回顧2018年中美關係一系列的跌宕起伏
回顧2018年中美關係一系列的跌宕起伏
2018年中美關係的跌宕在川普剛上台的2017年已埋下伏線。川普上台前後,中方認為他是不講道義、只講利益交換的商人,正投中國所好。但在美國政治中,總統雖重要,整個政治機器本身自有其強大動力。
在以往,有主見與領導力的總統能夠綜合官僚系統的意見,作出權衡利害得失的政治決斷,把中美關係維持在穩定、可預期的軌道上。惟川普並非政客出身、對官僚系統掌控能力欠缺,在諸多問題上任由核心幕僚發揮。他又器重立場鷹派、作風強硬的幕僚,以妝點其強人形象,鷹派因而有了難得的發聲機會。
華府懷疑美國長期以來的對華「交往」政策失敗,應轉向「圍堵」的聲音愈來愈高。美國的國家安全壓倒一切,強調中美經濟互惠互利與交往的聲音被壓下去了。川普政府對華政策的特點是在任何一段時間緊抓一個重點問題。
2017年川普政府的焦點放在如何讓中國在朝鮮問題上與美國合作,減低朝鮮對美的核威脅。川普曾說,若中國在朝鮮問題上合作,中國在貿易上能得到的協議會好很多。到如今,美朝關係回暖,川普政府焦點從「軍事」轉向對華貿易議程。
美國多年來對中國積累的不滿,在2018年集中爆發。從美國的視角看,2018年中美關係起了重要變化,影響深遠。
2018年1月,美國眾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草案,其後經參議院無異議通過,重啟美台高層互訪。3月6日,川普簽署《台灣旅行法》為美台官員互訪解禁,觸碰中美關係基礎的「一個中國政策」。同月23日,川普簽署備忘錄,打擊「中國經濟侵略」,計劃對總值6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產品徵收關稅,以懲罰中國盜竊美國技術與知識產權。
4月,美國商務部宣布禁止美國企業向中國電信設備製造商中興通訊銷售零件,事因中興違反伊朗制裁禁令,且未執行與美方達成的和解協議。在中美政府高層斡旋下,禁令於7月解除,而中美科技脫鉤的趨勢已愈發明顯。
5月,中國副總理劉鶴與美國財政部部長姆努欽展開中美經貿磋商,中方宣布兩國達成停止互相加徵關稅的共識。但白宮在會談10日後公布新一輪徵稅產品清單。中美談判互信受損。
6月,中美宣布將向對方價值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宣示中美貿易摩擦惡化。
7月,美國開始對340億美元中國產品徵收25%關稅,中國向美國商品徵稅反制。美國公布進一步對華加徵關稅清單,擬對約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加徵10%的關稅。
華府停發中國留學生簽證,關閉孔子學院,使美國從其自稱所謂的「開放社會」淪為名副其實的「封閉社會」。 一方面, 美國害怕中國的軟實力變銳實力,對中國通過孔子學院、中國學聯等在美國校園增強影響力加倍警惕。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1986年在中國南京建立正式分支機構「中國:南京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可繼續在南京開設,中國則必須關閉在美國的孔子學院。
另外,川普8月在一場白宮宴會上說,有一個國家「每一個來美國的留學生都是間諜」。普遍認為他指的是中國。其後媒體披露,鷹派幕僚曾建議川普停止向中國公民發放學生簽證。
9月,美國司法部要求「新華社」與隸屬中央電視台的「中國環球電視網」(CGTN)登記為外國代理人,與自由媒體作出區分。
2018年10月,美國副總統彭斯尖銳抨擊中國多項政策,其講話議題覆蓋面之廣、批評之尖銳,史無前例,一時間,「新冷戰」一詞,喧囂塵上。回顧2018年中美關係跌宕起伏,似乎即將陷入「新冷戰」。
「冷戰」一詞是搶眼的頭條標題,使用「冷戰」形容中美關係是完全不恰當的。既無助於解釋如今的中美關係,亦沒有涵蓋兩國關係的複雜性和高速演化特點。
芮效儉(Stapleton Roy),1991-1995年克林頓當政期間擔任駐華大使,冷戰時期參與過美蘇談判。他建議我們忘記「冷戰」這詞。芮效儉認為,即使中美有尖銳的矛盾,也無法與美蘇「冷戰」相提並論。說中美「冷戰」,模糊了許多雙方應當合作的領域。芮效儉雖不認同中美冷戰的說法,但指出,當今中美關係與美蘇「冷戰」的相似之處,在雙方都有強大的實力,戰爭將帶來雙方都無法承受的代價。中國如今的經濟體量與美國相當,軍事實力在高速現代化,美蘇「相互保證毀滅」的軍事平衡也適用於中美關係。
11月,美國中期選舉落幕,久未會面的中美政府高層在華府重啟外交與安全對話,兩國關係見回暖跡象。美中貿易戰,不僅是關稅戰、「2025中國製造」的科技戰,也延伸為持久戰,比誰更覺得疼痛。
12月1日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川普與習近平藉G20峰會舉行高層對話,達成90天貿易休戰協議。 這次的突破在「貿易戰沒有升級」,可減低市場的憂慮和不確定性,對市場有正面作用。雙方避免貿易戰升級是預料中事,貿易戰對彼此都有害無益。 美國早先因減稅措施,股市行情短期上升,但減稅效果遞減,關稅措施的效果出來了,也令美國股票市場開始感受壓力,經濟有所放緩。
中美高層對話,未涉及中國堅持不讓步的國企、產業政策改革等議題,未來雙方談判的難點會集中在強制性技術轉讓、知識產權保護、非關稅壁壘、網絡入侵、服務業及農業等領域。美中經貿的主要矛盾預期在今(2019)年仍將持續。中國今年會推出某些市場改革措施,但能讓美國滿意的可能性較小,因貿易戰已有政治化趨勢,美國會要求更高的價碼。
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的高管孟晚舟因涉違反美國對伊朗制裁,在溫哥華被捕,為貿易談判增添變數。孟晚舟事件具有標誌性意義,川普沒有遵循一般的外交渠道施加壓力的常規做法,而是採用了逮捕商界高管的非常規做法。事後,川普回應稱,如果能為貿易談判達成更有利美方的協議,川普願意干預孟晚舟事件。川普的這一表態向中國發出了一個信號,就是川普政府會不擇手段地謀求對美方更有利的貿易談判結果。美中貿易戰,兩國領導人目前都表現出在貿易談判中達成成果的意願,這一年的中美關係或許不會如2018年般顛簸,但由於川普的執政風格難以捉摸,為兩國關係的前景增添許多變數。
經濟方面,台灣是美國第11大貿易夥伴,中美2017年貿易總值5,837億美元;兩岸貿易總額1,390億美元,高過台美同年貿易總額的868億美元。雖然美國近期通過多項有關台灣的法案,表面上光鮮亮麗,卻未能促進台美在經貿上的合作,《美台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至今毫無進展,地域性協議,如《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台灣均被排除。
隨著全球生產業鏈轉向中國,大陸經濟迅速發展,2011年超越日本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國際地位提升;相對地,美國2001年發生9.11事件後,便專注中東地區,在經貿、反恐、朝鮮、伊朗核問題、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國際議題,也需要尋求中國的合作。
美國2017年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中國視為最大威脅,這是很大的戰略轉變。報告中也明確提到,應該提供台灣正當防衛需求。
川普8月14日簽署《國防授權法》,要求美國國防部加強與台灣的防務關係,支持台灣發展現代化的國防軍力,幫助提升台灣的自衛能力,建議美軍應適度參加台灣軍事演習,以及加強對台軍售;12月31日,川普簽署《亞洲再保證法》,此係應對中國而在印太地區的政策調整,將台灣納入美國印太戰略的一環,明訂美國總統應定期對台軍售,支持台灣發展、整合適度的不對稱能力。鼓勵美國高層官員訪台,重申美國對台灣安全承諾:包括遵照《台灣關係法》,美中三公報,以及雷根總統任內的對台六項保證,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支持以兩岸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和平解決爭議。
華府有意把台灣納入印太戰略中,用作制衡中國的棋子,觸碰北京紅線。
北京與民進黨政府關係不佳,現在北京傾向繞過民進黨政府,在經濟、民間影響台灣,同時削弱台灣的國際地位。
台灣處在超級大國與新興大國夾縫中該如何求存?蔡英文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企圖突破大陸在外交上邊緣化台灣的現況。台灣要和其他國家尋求正常化關係談何容易。
新年新氣象,新年新希望。在中美關係面臨歷史性挑戰的局面下,台灣逐步衰落,又面臨中美關係惡化,日益複雜的國際形勢,但也迎來需要重新定位的契機。美國儘管保持「一中政策」及有限度的「對台軍售」,然在華府眼中,台灣已不再是一張具有實質效益的大牌。◆
社論
國際視窗
孟晚舟事件
中美關係
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