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1.02重要講話」讀後
習近平「1.02重要講話」讀後
根據台灣各項民調,台灣選民對《一國兩制》的接受度不高。民進黨是個台獨政黨,反對統一。國民黨諱談統一。在台灣的選舉活動中,「統一」兩字是票房毒藥。候選人為了勝選,不敢公開倡議、支持兩岸統一。
選民會有這個現象,主要基於兩個心理因素,現分析如下:
1.1 台灣選民的政治成見
一般台灣選民,認為大陸是「獨裁」與「專制」 的政治體制;台灣是「民主」與「自由」 的政治體制。台灣的政治體制是先進的、是合乎「普世價值」的;大陸的政治體制是落後的、是「違反人權」的。他們認為,台灣的政治體制,與大陸相比,具有高度的優越性。所以很難接受被專制而落後的北京政權統一。
事實上,這樣的思維方式,反映台灣選民習慣單向思維。
大陸政治體制的形成,有其社會背景與歷史脈絡。回顧中國現代史,滿清覆亡之後,成立了「民國」,在當時民智不開、戶籍不清、交通隔絕、資訊不通的情況下,即實行民主議會政治。國會制度如何建立,國會參政員如何選出,都是一團混亂。導致國會議員都是豬仔,買票得以選出總統,林林總總的問題叢生,民眾多有「民國不如滿清」的感嘆。
袁世凱當了總統,感覺這樣的政府完全無法運作,就搞了個恢復帝制的事件。帝制失敗後,軍閥割據,民不聊生。民國年間的民主政治,是國家分裂,戰亂頻仍,終至於誘發了日本覬覦併吞中國的野心。
清末民初的維新派領袖康有為說:「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就好像是野蠻人開飛機一樣危險。」
1928年,中國國民黨的四大集團軍,攻入北京。蔣介石成為民國的新領袖,開啟了中國現代史上軍事強人獨裁統治的時期。之後,是全民抗戰與國共內戰。之後,蔣介石的軍人獨裁統治模式為人民所拋棄。共產黨贏得了政權,為時38年的民國政治體制宣告結束。
1.2 風急灘險的三峽論
知名歷史學家唐德剛教授說,中國現代史的演變,好比是長江三峽的激流,要歷經風急灘險,曲折繚繞,在跌跌撞撞之後,才會進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的平順狀態。
中國現代史,是中華民族對於各種政治體制的實驗與探索過程。從帝制走向民國,再轉回帝制;接著是軍閥割據,以及蔣介石的軍人獨裁統治,一路走來,艱辛險阻,都以失敗告終。中華民族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險遭裂土亡國之痛。最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來治理中國。
大陸的現行政治體制,好似長江流水,繞行三峽,是中國人民歷經險阻探索之後的選擇。
中共執政,把一個支離破碎、貧弱不堪的中國,帶向世界舞台的中心。雖然曾經犯過錯誤,但是也能不斷做出反省與修正。中國的崛起,是近百年來,改變世界格局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共政權,對此功不可沒。
在網路上,有兩個演說,都在深入的闡述這個問題。
一是張維為教授的《中國,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一是金一南教授《從百年滄桑到大國崛起》。
很可惜,一般台灣人沒有機會看到這兩個影片,對於中國大陸崛起過程的辛酸,以及所取得的成就,都缺乏客觀而實在的認識。
1.3 台式民主的敝帚自珍
反觀台灣人所自豪的台式民主,自實行總統直選以來,所選出的四位總統,分別是內鬥總統李登輝、貪腐總統陳水扁、無能總統馬英九,以及目前的文囈總統蔡英文,這裡的「囈」,是夢囈的囈。
台灣政壇經歷 「內鬥」、「貪腐」、「無能」與「文囈」 的四朝統治,30年來的績效,與大陸作對比,差距很明顯。在台灣總統直選前的1990年,台灣的GDP佔大陸的45%,今天已不到4.5%。這個衰退趨勢仍在持續中,看不到任何轉機。台灣的政治體制,不能帶給台灣更好的明天,也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台灣選民對於台式民主的自豪感,可以一句成語「敝帚自珍」形容,就是把家裡的一把破掃把,拱若世間珍寶。
1.4 菁英治國與選舉治國
台灣中研院院士朱雲漢教授,寫了本書《高思在雲:中國興起與全球秩序重組》。他在書中提到,北京政府的政治體制,有兩個特色,一是「菁英治國」;一是「民本思想」。
朱雲漢認為,中國大陸的體制,是由社會的菁英分子來治理國家,而治國之道,是以民為本,就是要照顧人民的福祉,為人民服務。
而台式民主的特色,偏向於「選舉治國」與「民粹為本」。台灣政府施政,以贏得選舉為最大考量;在施政方向上,是努力在迎合民粹。
因為是「選舉治國」,台灣施政的眼界,多以四年為限,或頂多是以兩任八年的選舉期限考慮為主;在決策方向上,為了迎合民粹,施政多有閹然媚世、譁眾取寵、急功近利,或是著力於表象工作。
北京政權「菁英治國」與「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與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治國之道是一致的。現代體制相比於傳統體制,有一個重大的修正,就是將幾千年來的王朝家族統治,修正為一黨專政的民主集中制。
換句話說,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延續了中國傳統的優良政治思維與歷史脈絡,並沒有把西方的那一套體系,硬生生的移植過來。中國大陸的體制,其實是比較符合中國的國情。
台灣很多政治人物,經常會宣稱 「中國大陸要先實行台灣民主制度,再來談統一」。中國大陸如果貿然實行台灣式民主制度,最為歡欣鼓舞的,必然就是美國霸權主義了。
因為如此一來,中國將會走向衰落,美國無需再憂慮,他的世界霸權,會面臨來自於中國王道的挑戰。
台灣社會有相當浮濫的反中情結。反中情結的滋生與播散,可說源遠流長。
1949年蔣介石退守台灣,就常年詆毀與醜化中國共產黨。蔣介石每年都會發佈總統文告。他在文告中,不斷的宣示「我們面對朱毛匪幫,是以天下之至仁,對天下之至不仁」。老蔣把自己捧上青天,把「共匪」貶入地獄。
蔣經國子承父業,對中共政權雖然沒有嚴詞謾罵,但是他堅持「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蔣經國對中國大陸一向是不假辭色,從未有過稱道之言與持平之論。
兩蔣之後的李登輝,有濃厚的親日反中心結,曾公開批評中國大陸是「土匪國家」。之後,民進黨基於政治目的,以反中訴求為手段,來攻擊國民黨,製造台灣的族群分裂,用以贏得並且鞏固台灣的本土票源。
民進黨台獨意識型態掛帥,對於中國大陸,一向是幸災樂禍,樂道其短而不言其長。隨著民進黨逐漸掌控台灣的主流媒體,台灣社會充斥對大陸的負面報導。如台灣民眾認為大陸人隨地吐痰;公共廁所沒有門;人民吃不起茶葉蛋;到法國觀光的大媽們,在巴黎羅浮宮前的噴水池中洗腳;小孩在香港街頭任意小便,路人勸阻,父母竟然打了路人耳光等等。
大陸13億人口,騙子混子王八羔子從來就沒短少過,然而好人也很多。問題是,在台灣媒體有選擇性、有目的性的渲染報導之下,時間久了,浸潤無聲,很多台灣選民對於大陸人,都有根深蒂固的偏見,難以動搖。
有段時間,大陸的央視與香港的鳳凰台,可以在台灣落地。一般民眾可以輕鬆收看,央視與鳳凰台對大陸的報導還可做一對照。陳水扁擔任總統後,封殺了央視與鳳凰台。國民黨馬英九繼任總統八年,也沒有解除陳水扁的封殺。
台灣民眾對於大陸的認知,長期以來都來自各式各樣的「反中」媒體,有的是源自美國,有的是源自台獨勢力群體。
民進黨固然致力反中,力推 「文化台獨」,以遂行其政治目的;而國民黨對反中的貢獻,也不遑多讓。
如馬英九年年批判「六四」,甚至下了台在去年的2018年,還宣稱「六四不平反,統一不能談」。馬英九完全漠視了「六四」背後複雜的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與國際因素。他力主 「平反六四」,形同力挺王丹之流的台獨同路人,得以榮耀還朝,並且在北京結群參與執政。
「六四」是個不幸事件,有複雜的國際因素介入;北京的處理,有其全面性的不得不然的考慮;海外媒體的報導,多有渲染、互相矛盾之處。台獨分子樂於以「六四」為工具,強力抨擊北京政府,馬英九以總統身分,年年以單一薄弱的邏輯思維,決絕的言辭,要為「六四」平反,其實是順從了台獨分子的心願,強化了台灣的反中情結。
馬英九違背了父親「化獨漸統」的遺言,他的很多做法,都有如隨附在民進黨後面,拿香跟拜。他在總統任內,對於反中情結,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使得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大幅降低。
馬英九念念在茲於他的歷史評價。很遺憾的是,後世論定馬英九,可能還會加上一筆,即中華民族復興途中的一個絆腳石。
台灣人自以為是的「言論自由」,其實是非常偏頗的自我感覺良好。台灣的資訊通路,大都被「反中」媒體控制。台灣媒體餵給民眾的,都是反中的思想言論。影響所及,有如野火燒山,四處煙硝彌漫,讓讀者看不清實際情況。
台灣選民抗拒統一,抗拒「一國兩制」,其原因在鄙視大陸的政治體制;以及反中的輿論。
鄙視大陸的政治體制,是因為對歷史脈絡與國情的無知;也因為無視於北京40年來,把中國從一窮二白帶向主權獨立、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巨大治國績效。
由兩蔣時期的反共情結至今愈演愈烈的反中情結。就此而論,國民黨與民進黨沒有本質的不同,只有五十步與百步的差別。
其實,真正具有高度參考價值的統一模式,是兩德的統一。
1990年,西德「收併」了東德。原屬東德的五個邦,正式加入西德。全名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的東德,就此從歷史消逝。
統一後的德國,沿用西德的國號,全名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國的統一,是「一國一制」的和平統一,簡單清楚,一勞永逸。
德國的統一,是東德民心所向,水到渠成。
台灣選民抗拒統一的兩大心理因素,是北京政府在追求統一過程中,所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
如果北京政府,真能妥善解決這兩大心理因素,兩岸的統一,也許就有機會,走向一勞永逸的兩德模式了。◆
社論
國際視窗
孟晚舟事件
中美關係
告台灣同胞書40週年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