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韓對立危及美日韓同盟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


相對於中、日重開「首腦外交」,雙邊關係回到正軌,日、韓關係因日本殖民朝鮮時期的徵用工爭議,陷入1965年雙方建交以來的谷底。本文將分析近期日、韓對立升高之背景,及其對東亞同盟體系之影響。

糾結在歷史問題中的日、韓

日、韓關係在李明博主政南韓登上獨島(日稱「竹島」)後,雙方即齟齬不斷,更伴隨難解的「歷史認識問題」,日、韓關係不睦延續至今。其間,美國總統歐巴馬為維繫在東亞的同盟體系,以遂行「再平衡」戰略,積極介入日、韓關係,將日、韓領導拉在一起,透過對話, 管控分歧,雖說無法使雙方相逢一笑泯恩仇,但在美國外交斡旋下,安倍與朴槿惠簽署《日韓慰安婦協議》,雙方同意「慰安婦問題」達成「最終且不可逆」的解決。

然而,韓國人對日本人歷史上的「恨」無法藉一紙協議化解,文在寅上台後,重新檢討這紙韓國人言下的「讓步過多」協議。文在寅認為,協議「無法解決問題」,且在「程序與內容上存在嚴重問題」。革新派文在寅總統與保守派安倍晉三首相彼此對近代日本統治朝鮮的歷史認知差距過大,加上缺乏歷史感的美國總統川普不若前任歐巴馬對日、韓歷史問題防微杜漸,造成爭端擴大。

2018年10月,南韓最高法院終審裁判,日本統治朝鮮半島期間涉及徵用朝鮮勞工的「新日鐵住金」、「三菱重工」等日企須賠償四名前徵用工每人一億韓圜,且法院可依受害勞工請求扣押凍結這些日企在南韓的資產求償。安倍內閣認為南韓的司法判決違反1965年《日韓請求權協定》,日本忍無可忍,決不接受南韓司法的片面裁判。日、韓關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徵用工爭端」使日、韓關係急轉直下。

安倍以「川普風格」施壓南韓

面對日本主張南韓司法判決違反雙方協定而要求撤銷,文在寅認為過去的殖民統治為問題根源所在,稱「日本必須站在更謙虛的立場」。文在寅堅持依法執行判決後,安倍首相使出「川普風格」對策,藉口國家安全,將南韓移出「白名單」,祭出加強管制含氟聚醯亞胺、光阻劑及蝕刻氣體三項關鍵半導體材料出口南韓措施,嚴重打擊三星等高科技產業。

文在寅政府面對安倍使出的經濟殺手鐧,除循世貿組織(WTO)提出緊急仲裁外,為求及時化解爭端,亦同時要求日本進行對話,但此議遭安倍內閣悍然拒絕,只同意聽取韓方說明事實關係,而非朝向取消管制措施的「對話」,意味日本暫時關閉協商大門。

安倍內閣引用《關貿總協定》(GATT)第21條「安全保障方面的例外措施」管制向南韓出口關鍵半導體材料,並揭露南韓企業因將可用於製造生化武器在內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原材料非法輸出至敘利亞、伊朗等與北韓友好國家,遭到南韓行政處分的案例,從2016年至今累計達142件。

然而,基於安保的說法僅是日本規避南韓向WTO指控的藉口。7月4日,安倍首相在NHK訪談中表示,球在南韓手上,希望文在寅政府根據國際法的常識採取行動。安倍點出「徵用工賠償爭端」為問題所在,解鈴還需繫鈴人,文在寅若堅持南韓司法判決,事情將無轉圜餘地。

川普冷處理日、韓對立

大阪G20峰會,南韓總統文在寅雖與會,開幕式上冷冷地與安倍握手八秒鐘,未進行場邊首腦會談,原因當然不是兩人行程滿檔,無法安排,而是雙方毫無會談意願,美國總統川普亦未如其前任歐巴馬,願意扮演和事佬,居間搓和日、韓雙方。

戰後的美國,無論共和黨或民主黨主政皆認為日、韓關係改善符合美國利益,但川普不認為介入日、韓對立,美國有利可圖,其「不干涉主義」使日、韓關係無轉圜餘地,亦造成美日同盟與美韓同盟,由「兩組雙邊」整合成「一組三邊」的戰略構想一時間難以成型。或許偏好雙邊架構的川普不在意日、韓交惡,自信各自與日、韓維繫同盟關係,即能滿足美國在東北亞的戰略利益,殊不知日、韓齟齬不僅為美國在東亞之存在弱化的現象之一,更可能危及美國在東亞的同盟體系。

美國政策智庫外交關係協會高級研究員希拉·史密斯(Sheila Smith)認為,近來日、韓關係的惡化較過去截然不同,儼然接近無法修復的地步,此將使美國與日、韓分別建立的同盟關係可能陷入無法發揮作用的狀態,造成削弱東北亞安全體系的結構性變化,若日、韓對立達到極限,在軍事與戰略上採取一致的美日與美韓的同盟關係將被迫在某種程度上「解體」。

因此,川普的「美國第一」難以實現「美國的再強大」,徒令戰後以來美國所建立的國際秩序受到侵蝕,亦即川普正在操作僅追求自身利益最終招致損人不利己之結果的賽局。在大阪G20峰會上,文在寅指出須擺脫因貿易磨擦使世界經濟走向萎縮平衡的「囚徒困境」。中、韓藉G20舉行「習文會」,文在寅向習近平表示不希望出現選邊某個國家的局面。日、韓雖交惡,但在因應中、美貿易及科技戰採取不選邊站的態度卻別無二致。

川普不在大阪撮合日、韓,而選擇在G20峰會後,走訪南韓,以鞏固美韓同盟。在「川文會」上,雙方重申,強有力的美韓同盟為印太地區和平與安全的關鍵,此乃美國首次以此定位美韓同盟在「印太戰略」中的角色。川普意在以分而治之的方式穩住相互怨懟的日、韓兩大東亞盟國。

然而,陷入極端對立的日、韓關係將使川普難以魚與熊掌兼得,美國勢將面對美日同盟及美韓同盟二擇一的零和困境,此造成美日及美韓的「冷戰型同盟」無以為繼,應驗日本知名評論家秋田浩之「理所當然的美日同盟關係在終結」的警告。

日、韓關係惡化表面上導因於「歷史認識問題」,實則因日、韓在「朝核問題」及因應中國崛起上出現戰略利益認知的歧見,但川普的「美國第一」無疑發揮了推波助瀾的效果,擴大了日、韓間的戰略矛盾。

美國的「幕後外交」失靈

8月1日,日本外相河野太郎與南韓外長康京和藉出席在泰國曼谷舉行的東協區域論壇(ARF)部長會議舉行場邊會談,此為「徵用工賠償爭端」以來,日、韓外長首度對話,會前南韓媒體寄予厚望,認為此舉為日、韓打開對立僵局之契機。南韓《東亞日報》分析指出,美國在日、韓背後展開「幕後外交」奏效,促成河野及康京和在曼谷的聚首。

南韓希望藉雙方的共同盟國美國的介入軟化日相安倍晉三的態度,而此亦符合美國在東亞的利益,因日、韓交惡不僅對美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甚至破壞美、韓、日三邊安全合作架構。美國駐韓大使哈里斯(Harry Harris)直言,在亞洲,沒有日、韓共同積極參與,不足以解決任何東亞的經濟或安保問題。然而,美國總統川普不若其前任歐巴馬對日、韓爭端的積極調停,此造成日、韓對立漸趨升高,終使雙邊關係陷入1965年建交以來最糟的狀況。

面對安倍首相祭出「川普風格」的貿易施壓,南韓總統文在寅雖召集朝、野領袖共商國是,以「全韓國」的姿態強勢以對,但在日、韓的外交角力中,南韓略居下風,為不爭事實。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和田春樹對媒體表示,日本政府加強出口管制的措施可能會對南韓半導體產業造成致命打擊。因此,文在寅需要川普的適時相挺,軟化安倍對韓外交強硬姿態。

其實,日、韓爭端根源在於歷史糾葛,美國恐怕選邊不易,只能勸阻雙方莫使局勢惡化,先行達成「擱置爭端協定」,以目前的狀態「凍結」,即南韓不將事涉「徵用工」的「三菱重工」及「新日鐵住金」遭扣押的在韓資產法拍變現,而日本亦暫不將南韓移出「白名單」,為雙方創造對話空間,尋求爭端解決方案,避免日、韓的外交戰火蔓延至安保合作。

誠然,戰後日本在外交上一路追隨美國,但這次卻不買川普的帳,仍依既定步調,未待美、日、韓外長會議的召開,逕自在8月2日的內閣會議中決議將南韓從「白名單」中除名,更預計於8月28日擴大對韓出口管制,將工作機械、碳纖維等納入審查。此足見安倍在對韓外交上心意已決,不願受美國介入的影響,何況歐巴馬總統居間撮合下的《日韓慰安婦協定》對南韓亦毫無「最終、不可逆」之拘束力,再與南韓協議,日本興趣缺缺。

日、韓爭端中見美國戰略疲態

川普將同盟關係置於「美國第一」的「交易外交」下,未正確認識日、韓拮抗對美國在東亞建立之同盟體系的負面影響,採取「不干涉主義」,放任日、韓外交戰火延燒,終致雙方騎虎難下,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在ARF的斡旋無功而返,難以找到日、韓關係改善的突破口。或許,川普對調停日、韓態度消極,坐等日、韓特別是南韓拿出符合對價關係的「利益」,再行積極介入,但蓬佩奧的插手日、韓關係受挫仍突顯美國國力衰退,左右日、韓外交的能力今不如昔,已見力不從心的疲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