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世界的產物:中國威脅論

李本京
(江大學國際研究學院榮譽教授)


前 言

中國威脅論在當代地緣政治學中是一個兩極的論說。就西方世界而言,中國的上升就是製造威脅世界的源頭,例如2018年1月5日的紐約《每日新聞》(Daily News)發表了一篇題目相當爆炸的文章“China is World Biggest Threat in 2018”;作者羅傑斯(Jon Rogers)直指「上升之中國是當今世上最危險的」。從題目就知此文在用最驚人的字彙來刺激讀者的大腦。目的就在誇大中國升起有害世界之說。文中詳細述說中國攪翻了世界經濟常規,而以新規則引起了世界金融危機。以致中國與西方面臨生與死之選擇。亞洲也會一分而為兩個迥然不同的世界。

就西方世界而言,世人唯有一種文明,是為西方文明。而此文明就是基督教文明。因此之故,西方是正統。憶及筆者在70年代於美國任教了一門課,課目是Non-Western Civilizations(非西方文明);主要為中、日、韓三國。重點是為何不將中、日、韓併為一個課目--東亞文明(East Asian Civilization)而稱為Non-Western。由此可看出美國教育界深信西方文明是世界唯一主軸文化。因此就以「非」代表所有不是主流文明的稱謂。

早年「唱衰」美國而引起注意的一本書,是康乃爾(Cornell)大學教授海克(Andrew Hacker)於1970年寫的《美國時代之結束》(The End of American Era)。作者認為每一個霸權終有一天會結束。如英國稱霸19世紀,最終也告結束。其後在1987年,米德(Walter Mead)寫了《致命的繁榮》(Mortal Splendor)一書,也認為「繁榮之後必有衰退」。上述兩本鉅著並未指名道姓,哪個國家會取代美國;然而美國在這麼早的時候,即有人認定,根據歷史經驗判斷,美國時代是不可能千年萬代的。真正令今日美國人對此問題不安的是,此一挑戰者卻是從未上眼的異邦--中國。

尤其是中國歷經百年動亂,民窮財困,直到1979年結束與越南戰爭後始得發展經濟,才有今日新興向榮之氣象。然而這些進步卻被稱作「上昇」,於是這“Rising”一詞也就被污名化了。也因此這一原係正面的字詞,瞬眼間被視為令人「不安」的負面文字,中文或將之譯為「崛起」。同樣亦為有心人當作負面的稱謂,於是「崛起」一詞就成為「中國威脅」之同義詞,因而將此「威脅」與「恐懼」掛鉤。西方人士對中國的另眼相看是防衛性、距離性、恐懼性的。

最為西方抨擊的是大陸軍事力量,中國近20年之大躍進,有些武器已領先各國。雖然當今美國軍費年預算為7,000億美元,中國大陸僅為1,900億。然而從七年前歐巴馬鑑於債務太重,刻意逐漸減少,川普上任後不過持續小幅度增加。大陸則公開預定每年有7%之增加。長遠來看,終有一天大陸年均國防預算會跟上美國。這是美國不能容許的,因為霸主國的軍費一定要世界第一,這樣才能維持其稱雄全球之大志。北京今天強力建軍政策是不能容也。這樣看起來,美國一定會施出百般花招阻止北京軍事力量上昇。此外,中美間矛盾之處不少,存在歷史、文化、科技、經貿、意識型態等領域。

中美間比山高的矛盾

橫在中美之間的歷史包袱是無法丟棄的,那就是美國是個年輕的國家,有其主動、活力、衝撞的本能。其心目中只有「G7」國家才是好友,對亞、非國家怎麼看都不像同類。中國人在1882年及1884年被美政府通過排華案,這是該國首次也是唯一一次挑明某國人不可移民之案例。至今僅由眾議員趙美心於眾院號召同仁通過向華人道歉案。然而行政部門迄今仍拒道歉。反觀二戰時,美政府將日裔移民集中於加州及內華達州之集中營中,雷根政府就曾正式向日人道歉。美國人對中、日在二戰後顯然大有分別,這實例說明美國人基本上對華人還看不起。西方製作之「陳查理」(Charlie Chan)及「福大人」(Dr. Fu Manchu)等小說及漫畫,就是辱華之代表作。

面對西方浪潮般的污名化「中國上升」,北京卻沒有通盤有效反制作業,無從使力消減此一污名化行動。今日西方論說之「中國威脅論」方興末艾,成為當今西方共認之「事實」。加上中國有望在未來超越美國成為世界GDP第一國,這是美國人不可能接受的。而「中國威脅論」正好成為西方各國團結抗中之黏合劑,美國乃大展身手於國際間散播反中種子。

中美之間去除不了的歧見之一是台灣問題。1979年中美建交,達到美國制衡蘇聯之計劃,雙方僅在「台灣關係法」以混然不清之文字暫時「解決」雙方的重大矛盾點--台灣。另一戰場是南海地區。大陸的新科技令人震驚。例如噴沙造島就是世界第一,美國抗5G的作法也無著力點。然而問題並未解決,也解決不了。另一則是朝核問題。中朝關係好轉後,小金有了靠山,身段也變了。美對朝恨得牙癢癢,然而又不能打。萬一打,北京態度說不準。美國不滿意習近平的態度,習也不會改變態度,這緊張局面一定再繼續下去。

美國質疑的是,中國設立的「亞投行」,居然已有百位會員國。再加上「金磚五國」、「上合」、「中非論壇」、「中拉」論壇等國際團體,中方已開始在另建一個世界新秩序。這是華府所擔憂的,因為美國自從川普掌舵後,陸續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權理事會」、「TPP」及「巴黎氣候協議」等退出,雖不再費力領導世界國際組織,卻仍在對各國下指導棋。如今看到北京快速、精準地織成一面新的國際網,這不是美國可以忍受的。也就是說,美國可甩開幾個國際組織,可並不是不問世事,川普的外交政策是「該出手時就出手」,對世事仍會動口動手。

「中國威脅論」來了

就西方國家而論,美國是反中領頭羊,反華急先鋒。遠在1991年12月13日,《紐約時報》專欄作家蓋布(Leslie Gelb)曾撰寫一篇題目嚇人的“Breaking China Apart”譯成中文為「拆解中國」。再有就是時代專欄作家柯翰默(Charles Kranthmmer)1995年7月所寫的“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為何要圍堵中國),挑戰性已然露出,這是最早要對戰中國之文章。

實際上除了美國,不少人發表了「中國威脅論」之文章。台灣也早已推出一些具有「威脅論」基因的書籍。最早提及「威脅」之三本書均由已然歇業之「智庫」在1995年左右先後出版,分別是《龍的帝國》(Lords of the Rim)、《驚蟄中國》(China Wakes),及《中國威脅》(The Rise of China)。有些書在英文原名上並未寫出「威脅」兩字,然而在出刊中文本,為吸引讀者而加了這兩個敏感字。還有些書在台北出版,直接以「台海戰爭」等字彙題名,例如「旗品文化」2000年左右出版之台灣擋得住共軍三天嗎?令人注意的是此書為退役陸軍上校作戰處長林朱進所撰,他退休後是「軍中貪污連線」執行秘書。另一本是翻譯自美國小說,中文題目是《恐懼的總合》(The Sum of Total Fear),第三本是軍事小說,《武嚇台灣》。

另外要介紹的一本書是中文本以「威脅」為名之專書。奧佛霍爾特(William Overhoht)之The Rise of China; How Economic Reform in Creating a New Superpower。楊麗明翻譯,《中國威脅:中國一旦覺醒,天下震動》,台北;智庫,1995。作者對華看法十分客觀平和,認為中美應「更努力地去諒解對方」,因為中美互動「關係到全人類的未來」。然而譯者卻加上了「威脅」兩字,意義就不同了。日人和泉太郎寫的《日美台三國同盟》,譯者,李毓昭,台北晨星,1999。作者為標準仇中親台者,認為美日台同盟即將成形,荒誕不經,毫無理論根據。不過書中這段話確有見地「……美國比中國還強,美中不會衝突,……如中有可能凌駕西方,則美將封鎖中國「威脅」(頁211)。

最誤導讀者的是《即將到來的中美衝突》(The Coming Conflict with China),為白禮特(Richard Berrtein)及孟儒(Ross H. Munro)合寫。翻譯本1997年於台北出版。李登輝帳前學者林正義寫導讀。此書對掀起抗中情緒起了相當大作用。李登輝也利用此書傳達下面兩項政治指導。其一是中美終須一戰,其二為美台聯軍出擊。事實上據孟儒親口告訴筆者,兩位作者均係記者出身,書名對銷書策略有助,不是學術論文,也沒有任何政治企圖。然而林正義在導讀中卻稱這本書「將成為中國威脅論的完整性與代表的著作」。令孟儒迷網的是台北政府錯估了此書之性質,這本書以醒目的書名,再加上新聞寫作方式構成之書籍,卻引起人們恨中之情緒。

這裡再介紹幾本比較思路緩和的書,第一本是奈伊(Joseph Nye)之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勢必領導:美國權力性質的變遷》,N.Y.: Basic Books 1990。)作者書中直言「美國一定要以最大能量來建構未來」,換句話說,美國的未來就是世界的未來。(頁261),2011年4月7日他在講演中預測中國會變強大,但不可能超過美國,並在2012年出版之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國際研究季刊》)上聲稱「美將再領導21世紀」。胡佛研究所研究員馬若孟(Ramon Myers)之The Divided China Problem Conflict Avoidance and Resolution(《分隔的中國問題,避免衝突與解決之道》)。他來台多次,精通國語,曾與傅高義、康培莊應筆者之邀於1980年上華視「國際瞭望」節目,馬若孟近年對老蔣總統日記在胡佛研究所展出力甚多,他一直認為兩岸宜和平交往,認為美政府不應再出售武器與台北。(頁54)。

再介紹兩本有關中美關係的專書,貝德爾(Jeffrey A. Bader)寫的Obama and China's Rise : An Insider's Account of American's Asia Strategy, (《歐巴馬與中國崛起:美國的亞洲戰略內幕》,Wash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13),作者為政學經驗豐富之國際關係專家,他認為歐巴馬已然領晤到中國走向「升起」中。

國際關係學者蓋里森(Jean A. Garrison), Making China Policy From Nixon to G.W. Bush, (《尼克森到小布希的中國政策之制訂》Boulder Lynne Reiner, 2005), 作者在第二章中以詳實語句分析了中美間關係在9.11後有變,不能過分悲觀或樂觀,雙方間一定有不同時段之問題,作者立場客觀,分析精準,值得參考。

另外如鄧志強(Abe Demark),前國防部副助卿,一口咬定中國是「敵對強權」,並指出若中台統一,則日受威脅,美應加強對台之外援。是一個標準反中派。

早期之「反華書刊」

在無窮盡的以「威脅」名詞連貫到中國之書刊,可謂是為「反對」中國所刻意刊行的。較早之類此專文是由「傳統基金會」1992年9月19日印行之參考文件--「政策評估」發起,名為《正在覺醒的龍》文章即由前述之孟儒所寫。他認為中國未來在亞洲會帶來「危險」。其他也有不少書作跟著同聲討伐,無形中擴大了「威脅論」之聲量。

2011年畢韓娜(Hannah Beech)在《時代》發表長達四頁專文,意指「中國人格分裂,對注目她的世界既微笑又咆哮」(“Displaying Both a smile and a Growl to the Watching World”),篇名即對中有所污辱。2007年《時代》曾發表過一篇由埃利奧特(Michael Elliot)寫的“The Chinese Century”(《中國的世紀》),此文長達八頁,對中國作了全面檢視,文末強調美國國力下降。中國國力上昇,未來是「中國世紀」嗎?此文對美國一般人衝擊特大,引起美國人對北京之焦慮。著名中國通林蔚(Arthur Waldron)之“China's Peaceful Rise Enters Turbulence”(《中國的和平崛起遇到亂流》),發表在頗有實力之《奧比斯》(Orbis)季刊之2014春季版,文中期盼北京不要再搞社會主義。林在「六四」前後曾在普林斯頓任教,現為賓州大學教授,會說中文。

一般來說,美國防安全人員對大陸有著嚴重之偏見,而常有對立之言論。2015年4月10日,國防部長卡特在首爾宣佈,將在亞洲部署最精良武器,對象是那一國,還需猜嗎。2015年5月13日,知名中國通蘭普頓(David Lampton)時在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任教,對中美未來十分看衰。美政府2015年7月1日公佈的《2015美國軍事戰略報告》,認為中國南海造島已嚴重威脅到美國利益,同年11月7日美國防部長卡特再直指中俄是美「潛在威脅」。正式挑動美國人的敏感神經。

同年8月31日之《時代》刊出布藍默(Ian Breamer)寫的“The China Decade”(《中國的十年》)。他認為中國將「帶來挑戰」。知名中國專家白邦瑞(Michael Pillshary)於2016出版《百年馬拉松:中國取代美國為超強的密謀》(The Hundred Year Marathon: China’s Secret Strategy to Replace America as the Superpower)認為美國的親中派「一直被中國騙,……華府應及早放棄改變中國之幻想,要努力遏制中國上升」。是一名對華鷹派人物。與民進黨政府關係良好。

同樣語氣由國會跨黨派小組發出警語,謂美國國力減弱,會有大危機,此一由「國會國防戰略預會」發佈的對美國將面臨危機,引起社會大眾注意。布藍默在2017年11月13日《時代》聲稱「中國是全球經濟最強者」。同年12月19日川普更指出中國是美國戰略對手,認為「中國正從事修正型強權工作」,挑戰美國。

「威脅論」推動中美關係三過程

三個過程是「衰中」、「反中」、最後到今日之「抗中」。林蔚教授就是一例,他對中國的看法是這樣的,中國矢志取代美國成為新的霸主。他的對北京負面評論與其同情「六四」有關。2019年8月3日,美正式退出「中程飛彈條約」(INF),作好未來擴置中程飛彈於亞洲之計劃。全球將再次陷入軍備競賽,華府則正朝此方向,預期在日、韓、關島放置對中之飛彈。

威脅論推動迄今已為多數美國專家學者接受。既往之時,共和黨較親中,如今兩黨幾乎一致「反中」。有的還發出「抗中」之聲音。可以這樣說,現在的美國,「親中派」已逐漸凋零,有些還轉向中立起來。CNN在2019年5月10日播出新聞,透露去年川普發動中美貿易大戰後,民主黨多未勸阻。有不少人還參加「反中」陣營,例如2019年新年開始,川普就發動阻止「2025計劃」,民主黨多位國會議員響應。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萊夫(Leo Rafael Reif)並倡言不出10年,中國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大國,《時代》的布藍默又有新作,他在2019年3月11日《時代》上道及Deal or No Deal,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is Beyond Repair(成交或不成交,中美關係無從修補),令人印象深刻。

中美關係破裂有一個基因,那就是科技競賽,美國不能忍受在5G發展上落後中國,事實上在太空、航空、潛航、AI等科技競賽均顯出中國之厚實能力,中國是否能稱霸只有天知道。不過已作世界之霸主的美國百年來未遇敵手,今日貧弱多年的中國竟然成為對手,不是美國所忍受得了的。美國近日擬推出亞洲版之「北約組織」,是否成功,無人得知,不過美國人將竭盡己力來阻擋中國上昇已是全民遊戲第一名。

在全美發動之「阻中」、「反中」、「抗中」、「污中」外,美國已然又在發動一項攻勢,那就是加強人們「恐中」情緒,而由官方之民主基金會導引了「銳實力」(Sharp Power)來完成其「抗中」之所有環節,下一節將詳實向讀者介紹何謂「銳實力」。

銳實力之真相

這一名詞由沃克(Cristopher Walker)與路德維希(Jessica Ludwig)合撰之“The meaning of Sharp Power: How Authoritarian States Project Influence”(《銳實力的意義:專制國家如何發揮影響力》),該文載於「民主基金會」出版之From Soft Power to Sharp Power: Rising Authoritarian Influence to a Democratic World (《從軟實力到銳實力:在民主世界興起的專制影響力》),此書2018年2月15日出版。沃克即為「民主基金會」研考部副主管,該基金會,與多國之反對黨關係密切。

看看這書名及出版者就知此書是以政治性語言為主要形式寫作,文中主調在喚起美國人應驚覺中國之快速崛起對世界是有風險的。作者認為中國利用文化、教育及其它柔性方式強加於他國,以完成改變或影響他國對中之外交政策。文章簡短僅有三頁,然而已完成其期盼之收獲,作者並用易於與讀者溝通之語言,例如以「吸引人攻擊法」(Charm Offensive)來迷網他國,並舉例直指「孔子學院」就是中國的統戰工具。

沃克此文刊出後,確實引起西方知識界一些注意,不過並未如奈伊當年提出Soft Power(軟實力)及其後之Smart Power(敏實力)兩項論說那樣引起世人注意。這以後也有幾位人士陸續為推廣Sharp Power(銳實力)而為文發言。例如2018年在國會聽證會中亦有人引用了Sharp Power字彙。

2017年「民主基金會」發表專書Sharp Power: Revisiting the Conceptual Vocabulary。(《銳實力:再看這個字彙的概念》)同年,《經濟學人》(Economist)刊出“What to do about China's ‘sharp power’-Sunlight v subversion” (《如何應付中國的銳實力--明攻乎顛覆乎》)此後銳實力一詞漸為人遺忘,不似Soft Power流傳永恆。這是因Hard Power(硬實力)與Soft Power均泛指世上每一國家。而Sharp Power則僅指中、俄,是為統戰而編織之論說,自然會漸為人淡忘。

為了批評西方人士興起之「銳實力」,大陸政協在2018年3月2日舉行記者招待會,對「銳實力」作了一些回應。認為「中國與世界人士交流,相互都會有進步」,不可用對抗式思考來錯認此等國民以及文化交流之方式。「世人不可用20世紀冷戰思維來判斷國與國間單純之文化交流。不可有偏見誤解。應互相正面的來往」。「尤其大國間,更要努力互相瞭解、交往才是」。

聲譽日隆之外交部長王毅則指出「威脅論」毫無基礎,「可以休也」。某些人認為中國將取代美國是「戰略誤判」。他順便也提到「衰中論」之中國崩潰說法「已經破滅」,他頗有信心的強調中國帶給世界「不是威脅,而是機遇」。他在2018年3月8日的記者會中抨擊「中國威脅論」是誤導世人對中國之觀感。

人民大學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王文更認為「威脅論目前已從論述層面轉向實踐」。而「銳實力」就是新版「威脅論」。對於這一傷害性論說,王文認為北京政府應採用新版「韜光養晦」態度以因應國際上排山倒海而來之壓力。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對此一現象作了簡單的評析,他認為早先此「威脅論說法僅出於著文論說,西方有些國家已然採行以挫滅所謂之「中國威脅」的行動,北京政府應面對此一衝激,想方設法去除此一波折。

結 語

隨著中國上升、進步,美國人之焦慮、不安與日俱增。在此關頭,波頓還不失「反中」本性,於2019年8月14日警告中國,發了句狠話,「……因為美國人還記得『天安門』」。除此之外,波頓們更不時地為美國人民洗腦,強調「中、俄關係再升級,會影響區域安全,美國明文反對俄國贊成列中國為開發北極航線之一員」。

中美當前最大鬥爭就是貿易戰,2018年2月美方開始抨擊中方不公之貿易方式至今,時已一年半多,終於暴發連串互控、互責之局面。美仍未能擺平中國,雙方之打打談談戰法實是拖棚乏味。然而對中美關係終是一大傷害。中美在經濟、地緣政治、意識型態之爭鬥已是令人擔憂。這世界會承受得了此兩大國之長期對抗嗎?目前連風行海外之「孔子學院」也被某些地區排斥,難道美國還要對中國實施文化對抗?最終如果會變成更廣泛、更深度之「文明衝突」,那才是大災難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