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何處去?

爭扎在疫情與發展經濟間的歐洲

湯紹成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與歐盟的關係都十分友好,這主要是因為雙方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都已解決,且雙方都不會對對方產生戰略威脅,再加上經貿利益巨大,以及雙方都支持多極世界與多邊主義抗美所致。但近年來情況有所改變,歐方日益感到中國經貿與科技的威脅,再加上人權問題與美國聯歐制中的壓力,終於導致中歐關係的變質,而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更是一個分水嶺。

疫情之前

早在2003年美國攻打伊拉克時,德、法兩國積極反對,因而導致歐盟與中國建立了「全面性戰略夥伴關係」。2009年歐債危機爆發,東歐國家見歐盟也無力救助,反之中國卻積極紓困,因而在2012年中國與一些東歐國家建立了16+1的合作機制,其中包括波蘭等11個歐盟會員國,以及其周邊如阿爾巴尼亞等五個非歐盟國家,中方提供了高額的資金加以協助,獲得高度肯定。

日後,因中歐雙方在資源分配方面產生齟齬,再加上「一帶一路」的進展不順,歐方國家內部或支持或反對,爭議甚大。尤其在2019年,中歐貿易總額高達7,051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而中方貿易順差為1,519.2億美元,中方價廉物美的產品已造成歐洲國家一些廠商的關閉,也引起歐方的不滿與憂心,再加上美國的積極慫恿,相關國家也與華為保持距離等原因,中歐關係開始生變。

2019年3月,在歐盟峰會前10天,歐盟發布《中歐戰略前景》文件,改變了傳統的中歐「全面性戰略夥伴關係」,並將中國定位為「追求技術領先和系統性競爭的對手」,同時更是推廣替代性治理模式的經濟大國,距即將召開的「第21屆中歐峰會」也僅一個月,顯示歐方有意改變對華的立場。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該文件中,歐方非常積極和支持與台灣發展關係,並再度重申支持歐盟2016年《中國戰略》中所述的共同價值觀以及其治理體系。

該文件其餘部分,則集中在歐盟對中國的要求,如自由貿易、投資計劃與知識產權保護等,這很可能與歐方擔心大陸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造成歐盟的分裂有關。因為16+1合作機制的參與國,都屬東歐較落後國家,一時與中方建立了較為緊密的合作關係,因而在歐盟要制定對中國的政策時,這些國家經常與西歐較富強的國家作對,特別是讚成和反對華為的5G設施方面,在歐盟各國之間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此外,歐盟主要國家也有一些老工業區,例如德國的魯爾(Ruhr)積極歡迎中國的投資,而柏林聯邦政府在這方面的限制較為嚴格,因為美國不斷對歐洲發出「中國惡意圖謀」的警告。

《中歐戰略前景》也提到即將舉行的中歐峰會的準備工作,這是中國首次成為歐盟峰會的主要議題。在2019年4月的「第21屆中歐峰會聯合聲明」中,歐盟雖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但對中國的批評也更加嚴厲,如在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對台灣卻表示得更加友好。

儘管如此,習近平同月訪問歐洲,也產生了一些積極的共鳴。他與摩納哥達成了一項購買空中巴士的交易,摩納哥已同意允許華為開發其5G網絡。而義大利也正式加入「一帶一路」計劃,以促進經濟發展,此乃七國集團(G7)中的第一國,自然會對歐盟產生相當影響。

另外,法國總統馬克宏還邀請德國總理梅克爾、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出席與習近平的會晤,展示歐盟對中政策的一致性,對於習近平訪問單一歐洲國家來說,這種安排也是第一次。此外,梅克爾總理還明確表示,當德國主辦下屆2020年中歐峰會時,所有27個成員國都將參加。顯而易見,歐盟目前正以更為團結的方式與中國打交道。同時,希臘加入了16+1機制而成為17+1,這也是歐盟西歐國家中的第一個,也是促使歐盟更加團結的另一個原因。

此外,自2019年11月以來,中美貿易戰似乎暫時停止,美國也提高了對歐盟的關稅,因此促進了歐盟、美國和中國之間新三邊競合關係的發展。而台灣牌的作用似乎不僅對美國有用,對於歐盟也發揮了作用,此乃歐中關係中一個新的現象。

疫情爆發

由此可見,歐盟對中國的不滿一直在增加,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後,這種情緒更加明顯。許多西歐國家都認為,中國刻意隱瞞早期控制冠狀病毒的失誤,加上「口罩外交」的失敗,讓一些國家的民眾對中態度惡化,因為這些都是購買而非捐贈,其防護裝備和用品被發現有缺陷,特別以荷蘭和西班牙為甚。

加上香港的狀況,更加深歐洲民眾對中國的體制與價值觀的不同認知。由此可見,從貿易到人權問題,導致歐盟國家對中國的態度改變,中方有意聯歐制美的戰略效果也大打折扣。據「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日前公佈的一項調查,僅7%的歐洲人認為,中國在抗擊疫情上是一個有幫助的盟友,62%持負面看法。

9月中旬,習近平主席在與歐盟領導人進行的視頻峰會上呼籲,建立「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但這場原本應該加強經濟聯繫的會議進展不大,甚至連一個有限的投資協議也沒有談成。在向歐洲企業開放國內市場方面,中方拒絕做出有較大讓步,期待中的協議陷入僵局。由於歐洲國家規模較小,只能與中國個別省分相當,要制定公平的市場准入規定確實不易。由於歐方領導人在人權問題上提出極為嚴厲批評,習近平主席也直截了當地告訴歐洲人,中國不需要他國說教,雙方如此針鋒相對的狀況甚為少見。歐方還指責中方對於氣候變化的承諾行動遲緩,以及在南海爭議海域的單方面行動等,中歐雙方的裂痕更加突顯。

英國、法國和斯洛文尼亞在內的一些國家,已經跟隨美國採取行動,對華為實施了嚴格限制,而其他國家仍比較保守。但去年才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投資開發項目協議的義大利,其國會卻通過了一項決議,支持香港的抗議者,並與其他國家一起反對中國的新國安法。甚至與中國貿易往來最多的歐盟主導國德國也略顯鬆動,德國外長馬斯(Heiko Maas)還為捷克說話,稱王毅外長「不能在這裡威脅人。」次日,德國政府就宣佈一項新戰略,加入關於中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進行軍事擴張的地緣政治鬥爭,但這項戰略意圖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因為德國要向海外派兵的限制甚多。

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態度則比較委婉,強調歐盟仍然致力於多邊合作,儘管中歐之間的歧見加深,仍主張歐洲願向中國開放貿易。除了照顧到德國在中國的巨大經貿利益之外,還因美國阻撓德、俄兩國建設北溪2號油管觸怒梅克爾。雖然如此,梅克爾的對中政經分離政策,在德國內部的壓力也日益增加。

小 結

歐洲國家仍在疫情中掙扎之際,中國的經濟開始重新啟動,這對歐盟國家將會產生極大吸引力。雖然中國正面臨一些歐盟國家的抨擊,但相對而言,目前歐洲還沒像川普政府那樣,要把數十年來與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交流全部切斷,況且也因各自的實力有限而根本做不到。

由此可見,歐方在抗疫與發展經濟的選擇中,與中國發展正常關係,求同存異,共謀雙贏,仍是一劑最為有效的救命丹。因此德國總理梅克爾比較中道的對中態度,確實可能再度成為歐洲國家的標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