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經貿域中 今日誰領風騷

評RCEP的簽署與中國扮演的角色

魏艾
(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自2017年川普上任後,美國在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大旗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前稱TPP)、巴黎氣候協定,重簽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不出席亞太經合會(APEC),並於2018年起特別針對中國掀起貿易戰,對國際政經格局帶來鉅大衝擊,使世人對長期以來自由貿易制度的發展,以及施行已久的經貿規範是否能再順利運行產生質疑。隨後,今(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引發全球產業供應鏈斷鏈危機,全球化再次遭到嚴厲批評,而「去中心化」成為國際間普遍的思維,究竟在疫情緩和或結束後,國際政經體系和秩序將出現何種變化,目前已成關注焦點。然而今(2020)年11月15日亞太區15個國家簽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突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仍是世界和區域經濟合作和發展遵奉的規範,同時在全球化發展因杜哈回合談判而延宕的形勢下,區域經濟整合將是世界經濟的發展趨勢,中國更將在亞太區域經濟扮演主導角色。相對的,由於兩岸政治僵局未能有所緩和,台灣將在亞太區域經濟整合中被邊緣化,影響台灣經濟未來的發展。

亞洲意識推進亞太區域經濟整合

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經貿自由化已是世界經濟的潮流,對世界各國均帶來發展的契機和挑戰。然而「世界貿易組織」(WTO)杜哈回合談判失利之後,簽署「區域貿易協定」(RTA)成為各國促進資源流通、提昇經濟競爭力的解決途徑,並成為區域經濟整合(或一體化)的主流模式。其中最引人注意且是區域經濟整合的核心,屬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以及2018年3月簽署的CPTPP。

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推動較其他地區緩慢,但是1997-1998年間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對亞太地區的經濟衝擊,使各國充分體認到正如1980年代拉丁美洲的金融危機一樣,歐美主導的國際經貿和金融組織,或因認知上的歧異,或因體制的不同,其所提出的方案無法解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金融問題,以致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菲律賓前總統羅慕斯、澳洲前總理霍克提出「亞洲意識」的構思,強調亞洲人解決亞洲自身的事務,此一構思推進了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進程。

目前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主要有東協與中國「10 +1」、東協與中、日、韓「10 +3」、東協與中、日、韓、紐、澳、印「10 +6」等區域貿易協議(RTAs),呈現出其進程並行、交叉推進的格局。但是在這些亞太區域經濟整合或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中,有些區域經濟整合如APEC,雖屬亞太地區經濟合作官方論壇,其合作精神是「開放、漸進、自願、協商、發展、互利與共同利益」的鬆散合作方式,而其他交叉重疊的雙邊、多邊也缺乏對經貿合作的統一或一致的規範,基本上是各簽約國根據彼此的要求進行協商而達成的協定。這類鬆散的經合組織,其潛在的意涵便是避免被美日兩大經濟強權,特別是美國的全盤掌控,不利發展中國家的利益。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西方已開發國家經濟深陷困境,美國經濟持續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歐洲經濟也因主權債務危機陷入長期衰退;而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新興經濟體則最先擺脫危機的影響,並保持了經濟較快增長,改變國際經貿格局。美國為擺脫經濟衰微,搭上亞洲快速發展的順風車,並搶佔亞太經濟整合的主導地位,歐巴馬政府積極推動TPP,使TPP的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TPP是由美國主導的跨區域經濟組織。一般認為,美國參與TPP的主要目的,是為其重返亞洲提供機會,提高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和控制力,並為美國提供打開國外市場,擴大出口的機會,同時也是要抑制中國在亞太區域合作的作用,削減中國的經濟競爭力。TPP的發展對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確實構成鉅大威脅,東協已有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等國加入CPTPP,然而作為一個整體,東協在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話語權可能受到削弱,進而可能喪失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的主導權,這些因素推進了RCEP的談判進程。

RCEP談判過程和主要精神

RCEP概念是東協10國於2011年提出,2012年邀請中、日、韓、澳、紐和印度六國參加,旨在透過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建立16國之間相互開放市場,實施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於2012年11月正式啟動,目的是在與這些國家的各個「10+1」自貿協定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達成一個現代化的、全面的、高質量、互惠的新型自貿協定。歷經七年的談判,在去年11月初的東亞峰會基本上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准入談判,並在完成少數遺留問題的磋商後,預定在今(2020)年RCEP領導人會議正式簽署。惟亞洲區內第三大經濟體印度卻突然宣佈退出談判,主要原因可能在於擔憂印度本身偏重農業的經濟和產業結構,與亞太地區經濟整合度不深,以及和多個亞太國家特別是中國存在貿易逆差之故。

今年11月15日在第四次RCEP領導人會議中,15個國家正式簽署RCEP協定,標誌目前全球最大自貿區誕生。統計資料顯示,參與RCEP的15國覆蓋逾20億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約30%。2019年,15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合計達25.6萬億美元,佔全球經濟總量的29.3%,區域內貿易額10.4萬億美元,佔全球貿易總額約27.4 %。

從經濟整合的技術性層面來看,在RCEP出現之前,亞洲各國原本各自都簽署了不同的自由貿易協定(FTA),但這些個別協定各有不同的規則和範圍,從亞太作為整體的視角來看,缺乏一套統一的規則,不利於亞太經濟整合。就15國而論,RCEP簽署後主要特點在於:1.一個「10+5」模式,整合並建立新的經濟聯繫。2.區域內統一規則,進入其中一個國家意味著進入整個區域國家。3.削減關稅和非關稅壁壘。4.貨物貿易開放水平達90%以上。5.對關鍵貨物和服務保持開放,共同抗擊新冠疫情。

RCEP協定的序言和20章節,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准入、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採購等相應規則。眾所關切的貨物貿易方面,15國間採用雙邊兩兩出價的方式對貨物貿易自由化作出安排,區域內90%以上貨物最終實現零關稅,且主要是立即降稅到零和10年內降稅到零,使RCEP自貿區有望在較短時間兌現所有貨物貿易自由化承諾。

在服務貿易方面,日、韓、澳、新、汶萊、馬來西亞、印尼等七個成員採用負面清單方式承諾,中國等其餘八個成員採用正面清單承諾,並將於協定生效後六年內轉化為負面清單。

在投資方面,15國均採用負面清單方式對製造業、農業、林業、漁業、採購業五個非服務業領域投資作出較高水平開放承諾,大大提高各國對外開放的政策透明度。

RCEP的影響及未來的發展

RCEP的實施,將會取消95%以上範圍的關稅壁壘、非關稅壁壘和投資壁壘,有望成為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下全球經濟復甦的強勁引擎,並為目前正在調整中的本地區產業供應鏈帶來發展空間。更重要的是,RCEP的簽署發出了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的強烈信號,有力支持了自由貿易和多邊體制,對全球經濟形成正向預期,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有利環境。

RCEP自貿區的建成,意味著全球約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將形成一體化大市場,涵蓋了東亞地區主要國家,將為區域和全球經濟增長注入強勁動力。一般估測,到2025年,RCEP可望帶動成員國出口、對外投資存量、GDP分別比基線多增長10.4%、2.6%、1.8%。另根據匯豐銀行的測算,到2030年,RCEP15國在全球GDP的佔比將增至50%以上。

事實上,RCEP的形成和發展有美國、歐洲和亞太全球三大經濟體間在自由貿易區問題上的博弈。第一、WTO作為經濟全球化,以及推動全球貿易和解決貿易糾紛的功能,已然日漸失效,甚至不能正常運作,以致各類區域經濟整合因應而生,以解決各地區自身的問題。第二、TPP這個要把中國排除在外的生產貿易協定,目的就是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上,把美國放在頂端,日本和歐洲國家在中高端,把中低端的生產由中國換成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然而中國完整的產業部門並非短期所能取代,因而推進亞太經濟整合。第三、川普的單邊主義與美國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發展中國家深受衝擊,也推動了RCEP的進度,這可由RCEP協定納入共同抗擊新冠疫情得到印證。

RCEP的簽署似乎掃除了近年來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陰霾。今年11月20日,APEC通過「2040年APEC布特拉加亞願景」(或稱「APEC2040太子城願景」,其宗旨是到2040年建成一個開放、活力、強勁、和平的亞太共同體。此一發展目標展現出推動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和區域開放、包容發展的積極態度,將為亞太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構想是2004年加拿大提出,2014年5月APEC貿易部長會議,中國將亞太自貿區議題搬上檯面。11月,習近平出席北京舉行的APEC峰會時強調,決定啟動亞太自由貿易區進程,標誌亞太自貿區正式啟動。

令人意外的是,在此次APEC峰會上,習近平表示將積極考慮加入CPTPP,並強調,亞太經濟合作從來不是零和博弈,你輸我贏的政治戲,而是相互成就、互利共贏的發展平台。事實上,較早之前英國也表示將爭取成為會員。日本首相菅義偉也表示將擴大CPTPP的規模,似乎有意呼應中英兩國的呼籲。

蔡政府須面對台灣遭邊緣化的事實

與世界各國一樣,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潮流下,台灣必須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才能融入全球產業鏈分工,為經濟尋求動源。但是由於兩岸間的政治現實,以致台灣在建構區域貿易協定受到相當限制,以北京為主導的RCEP簽署,必然給台灣經濟帶來相當大衝擊。

首先,中國大陸與東協分別是台灣前兩大出口地區,在RCEP生效後,成員國之間關稅壁壘撤除,包含貿易、服務業及製造業之間的關稅優惠,在蔡政府不承認台海兩岸同屬一中的情況下,台灣廠商都無法享有,面臨被邊緣化的危機。在產業衝擊方面,對台灣高科技產業影響不大,但傳統產業如鋼鐵、紡織、機械、石化、車輛等的產品輸往RCEP成員國將面臨極大挑戰,可能導致台灣企業加速出走,奔赴RCEP成員國投資設廠。

第二、RCEP國家是台灣對外投資重要地區,更佔台灣出口總額65%,而東協國家正是蔡政府積極推進新南向政策的希望所託。RCEP簽署將會促使在台灣和在大陸投資台商的資金板塊移動。事實上,過去10年大陸投資環境急劇變遷,在大陸投資的傳統勞動密集產業已往東協國家探尋新發展機會。近來亞太國家在疫情封鎖和美中貿易戰的夾縫中進行調整之際,勢必壓縮新南向政策發展的空間。事實上,今年前10月,台灣對東協10國出口衰退4.2%,全年恐難逃負增長。可能創下對東協連三年衰退,且佔台灣貿易總額的比重跌到15.4%,比前幾年掉約3%。顯然新南向政策必須做出調整。

第三、RCEP的簽署為推動中、日、韓自貿協定談判創造良好條件,中國願與日、韓一起加快推進協定談判,打造RCEP+的自貿區。此外,中國也將與歐盟持續密集談判,這將使台灣廠商在中國大陸和東協10國市場面臨來自各國,特別是韓、日兩國企業的激烈競爭,經貿關係的擴展面臨沉重壓力。

第四、台灣無法加入RCEP原本也是意料中事,蔡政府為因應此一局勢,強調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個籃子裡」。目前積極尋求加入CPTPP,以減少無法加入RCEP對台灣造成的影響。但是台灣與RCEP的貿易量和投資金額分別佔台灣對外貿易與投資總額的59%和65%,而台灣與CPTPP的貿易和投資分別只佔24%和14%。顯然RCEP對台灣的影響遠比CPTPP大得多。此外,先不談相關的政治關係,CPTPP是高標準、高規格的自貿協定,蔡政府做好準備了嗎?

在RCEP簽署後,北京表示將支持香港以一個獨立關稅區儘早加入RCEP,參與國際和區域合作,這是不能忽略的現實,「你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