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惡化下的歐中關係

歐盟向習近平嚴正表達立場

王萬里
(比利時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客座教授)


歐盟原訂今年9月14日在萊比錫由輪值主席德國總理梅克爾主持習近平與27國元首特別高峰會議,但由於疫情蔓延,雙方同意延期舉行。鑑於今年以來歐中關係受到經貿、人權、疫情、口罩外交與假訊息等因素影響趨於惡化,因此延期之說引起諸多猜疑,認為會議將胎死腹中,惟出乎意料,歐方突然宣布仍按原訂時間改舉行視訊會議但縮小規模。由最近王毅與楊潔箎相繼訪歐,可以看出會議應係由中方主動提出,反映在美中戰略對抗下,中國加強與歐盟關係的急迫性,以避免歐盟倒向美國。歐盟同意按原訂時間舉行,除展現對歐中關係的正面期待外,也希望藉由習近平親自與會,再次向中方傳達對相關議題的嚴正立場。

歐方由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主持,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及德國總理梅克爾共同與會,中方則由習近平主持。會議僅進行兩小時,未發表聲明,也未舉行聯合記者會,僅由三位歐方領導人舉行視訊記者會,說明議程及歐方關切。會議涵蓋四個主題:氣候變遷、經濟與貿易、國際事務與人權、新冠疫情與經濟復甦,但實際上歐方著重在雙邊投資協定、公平貿易及人權。茲綜整歐方立場如下:

雙邊投資協定方面:雙方均同意加速進行,以期年底完成談判。歐盟雖對中方在國營企業規範、強迫性技術轉移、補貼三方面之進展表示歡迎,但認為仍應在市場准入及永續發展上加速努力。馮德萊恩在記者會上強調市場准入是一個不對等關係的再平衡,中方應說服歐方簽署雙邊投資協定是值得的。言下之意是,如果中方無法在開放投資方面讓步,歐方寧可不簽,當然這也是歐方的施壓策略。

貿易方面:歐方要求貿易應基於互惠、公平及遵守國際規範;改善歐盟農產品、金融服務業及數位產品進入大陸市場,以及解決傳統產業如鋼、鋁及高科技產品生產過剩問題,並要求中方在世界貿易組織架構下參加企業補貼談判。雙方並簽署一項對彼此100種食品與飲料之地理標示保護協議。

人權方面:歐方重申對香港國安法及新疆、西藏維族與維權人士處境之嚴肅關切,雙方同意將於本年人權對話中繼續探討。梅克爾提到中方同意外國使節可以訪問維族,似在向輿論表達中方對歐方在人權方面的關切已有讓步。

氣候變遷:要求中方承諾加強減排,以及設定碳中和目標,並希望中國能夠啟動國家碳交易制度,雙方並同意建立高層環境與氣候對話機制。

國際事務:要求中方依據國際法和平解決爭議,避免在南海採取片面行動;支援非洲的永續發展;共同參與遏止新冠肺炎擴散及疫苗研發等。

觀 察

雙邊投資協定是歐中經貿關係中的核心議題,雙方在2019年峰會上已同意於本年完成,在疫情造成歐中經濟衰退之時,此一協定對雙方均有重大意義。 歐方表示將在雙邊投資協定有重大進展後與中方討論「2025戰略合作議程」,中方如能按照承諾於本年完成雙邊投資協定,除對歐中關係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涵外,也有助雙方早日開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鑑於近年來中國積極投資或併購歐洲高科技公司、2025計畫、華為5G、限制外資進入、強迫性技術轉移等,促使歐盟要求中方建立公開、非歧視、公平競爭、透明及互惠的雙邊經濟關係。 未來中方如果無法有效解決上述關切,勢必強化歐盟的反制措施及貿易保護主義。在後疫情時代全球積極推動經濟復甦之際,將嚴重影響歐中經貿關係的健全發展及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合作。

人權是歐中價值觀的主要衝突點,雙方雖說自1996年就開啟人權對話,但基本上中方聚焦於經濟與社會權,而歐盟則關切政治與公民權,由於雙方面向不同,因此成效不彰。近來歐盟對新疆維族處境及香港國安法表達高度關切,不僅對雙邊關係造成極大負面影響,也激化歐洲社會一股反中氛圍。歐盟目前似乎還不會仿效美國採取制裁措施,但對中國人權的態度將更趨強硬。

由於歐盟後疫情階段的經濟復甦計畫與永續、綠色及氣候變遷議題密切關連,因此是一個雙方對全球展現在氣候變遷上願意領導及合作,並建立綠色供應鏈的機會。習近平9月22日在聯大宣布中國碳排放將於2030年達到高峰,2060年完成碳中和,有助於歐中未來在氣候變遷及環境永續發展的合作。

簡 析

由於6月22日歐盟才與李克強舉行過第22屆峰會,因此此一會議並非典型峰會,也非傳統的談判或諮商,而是為了強化雙方高層交流的動能。特別是美中戰略競爭之際,歐盟同意再度舉行峰會,顯示不靠邊美國,願意與中國繼續交往。歐方稱此次是一次良好、誠懇、開放的會議,若干領域走在正軌上,但其它領域仍須努力,顯示歐盟對雙邊關係進展仍不滿意。正軌能否持續,仍賴中方能否採取積極態度改善目前不平衡的經貿關係。

此次會議在美國大選前一個多月舉行,時機十分敏感,象徵歐中關係受到雙方的高度重視,也是對美國及全球傳達歐中願意合作以促進全球發展的一個重要訊息。歐盟在2019年戰略展望文件中,將中國區隔為夥伴、競爭者及體制對手三個面向。此次會議展現出梅克爾願意降低競爭與對手,而加強夥伴面向的關係,對歐中雙方都是一個極大的機遇和挑戰。

梅克爾原來規劃舉行實體峰會,除簽署雙邊投資協定外也希望整合成員國的對中政策,並為未來歐中關係確立方向,可惜因疫情而變成「四邊對話」。 因此梅克爾在記者會上宣布將於疫情許可時,明年在布魯塞爾另舉行一次實體峰會,反映歐盟因中國崛起及成員國對中立場分歧,面對制訂對中政策及處理對中關係之嚴肅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