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是美國的第51州

中美博弈下的蔡政府何去何從

黃清賢
(南開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


美國2020年總統大選結果已初步底定,雖然拜登凌駕川普應是大勢所趨,但後續的選舉人團投票與法律訴訟程序等,仍可能掀起漣漪,甚至政黨、種族、階級等衝突可能加劇,因此兩岸關係,尤其是台灣的自我定位,必須要適應新形勢後正確面對,才能真正為人民營造未來美好生活。

對美國大選的認知

一般而言,民主選舉不到最後結果出爐前,不會有定論。川普向來擅於造勢,這在民主選舉制度中確實是有其優勢,但因碰到新冠肺炎疫情,加上川普對世界局勢有不同看法,使得川普在傳統政治上出現了顛覆性效果。

民主黨的拜登,政治人物出身,作風相對穩健,上半年還遙遙領先,但投票日愈逼近,川普的民調就一步步追上來。整個過程反映出一個現象,就是民眾無法深刻瞭解政治人物的政策意義與價值,相當程度受到了政治人物操弄話術與民粹效應影響。

回顧美國大選,過去也有結果未能立即出現的情況,如今,隨著傳播科技的發達,美國大選及開票過程的變數,完全攤在世人面前,其實已經對西方民主政治帶來嚴重的影響。

首先,美國民主制度向來傲然於世,如今能否在變動的局勢中,仍繼續保有優越性?美國選制是否會帶來美國的憲政危機?甚或在顛覆傳統的同時,讓美國走向一個更不確定的未來?事實上,這種不確定的動盪,在實施民主制度的第三世界國家中早已存在。

再看川普「要請最高法院下令停止計票」的說法,雖然機會不大,但也反映出美國的選舉勝負,已經不是美國選民就能決定,選舉結果可能只要由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甚至只要由過半數的五位大法官裁決。民主制度重在遵循遊戲規則,共和黨這次強行趕在大選前提名大法官,掀起政治爭議,對民主制度、對遊戲規則也都帶來很大影響。

對現勢環境的認知

論及美國大選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基本上,兩岸關係都是在美中兩強的博弈下運作。以拜登當選而言,美國戰略還是會繼續走在圍堵中國的路線上,並且與價值同盟國家聯合,尋求彼此有利的合作。

無論如何,美國大選後的變化,在可能繼續糾纏不清的局勢中,對台灣而言,就是不要單邊押寶。因為,美國的兩黨參選人,為的都是他所代表的美國人自己的利益,必須優先保護的是他所代表的美國人。因為台灣在亞太安全上,占有重要區位,有能力做自己的主人,若是單邊押寶,只會把主動權拱手讓人。

美國大選結果已逐漸明朗,除了緊盯美國如何完成這場選舉之外,國際與台灣社會更關注的是,美國總統大選後的美中新博弈,東亞新局勢,以及兩岸新關係。

由於美國政府早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因此圍堵中國已是美國兩黨的共識。美國下屆總統的四年任期,無論是哪一黨執政,對於中國仍會持續處於戰略對抗的關係。此時,若從中國的戰略因應準備著眼,可以更有具體的脈絡來展望美中新關係。

對中國戰略的認知

首先,最重要的是觀察10月26-29日在北京召開的中共第十九屆五中全會,商討貫穿2021-2025年的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也就是「十四五規劃」。當中,「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可以被視為是針對中美博弈的戰略短板進行關鍵補強。

中共五中全會公布「十四五規劃」後,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編制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提出了具體配套方案。這已顯示「十四五規劃」從戰略到戰術,都有詳細的規劃與部署,並非急就章。

簡而言之,「十四五規劃」就是北京針對華府透過關稅、科技、金融等全面強硬反中、抗中、產業斷鏈等壓力之下,為了因應未來的不確定性,決定以中國內需為主要驅動力,同時透過開放市場及加強國際協作,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等,以補齊產業供應鏈短板,厚植與美國抗衡的籌碼。

美國因為科技上的實力,短期內仍會占有優勢,中國還很難跟上;但是中國有強大的軍工產業基礎,現在又透過「十四五規劃」的官方指導與政策激勵,想要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並不困難。回顧這兩年來,在美國強力制裁下、在疫情的陰影籠罩下,中國在G20中卻是唯一的經濟正成長,就可以看到其韌性。

長期而言,中國的崛起已是大勢所趨,並明確設定2035年目標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讓綜合國力與關鍵核心技術,都要能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美國大選後的對中政策,正逢中國「十四五規劃」,未來五年的兩強博弈,是美中實力消長與台海兩岸關係非常關鍵的五年。

對台灣定位的認知

美國在大選之後,新的領導人聯合「價值同盟」國家,一起「圍堵中國」的戰略不變;中國則在全力推動「十四五規劃」,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台灣是想要繼續捲入美中衝突糾紛、繼續單邊押寶?還是想要善用自己的區位優勢,在國際的供應鏈重組過程中,找出最好的出路,需要執政者拿出智慧。

進一步言,美國視台灣為「價值同盟」的一員,在科技產業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會繼續與美國配合,但這並不代表就要丟掉大陸市場。另一方面,台灣的對外貿易總額,兩岸經貿占比高達46%,在客觀形勢下很難脫鉤。從積極面看,在大陸「十四五規劃」雙循環經濟的新興產業鏈形塑過程中,台灣還是可以介入並扮演重要角色。展望中美台的新關係,台灣可以有三邊互利的主動權,應該要把握契機,不該在政治正確下放棄大好機會。

綜觀歐洲各國,日本、東協各國,舉凡世界主要國家、區域經濟體,都與中、美兩強同時交往,甚至東協、日韓、澳紐都已與中國簽署RCEP,連小北約的日本、澳大利亞,都沒有在美中博弈時單邊押寶、選邊站,讓自己國家捲入了強權的衝突漩渦而失去主動權。台灣不是美國的第51州,蔡政府實無必要與美國特定政黨、特定政治人物的利益綁在一起,讓自己處於相當被動處境,把民眾的幸福生活綁在別的國家的利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