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幽默感迥異的世界

巴黎《查理周刊》陰魂不散

程珊
(旅法資深媒體人)


法國《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像個魔咒,近六年來牢牢地糾結著穆斯林世界和法蘭西共和國。這幾年來,法國發生的大大小小恐怖攻擊,多半都和《查理週刊》時不時刊登訕笑或褻瀆穆斯林先知莫罕默德的漫畫直接關聯。從過去極具政治性和種族問題的「恐攻」命名,現在更加進了「啟蒙對抗蒙昧」的文化意識型態之戰。

《查理週刊》果真陰魂不散

事件發生在今年10月16日傍晚近5時,巴黎西郊一所中學教師山繆帕提(Samul Paty)下課走出校門,幾分鐘後,就遭到一名年輕人拿起屠刀直往他脖子砍,帕提當場人頭落地。作案兇手立刻拍下帕提身首異處鮮血直流的影片上傳到他的社群網站,並寫到:「褻瀆先知天理不容,馬克宏和那些領導人你們都看到了,我已經處決了你們的一名地獄走狗。」作案的兇手隨即被警察圍捕,警方以九顆子彈當場將他格斃,他在倒下之前高喊「真主真偉大」。兇手是個18歲的車臣移民,出生於莫斯科,兩歲時隨父母移民法國,才剛拿到10年居留證就犯下震驚法國社會的兇殘命案。

事件背後有個複雜脈絡,顯示《查理週刊》果真陰魂不散。因其脈絡複雜,必須從不同的面向分析。中學老師和車臣年輕人素昧平生,如果不是課堂上一幅漫畫,他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相識。帕提老師在初中教史地科和公民與道德課程,這學期三年級的公民課有個主題是「言論自由」,今年10月2日,帕提老師上課時教導學生言論自由所需要的寬容和幽默感,因此他拿出一幅過去《查理週刊》刊登的穆罕默德赤裸裸地趴在地上,有個星型物插在他的肛門……。帕提老師知道這張漫畫很大膽,因此邀請班上的穆斯林同學不要看,這班上有個穆斯林女學生當場抗議並與老師爭執,後來被老師趕出教室。

這名13歲的女學生回家後跟她父親說了老師的舉動,穆斯林爸爸一聽,不得了,立刻在社群網站直播,把帕提老師褻瀆先知的行徑公諸於世,由於這是張裸體且性含量很高的漫畫,家長直斥老師展示的是兒童色情刊物,後來這位父親集結了數名穆斯林家長一起到學校抗議,要求校方制止帕提老師上公民課,幾經爭論交鋒,家長告到學區督察單位,女學生也直播說老師拿出漫畫時,連非穆斯林的同學也嚇了一跳,事件在網路上繼續延燒,教育單位認定言論自由的教學並無過失。這麼一來帕提老師則反告對方誹謗,在這雙方互告的期間,網路肉搜悄悄展開,車臣年輕人來到中學校門口,還請學生幫他指認山謬帕提,只等他走出校門就要處決羞辱先知的異教徒。

這件斬首命案震撼法國社會,法國總統馬克宏在第一時間發表演說,強烈維護言論自由的法蘭西價值,他說:「這是一場文明與野蠻的戰爭,啟蒙光芒戰鬥蒙昧晦暗。」

法蘭西讓君權神授走入歷史

18世紀的啟蒙運動正是為了擺脫神權掌控,換句話說,走出歐洲長達好幾世紀的宗教蒙昧主義,推動啟蒙思潮的人物多數為法國哲學家,啟蒙思潮引爆法國大革命,推倒了路易皇權,建立法蘭西共和國,歐洲逐步進入現代政體,法國哲學思想披靡整個西方世界。此後,法國人便將法國大革命和啟蒙思想視為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文化思想資產,而言論自由就是啟蒙運動最珍貴的果實之一。

馬克宏信誓旦旦宣稱:「他們想要毀滅我們,他們絕不會得逞,我們會贏得勝利。」馬克宏所謂的「他們」不是暴力恐怖分子,而是伊斯蘭,而「我們」則是指維護言論自由,贊同公然漫畫、醜化宗教神聖,更進一步講,那個「我們」是從1905年所建立的政教分離(laïcité,或譯為世俗性)精神,共和國是人的世界,神靈請上天堂。只是,法蘭西共和國除了讓君權神授走入歷史,摘除中小學校教室裡的十字架外,對於基督教並沒有甚麼限制,猶太教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獲得禮遇,至於穆斯林則是比較尷尬了,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至今仍爭議不休的頭巾問題,法國立法禁止穆斯林女性帶頭巾進校園,就是高舉政教分離的大旗,而另一個論據更不容置疑,現今女權運動當道,頭巾是穆斯林壓迫女性的符號,誰敢反對!

好不容易脫離天主教會全方位的控制,法國政教分離演變至今如同一個排他性強的新神權,伴隨著半個世紀形成的種族多元與文化差異,這個新神權挾其壓倒性優勢,正要發動21世紀的宗教戰爭。

教師被砍頭事件後,法國社會的確有擔憂的理由:老師們會不會先做自我審查?法蘭西的價值會不會因人人自危而被毀了?那些我們向來不看在眼裡的移民怎麼一下子就成了令人恐懼的毒蛇猛獸?新冠肺炎病毒加上伊斯蘭病毒,我們還能活命嗎?

國家領導人和政府首長當然要站在最前線保護人民,因此,馬克宏向全國教師保證「沒甚麼好怕的,國家就是你們的後盾,每個人都有『褻瀆自由』的權利,勇敢去傳遞法蘭西價值,國家會保護你們!」果不其然,隔天便有數千警力加入維護校園安全,而內政部長也宣布要撤銷兩個成長迅速的伊斯蘭社團,經濟部啟動追查外國資金挹注穆斯林團體,情資單位徹查穆斯林禮拜堂的激進派教長,特別是穆斯林兄弟會的成員。法國南部土魯斯和蒙波利耶兩城的政府還在外牆打上穆罕默德諷刺漫畫,展現維護言論自由的決心。無論左右各政黨領導人紛紛譴責伊斯蘭挑起恐懼和仇恨、製造分裂,甚至車臣移民社群也被波及,法國右派保守排外言論更勝極右派,而向來為移民發聲捍衛宗教文化多元的左派各黨,此時也跟著唱和,誓言捍衛共和國價值。

馬克宏向伊斯蘭宣戰,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強烈反擊,他說:「這個叫馬克宏的傢伙大呼小叫,他到底對穆斯林和伊斯蘭有甚麼意見?我看他是精神有問題,應該去看精神科。」此言一出,巴黎當局立刻召見土耳其駐法國大使,而《查理週刊》則火上澆油,隔週的封面是一幅嘲諷艾爾多安的漫畫:只穿內衣褲的艾爾多安右手拿著罐裝啤酒,左手掀開一名帶頭巾女子的裙子,裙內光屁股,題文:先知。自2015年1月《查理週刊》遭恐怖攻擊造成12名記者和漫畫家喪生後,這家週刊成了為言論自由殉道的象徵,受到法國社會推崇,有了國家機器保護,其嘲弄對象毫不受限,將言論自由的尚方寶劍指向土耳其總統一點都不客氣,誰叫你敢跟我們作對!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這一來一往的結果是穆斯林世界展開抵制法國貨運動,法國的乳酪奶製品和化妝保養品立刻從科威特、土耳其、約旦等國下架,北非和中東國家紛紛動員示威遊行,到法國大使館前抗議並焚燒馬克宏肖像。車臣總統也公開指責法國政客針對車臣社群發難,車臣總統說:「犯案者在法國成長,讀的是法國書,講的是法國話,這到底跟車臣有甚麼關係?為什麼這樣針對海外的車臣人呢?」艾爾多安發動穆斯林世界集體杯葛法國令法國難以招架,巴黎當局不甘示弱,轉頭要求歐盟制裁土耳其,意圖將內部第二波兇猛的新冠疫情問題焦點轉向國際外交衝突,同時也希望能藉著這個舉國上下團結一致的時刻,再度點燃啟蒙火炬,提振法蘭西國魂,各界菁英透過媒體喊話,整軍備武,猛打一場文化戰爭。

然而,怎麼也沒料到馬克宏領軍法蘭西十字軍東征時刻,一名伊斯蘭小兵已埋伏在尼斯聖母院,10月29日,這位從義大利搭火車到尼斯的突尼西亞年輕人早上8點就進入了天主教聖殿,半小時後,他以長刀割劃一名來晨禱年長女士頸部,一名教堂執事也難逃割喉厄運,20歲的復仇者再以利刃刺殺另一名來教堂禱告的女信徒,遇刺的女信徒奔逃至隔鄰的咖啡館求救,然因傷勢過重,救治不及。尼斯發生教堂割喉慘案所引起的恐慌,更甚於不到兩週前的砍頭血案,2016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晚間,尼斯濱海大道上發生貨車衝撞行人,造成86人死亡485人受傷的慘案。犯案者正巧也是突尼西亞人,不過上述兩人並無關聯,因為在教堂割喉的年輕人一個多月前才從突尼西亞渡海至義大利外島蘭佩杜薩,上岸後輾轉來到法國,由於警察及時趕到,連開數槍,兇手受重傷且又被驗出感染COVID-19,刻在隔離治療中,法國警方仍未查出這名20歲的年輕人為何一到法國就到教堂行兇。

斬首處決深具懲罰意義,而割喉抹頸獻祭意味濃,許多宗教以羊為獻祭牲禮,過去伊斯蘭國家爆發武裝衝突時,對敵人割喉獻祭乃為傳統,上個世紀90年代,北非阿爾及利亞爆發內戰,許多無辜百姓就在敵對雙方搶奪領地時被割喉致死,以致那些來不及逃亡的村民們晚上睡覺前會在脖子上抹油,希望在睡夢中被割頸時不會太痛苦……。尼斯聖母院裡三名虔誠天主教徒被作為獻祭的羊,這種手法、訊息,讓人不寒而慄。法國人似乎回到那個以活人宗教祭禮的野蠻年代,悖離他們引以為傲的現代文明,而「祭師」或行刑者都是移民,他們只算是法蘭西社會視而不見的次等人,他們身分漂浮邊緣卻膽敢「制裁」真正的法國公民,這才是最可怖的訊息。

在這樣的氛圍裡,「仇視伊斯蘭」是唯一的政治正確,誰敢公然反對或討厭《查理週刊》漫畫,那就是與言論自由為敵,與政教分離為敵,立刻被歸類野蠻蒙昧陣營,誰敢跟主流輿論唱反調就是異端。一個比較罕見的例子是尼斯聖母院慘案隔天,法國天主教的大主教勒佳爾(Mgr Robert Le Galle)公開說「言論自由有界限不可開宗教的玩笑,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後果了」,大主教之言引來信徒們拿起聖經要求解釋。土魯斯郊區一所高中課堂上討論男女平權時,老師舉了穆斯林女性帶頭巾就是性別壓迫,又說法國女性比沙烏地阿拉伯女性更享權利時,兩名女學生當場反駁,表示穆斯林律法勝過法國的法律,後來這兩名女學生受到教育單位懲戒,類似的課堂爭議結果都是支持穆斯林的學生受懲處,甚至被帶至警察局偵訊。

法國人的黑色幽默感

21世紀的法蘭西印證了薩依德(E. Saïd)論據紥實綿密的「東方主義」以及「遮蔽的伊斯蘭」。然而,薩伊德所指涉的西方世界中,沒有一個國家像法國那樣,以毫無尺度、毫無極限的辛辣漫畫挑釁穆斯林先知作為言論自由教材,德國、西班牙、義大利等歐洲國家的中學也有言論自由課程,即使以嘲諷宗教的影像、言論為例,也不會像法國如得了「強迫症」一般,非要這麼粗暴地拿羞辱其他宗教的元素當教材。的確,比起其他歐洲國家,法國人喜歡講冷笑話、挖苦人當然也愛自嘲,這是法國人特有的黑色幽默感,他們也以擅長黑色幽默沾沾自喜,表現出一種文化優越感,如果你不喜歡他們的幽默感,那只能說,你沒有幽默感,甚至腦袋不靈光,心胸不寬容。

1920、1930年代的德國也常有這種漫畫,嘲諷對象是猶太人,德國讀者耳濡目染,慢慢增強鄙視猶太人和反猶心態,結果是當納粹軍警全面將猶太人抄家趕到集中營時,大部分的德國人視為理所當然,可見針對性題材的殺傷力。二次大戰後,歐洲人不斷檢討納粹主義帶來的人類浩劫,猶太人也因以色列建國而被歸類到西方陣營,此後,敵人不再是種族,又回到數個世紀前的宗教對決。2006年丹麥極右派媒體《日德蘭報》刊登了一系列穆罕默德諷刺漫畫,引起穆斯林國家大規模抗議,法國《查理週刊》接棒將穆罕默德描繪至貶損、粗俗、不堪入目的地步,終而導致2015年1月的恐怖攻擊。今年9月,巴黎法院開庭審判五年前參與恐攻的嫌犯,幾天後,一名巴基斯坦人來到《查理週刊》舊址拿刀刺傷數人,這名犯案者不知《查理週刊》早就搬家了。

惡夢重返,馬克宏總統立刻以掃蕩國內的「分離主義」為名,向法國境內的伊斯蘭教派宣戰,正式宣揚「共和國決戰伊斯蘭」的新意識型態,徹底顯露他對這個宗教決不寬貸,勢不兩立。事實上,他打擊的對象是法國境內的穆斯林移民,他們絕大多數是過去殖民地的子民,儘管人口多達五、六百萬,仍一直是法國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弱勢群體。馬克宏沒說出口,但多數人明白他的意思:「聽好,你們若不喜歡共和國價值觀,那就滾回去,不送、不留!」

這場共和國對決伊斯蘭的戰爭,法國打得有點孤單,馬克宏抱怨部分盟邦沒有同仇敵愾,還指責《紐約時報》和部分英語系媒體在分析案件時毫無同理心,因為他們說「問題的核心在於法國社會的種族歧視和仇視伊斯蘭。」

誰說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