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美國總統選舉投票之際,美、日、印、澳四國在中國的友好國家孟加拉附近海域展開了兩階段的「馬拉巴爾(Malabar)演習」。特別是從11月18日開始的演習第二階段,此時川普落敗之勢更加明確,但演習的規模擴大到由美國的尼米茲號(Nimitz)航母戰鬥群與印度的維克拉瑪帝雅號(Vikramaditya)航母戰鬥群共同領軍。
日、澳兩國雖然所派軍艦噸位較小,但澳洲右派總理莫理森(Scott John Morrison)在全球第二波疫情之際,親到東京拜訪日本新任首相菅義偉,雙方聲稱「原則上」達成了「日澳互惠準入協定」。「協定」內容主要是為日、澳聯合軍事訓練、演習、情報共享、國防工業合作提供便利。雖然該「協定」許多議題,包括兩軍在對方是否享有司法豁免,仍有待解決,但「協定」擬規劃未來兩國如何「互助防衛」,已是日本在美日同盟之外,首度與他國簽署類似協定。莫理森與菅義偉還在記者會中對南海與香港情勢有所評論,引起關注。
日本前首相安倍尚未辭職之前,也在今(2020)年9月10日與印度簽署了《日印相互提供物資與服務協定》。該協定旨在使兩國「必要時」,互相使用對方的軍事設施並取得後勤支援。印度外交部聲稱,「印日特別戰略與全球夥伴關係」有助於兩國致力後疫情時代國際秩序,雙方還檢視了日本承包但進度有所落後的孟買高鐵項目。
所謂「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架構」,源自2007年東協系列會議後,四國「資深官員」在東京的「工作會談」,約與安倍第一任期提出「印太」概念同時。可以說四方架構的觀念基礎即是安倍提出的「印太」,甚至早於歐巴馬的「重返亞洲」與「再平衡」。
對崇尚亞太大多邊的歐巴馬與「退群」單打的川普而言,把「印太」推進「四方安全架構」,一開始沒有什麼興趣,因此從「資深官員」提升到「外長級」,「四方」用了12年。美中「貿易戰」開始後,至2019年9月,四國才藉著聯合國例會,在紐約展開外長級會晤。
「四方安全架構」得到重大推力,是川普後期美中關係惡化之後。但此時已臨近日本東京奧運,而2018年10月安倍成功訪問中國,2019年6月習近平也順利參加G20大阪峰會並與安倍會見;安倍確認「日中關係已經完全回歸正常軌道」,北京則「原則同意」習近平次年春訪日。所以2019年秋天時,日本想用第一屆「四方外長會」制衡北京的意願已經減弱很多。與此同時,雖然印度當年因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引發印巴與中印邊界緊張,但印度總理莫迪很快在年底與習近平舉行非正式峰會,可說當時比較熱切要制衡北京的,主要是「五眼聯盟」中的美澳。
新冠疫情是造成近幾個月四國熱烈互動的一個偶發因素。疫情使川普選情大受衝擊,對華政策更加激進。共和黨早在3月初,就確定打「民主黨=社會主義」的選舉主軸。隨著民調始終落後,加打所謂「中國病毒」,更成為川普選務主旋律。美、印是全球前二大確診國,全球至11月確診5,600萬例,兩國包辦2,000萬例。印度疫情6月失控,達到每日萬例以上,可能促進印方在中印邊界採取強硬政策,終致6月15日傷亡嚴重的加勒萬河谷衝突。
日、印與日、澳軍事相關協定很可能早在疫情前就討論許久。疫情初期,中日互動友善,安倍對順利舉辦奧運仍有期望。等到疫情在歐美國家失控,奧運確定延期,反而中國封控有效,經濟回穩後,東京開始感到緊張。特別在石垣市議會6月22日通過議案,將釣魚台行政區名稱由「登野城」改成「登野城尖閣」,而後香港國安法推出,日方加入美英指責北京,中日緩和氣氛為之一變。此後陸方海警船連續破紀錄長時間停留釣魚台海域巡邏,至10月中更創下12海里內連續巡行57小時紀錄,全年經停鄰近海域達280天。日本新首相雖於9月25日與習近平首度通話,但雙方未談及國事訪問,菅義偉稍早也已與川普、莫理森通話,預示印、日、澳後來達成「原則上」的預備性措施,明顯出於避險考慮。
四方架構如同「印太」只見雛形,四方各有所圖。到疫情爆發後,美國川普與澳洲莫理森對「四方北約化」比較認真,但還要看國內政黨選局。印度則還是照常出席有俄國緩衝的金磚和上合系列峰會,與北京同台。其實美日、美澳本來就有安保條約,以夏威夷為中心的太平洋軍事合作早已存在數十年。印俄關係則是印度地緣位置規定好的外交重點,「東進」不可能不固本,印美不可能合作到拋卻印俄關係的程度。新德里對華強硬,主要變數還是巴基斯坦和疫情,而不是擔心中國的軍力會越過世界屋脊。
由於北京遵循「結伴不結盟」,可以有效鼓勵夥伴實行避險,如同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日在「2020彭博創新經濟論壇」所言,其實很少國家會真心參加一個反中的同盟。固然中國最近的帶路與抗疫外交都有很大的完善空間,因為防疫成效,會激發多極化下權力移轉的恐懼。但最近台港部分媒體把美國國務卿10月6日出席第二屆四方會談的新冷戰姿態稱為天下圍中,乃至有所謂「四方」不夠,會變成「四加六」(加上英法、越南、印尼、台星)的預測,還有一些華語外媒,硬要把日澳協定譯為「條約」,顯然是情感投射超過專業太多。◆
社論
後川普時代
國際視窗
中國與世界
海峽兩岸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新聞剪輯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