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台灣的中國人」典範長存

敬悼醫界反台獨大老楊思標

耿榮水
(資深政治評論家)


今(2021)年5月26日,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轉趨嚴峻,當日確診304例,校正回歸331例,死亡11人之際,傳來前台大醫院院長楊思標辭世消息,享年101歲的他並非染疫而亡,在新聞熱度上不是很高,唯對熟悉台灣醫界生態的政學界而言,仍引起不少關注。對於筆者而言,則是失去一位可以暢談國事的跨界忘年之交,內心至感傷慟。

楊思標在台灣醫界堪稱大老級人物,不僅因年高德劭,術德兼修,更由於他一生都在醫療專業崗位上孜孜不息,為台灣醫療事業作出重大貢獻,他的桃李門生遍佈醫界,晚年以98歲高齡獲頒「醫療奉獻獎」,可謂實至名歸。

一生堪稱「台灣百年醫療史」

細數楊思標一生,堪稱「台灣百年醫療史」,他在台灣醫界開創了許多的第一:

--創設第一個胸腔內科。

--下鄉進行田野調查的第一代,追蹤發現因工作環境而導致的肺塵病。

--推動並召開台灣首度跨院定期的「聯合胸腔疾病研討會」。

--台大醫院院長任內,完成亞洲首例、世界第三例的連體嬰分離手術(即張忠仁、忠義兄弟)。

尤其難得的是,他在台大醫院退休後,應聘籌建慈濟護專(現名慈濟科技大學),出任首任校長,積極推動建教合作,在兩岸僻野窮鄉從事醫療研究與教學,長達近40年,更是仁心仁術的具體表現,他能在台灣醫界獲得廣泛的推崇與尊敬,可說是其來有自。

整體而言,楊思標個性沉穩內斂,一生行事至為低調,然而在2004年3月台灣即將舉行總統大選的前幾天,卻與部分醫界同仁刊登廣告,舉行記者會,發表題為《一個醫界老兵的沉痛告白》的聲明,這篇聲明如同炸鍋般在醫界引起強烈反響,他們鮮明強烈的反對台獨立場,幾天後招惹一批台大台獨人士的反擊,這些挺扁醫師由前台大醫院骨科主任,也是阿扁女婿趙建銘的老師韓毅雄領銜,站出來公開嗆聲並「澄清」,說台大醫院上下也有不少是「對台灣民主發展最真切之盼望者」,其中包括時為台大外科醫師的柯文哲,雙方針鋒相對,引發一場不小的風波。

我也在這段期間結識楊思標教授,往後並經常交換對時局政事的看法,成為忘年之交,這時他已經84歲了,比我足足大了30歲。

楊思標反台獨,極富民族意識,多少應與他的家學淵源有關。他1920年出生,父親是新竹殷實商人,曾任台灣文化協會理事,是台灣文化協會的重要成員之一,與林獻堂、蔣渭水、楊肇嘉諸人藉宣傳中華文化之名,實為從事反日抗日鬥爭,其父後來又在1947年擔任「新竹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財務組長,耳聞目睹了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孕育了楊思標一生關心國事時政,並堅定的反獨立場,可說是有跡可循。

多數台灣同胞自覺是中國人

楊思標說二二八事件時,他已自台北帝大畢業,並在台大擔任內科助教,對政治認識已很清楚,也有自己的一套思維理念。他認為二二八悲劇的發生,基本上是由於台灣部分民眾對前後兩個政權的不適應所致,涉及文化的衝擊與省籍地方意識的隔閡,類如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的「民變」,國民黨當局則出兵平亂而已,與台灣獨立思想毫無關係,後來民進黨藉此大打悲情牌,以此爭取選票,完全是政治操作,多數台灣同胞仍自覺是中國人,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甚至多年後他留學東京,取得新潟大學醫學博士時發現,日本社會還存在濃厚的中華文化色彩,戰後也靠儒家忠義之道而復興,如今台灣自己反而喪失了這項文化傳統瑰寶,殊為不智與可惜。

楊思標一直標榜他是「一個台灣的中國人」,這有兩層意義:其一他是真正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吃台灣米、喝台灣水長大的「正港台灣人」;其二他更是中國人,無論是日常生活、基本思維、價值體系都是中國的。他學的雖是西醫,但非常尊重中醫,尤其晚年經常深入大陸各地考察,也瞭解大陸現在的醫療發展實況,發現大陸西醫固然落後台灣,但中醫的現代化則遠遠超過台灣,在臨床的醫療效果上也取得重大成就,他曾舉2015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屠呦呦為例,認為就是中醫現代化的傑出成就,並得到國際肯定。

2010年代初期,筆者因工作關係,經常接待大批大陸醫界人士來台考察交流,他們經常要求參觀較為先進的醫療管理,尤以長庚醫院系統為首要目標,我為此常邀楊思標為座上賓,與他們廣泛交流經驗看法。記得楊先生最常強調的是,醫院應以治病救人為第一要務,營利賺錢並非初衷,不能本末倒置,輕重不分。一席話常令這些專門來台考察醫療產業經營之道的大陸醫界領導深受啟發,咸認不虛此行。尤其楊先生以九旬高齡猶精神矍鑠,談笑自若,更令他們佩服嚮往之至。楊思標身兼中華民國長壽協會理事長,最終以事實證明,他果然是身體力行,深諳養生之道。

台灣醫界本有強烈民族意識

對於台灣醫界為何多偏向台獨?楊思標認為並不盡然,他說台灣醫界自日據時代的蔣渭水、賴和以來,不只是關心時事,其實都有很強烈的民族意識情懷,蔣渭水還被稱為「台灣的孫中山」。光復後的台灣醫界,一開始也殊少台獨思想,杜聰明離開台大醫院到高雄另起爐灶,創辦高雄醫學院,主要是治校治學理念與錢思亮校長不合,並非反國民黨,更非台獨思維,相反的他還是個民族主義者,在日據時代皇民化運動時,堅持不改日本姓氏,光復後還曾應當時的教育部長朱家驊之邀,到北大發表演講。

魏火曜擔任台大醫學院院長將近20年,20年間院內醫師很少過問政治。直到李鎮源時期才積極介入,並參與立場鮮明的台灣獨立建國黨,擔任創黨主席。楊思標很遺憾表示,李鎮源本來在醫界風評甚佳,本身也是蛇毒專家,還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若不從事政治活動,在醫界必然備受敬重,可惜他對政治本質認識不清,受到身邊同事、學生影響,莫名其妙捲入政治風暴,後來建國黨在2000年4月陳水扁當選總統後宣佈解散並退出政治,李鎮源一度還被同僚嚴厲批評,弄得裡外不是人。

柯文哲「魚目混珠」?

提到柯文哲,楊思標認為他屬於學生年輕一輩,不太想多做批評,只說他很聰明,是醫界少數有政治頭腦的一位,他能當選台北市長,完全是民進黨造成的,等到他成了氣候,民進黨也拿他沒辦法。2019年8月柯文哲成立「台灣民眾黨」,顯然是想利用蔣渭水在台灣醫界的影響與道德光環,楊思標意有所指的笑問筆者:「你知道什麼叫魚目混珠吧?」

楊思標與《海峽評論》甚有來往,一則理念主張相近,二則創辦人王曉波十分敬重楊老,他對王曉波也十分欣賞,直誇他的台灣史知識都源自王曉波,他也曾經給雜誌供稿,在2004年3月號發表兩岸重啟政治談判之建言,認為唯有透過談判,終止兩岸敵對狀態,才是永保台灣和平之道,台灣安全不能依靠美國賣武器,這樣反而容易導致雙方的誤判而引起戰爭。2007年8月出席《海峽評論》創刊200期紀念活動,並受邀上台致詞。2009年10月1日受邀在天安門廣場觀禮台,參觀建國60週年國慶閱兵大典,目睹祖國壯盛軍容與飛躍進步,甚感欣喜,尤其看到孫中山與毛澤東圖像並列,心情十分激動,回來台灣後對我說「21世紀一定是中國人的世紀」,他也將出席活動的所見所聞發表在《海峽評論》。

哲人已遠,山高水長,典型在宿昔,永放光芒,謹以此文敬悼楊老,並祝願他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