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揮不動的霸主鞭

評艾利森教授的「澶淵之盟」模式

薛中鼎
(自由撰稿人)


對於中美關係應該如何發展,美國教授艾利森(GrahamAllison)提出,兩國可以參考中國歷史上,遼國與宋國簽訂的「澶淵之盟」。

艾利森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首任院長,在哈佛任教50年,曾擔任雷根政府國防部長特別顧問,柯林頓政府國防計畫助理部長。艾利森非純粹學院派學者,與美國政界,尤其是國防部,有很深的歷史淵源。

1.修昔底德陷阱

2017年,他出版暢銷書《注定一戰:美國和中國能否逃脫修昔底德陷阱?》書中提到,因為雅典崛起,以及斯巴達人對雅典崛起的恐懼,使得為期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

他研究指出,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會威脅到現存的既有霸權,也經常會引致兩大強權的戰爭。他指出,世界歷史上曾有16次新舊強權的對抗,其中有14次,是以戰爭收尾。

這就是他所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引起全球關注。而眾所關注的焦點,就是中美兩國是否已經掉入《修昔底德陷阱》,是否會陷入戰爭危機?

艾利森引用美國哲學家桑塔亞納那(GeorgeSantayana)一句名言:「不能從歷史吸取教訓的人,終將重蹈歷史的覆轍」。

那麼,艾利森又如何在歷史中「吸取教訓」呢?他注意到中國歷史中的「澶淵之盟」,認為可作發展中美關係的參考模式。

2.「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契丹遼國與北宋,在弓上弦刀出鞘的決戰邊緣簽訂的「和平協議」。

遼國與大宋,自宋朝第二任皇帝宋太宗以來,進行了25年的戰爭。戰爭的根本原因,是之前的後晉皇帝石敬瑭,在公元938年把燕雲十六州割給了遼國。燕雲十六州,從燕山北京跨越到雲州大同,是中原的北方屏障。中原政權,失去了這個屏障,北方鐵騎可一馬平川,直驅中原與江淮腹地。

因此,宋朝統一了中原、江南與川蜀之後,決定出兵伐遼。一方面要「收復故土」,一方面要鞏固北疆國防。宋太宗不是個很好的軍事家,屢敗於遼國。名將楊業(楊家將故事的楊令公,人稱楊無敵),就是在伐遼戰爭中,因為主帥戰略佈局失誤,導致孤軍陷入重圍,而自絕殉國的。

以戰鬥力而論,騎射民族的遼國強,農耕民族的宋國弱。歷次交戰,遼國勝出。

宋太宗之後,宋真宗趙恆即位。真宗景德元年(1004)秋,遼聖宗耶律隆緒與蕭太后率軍大舉南下,兵鋒直指宋國京都開封府。宋朝君臣大多主張南逃,宰相寇準力主抵抗。宋真宗在寇準的強力「勸誘要求」下,御駕親征。兩國國君各率其軍在澶州城下相持,澶州當時也稱澶淵郡,在今天河南的濮陽,距京師開封府150公里。

遼軍精於騎射,但出師不利,主將蕭撻凜在城下被宋軍八牛弩射殺。加之澶州處於宋國腹地,遼主憂慮宋國各地勤王軍趕來,對遼軍形成合圍,切斷其退路。

同時,宋國朝廷也懼怕遼軍戰鬥力強,設若攻破澶州城池,再直接挺進開封,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雙方都有了避禍趨福,罷戰言和的想法。

於是遼國派了之前俘虜的北宋將領王繼忠向宋真宗試探。王繼忠年時年少與當時的皇子趙恆多有往來,作為雙方信使,有其便利之處。雙方繼而進行和談,於公元1005年1月簽訂「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的主要精神,是遼宋兩國成為「兄弟之邦」。宋真宗年長遼聖宗四歲,所以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真宗並稱蕭太后為「叔母」。

盟約中規範「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守存,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並且嚴正宣示「質於天地神祇,告於宗廟社稷,子孫共守,傳之無窮。有渝此盟,不克享國,昭昭天鑑,當共殛之。」

兩國的城下之盟竟然是互認親戚,一團和氣。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

第二年,宋國派人去遼國恭賀蕭太后生辰,宋真宗致書時「自稱南朝,以契丹為北朝」。以今天的話來說,宋真宗認為「遼宋同屬一中,只是南北分治而已」,或可謂真宗的「一國兩制」!

值得一提的是,蕭太后(本名蕭燕燕)是遼國重要的政治家。她30歲時,丈夫遼景宗耶律賢逝世,兒子聖宗12歲。蕭太后臨危授命,繼而主持朝政20餘年,治績斐然。蕭太后有漢人情夫韓德讓,協助蕭太后治國,官拜北南樞密使、大丞相,封晉王,遼聖宗待之若父。

遼宋能成為「兄弟之邦」,蕭太后與韓德讓扮演了關鍵角色。

著名的《四郎探母》劇中,主角楊四郎流落「番邦」多年,娶得賢惠的鐵鏡公主為妻,劇中的「母后」就是蕭太后。其實歷史上,並無楊四郎與鐵鏡公主其人。但是就時代背景而言,《四郎探母》應屬於宋太宗晚期,「澶淵之盟」尚未簽訂階段的故事。當時楊業已故,楊六郎在邊境帶兵,兩國仍在戰爭狀態。楊四郎的歷史人物原型,可能部分取自「澶淵之盟」做出歷史貢獻的北宋降將王繼忠。

「澶淵之盟」為兩國帶來百年和平。雙方禮尚往來,互使達380次之多。遼邊地發生饑荒,宋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後妃以下皆為沾涕」。兩個政權,情同一國。

後晉皇帝石敬瑭也曾與遼國締結和約。石敬瑭在國書中,尊稱小他10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又割讓了燕雲十六州給遼國,是極端的「不平等和約」。 「澶淵之盟」後,南宋的高宗與金國在1142年簽訂「紹興和議」。和議規範,高宗對金稱臣納貢。簽「紹興和議」之前,高宗承諾自廢武功,先殺抗金名將岳飛。「紹興和議」是可恥的「不平等和約」。

宋高宗之後的孝宗,與金國在1163年簽訂「隆興和議」,將金宋的「君臣之國」調整為「叔侄之國」,金為叔、宋為侄,宋不再向金稱臣。孝宗之後的寧宗,在1208年與金國再簽「嘉定和議」,金宋為「伯侄之國」,金為伯,宋為侄。南宋與金三簽和議,都矮金國一截,還必須年年納貢。

相比之下,「澶淵之盟」是平等互惠的和約。其主要內容:

1.宋遼結為兄弟之國,後世君主,皆以年齡定稱謂。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瀛、莫二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10萬兩,絹20萬匹,至雄州交割。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遼的戰鬥力強於宋,宋的工藝技術與經濟產值強於遼。遼放棄南下中原侵佔的土地,宋補以部分津貼。可謂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雙方還開放邊界貿易,互通有無。

宋原來的戰爭開支約每年三千萬銀兩,在和約中,宋同意每年「補貼」遼30萬歲幣,不及原軍費開支的1%。雙方開放商品貿易,宋享順差,國家稅收因此增加,「澶淵之盟」可說為宋國帶來了巨大的綜合性經濟效益。

真宗之後,宋仁宗在位41年,是大宋王朝的黃金時代,文化璀璨,經濟繁榮,人才輩出,比漢朝的文景或是明章之治,實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熟悉的很多文學大師,如蘇東坡、司馬光、歐陽修、范仲淹等,都在仁宗時期展現光芒。這或也因「澶淵之盟」提供了良好而肥沃的文化土壤。

「澶淵之盟」實具幾大特色:

締結盟約前,遼宋為交戰國,自上一代的宋太宗與遼景宗,到下一代的宋真宗與遼聖宗,已交戰25年。

遼國君主大舉興兵,由遙遠的遼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巴林左旗林東鎮)一路南下,兵鋒已臨近宋京師開封。兩國君主,親臨前線,決戰一觸即發,居然峰迴路轉,結為兄弟之邦,可謂歷史奇蹟。

遼罷兵北歸,釋放侵占的部分州郡土地。宋提供適當的「補助金」,可說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遼宋締結「澶淵之盟」後,雙方皆能信守和約,兩國經貿合作,文化交流,彼此皆蒙其利,維持了長達百年的和平安定。

3.結論:中美關係與「澶淵之盟」

近年來中美關係面臨轉折。事實上,中共成立政權以來,在外交上至今奉行和平共處五原則,他國內政都不干涉,遑論稱霸?問題在美國統治菁英一心一意要維護其世界霸權。

中國的崛起,使得美國深感不安。美國其實不瞭解中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的很清楚:「中國從來沒有想要超越美國,中國只想超越自己。」

艾利森教授希望為中美跳脫「修昔底德陷阱」找出答案,所以他才會提出以「澶淵之盟」作為中美兩國關係發展的參考模式。

中美兩國,固然有重大分歧,但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若要在戰爭與和平間做個選擇,必然應選擇和平。美國菁英階層為何不能因勢利導,效法遼宋,摒棄戰爭思維,回過頭來造福美國境內絕大多數平民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