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果然是帝國墳場,19世紀英國在此慘敗,20世紀蘇聯在此吃足苦頭,21世紀美國也在此丟盔棄甲,倉皇出逃。喀布爾的「西貢時刻」來得突然,震驚世人。
美國自歐巴馬以來,三任總統都想撤出阿富汗,去年2月29日川普與塔利班代表終於在多哈簽下協議,約定美軍將在今年5月1日前撤出阿富汗。拜登上台後雖將日期推遲到9月11日,實際上則打算在8月31日完全撤出。一切都已預定,怎麼突然在喀布爾就重演了「西貢時刻」呢?
喀布爾重現「西貢時刻」,追究起來有幾大原因:一是拜登政府急於回應撤軍的美國主流民意;二是急於從中亞抽身以便專心壓制中國;三是美國情報資訊與安全單位未掌握阿富汗整體情況,未能提供正確訊息;四是撤軍未作周延規劃,更未與北約駐軍國磋商;五是美國情急撤軍,激起了塔利班強烈鬥志;六是阿富汗政府意氣消沉,完全不是塔利班對手。
情勢轉捩點是7月2日,當晚美國大軍悄無聲息地從距離喀布爾40公里,一級戰略要塞的巴格拉姆(Bagram)空軍基地撤退,既不知會阿富汗政府,也不移交剩下的軍械物資,悄然遁走,任由百姓掠奪。美軍如此做的目的,聽說是要避開塔利班追擊,但這樣做豈不更助長後者氣焰?更讓阿富汗政府灰心喪志?
7月6日記者詢問拜登,喀布爾撤退時是否會出現西貢淪陷的情況?當時拜登信心十足的說不會,因為阿富汗有30萬裝備精良的大軍,塔利班只有7.5萬人,他相信阿富汗政府的執政能力和阿富汗政府軍的戰鬥力。顯然美國錯估了對手,高估了政府軍。情勢瞬間變化,塔利班在8月6日發動猛攻,15日就包圍了喀布爾,進了總統府,大出拜登政府意料。
美國突然棄守巴格拉姆機場,公然預估阿富汗政府執政時限,並不斷將其縮短,從可以維持一年到一年半,降為九個月到一年,再到六到九個月,最後說三個月。在這樣不斷看壞的判斷下,阿富汗政府與軍隊鬥志全消。哪個阿富汗政客或軍人願意為這樣一個朝不保夕的貪腐政權賣命?塔利班既然早晚掌權,何必徒勞抵抗?士兵們本就缺糧短餉,後勤不足,維修缺人缺料,這仗怎麼打?所以許多城鎮都不戰而降。
當然,情勢逆轉也與塔利班的策略有關,塔利班原希望在美軍撤出前掌控阿富汗全局,逼迫喀布爾政府和談,催生出新政府,如果成功,不僅塔利班在新政府的領導地位得以合法化,新政府本身也合法繼承了加尼政府。這將使美國未來制裁阿富汗新政權失去正當性,也將有助於啟動中俄中亞及其他伊斯蘭國家承認新政府。只是塔利班的如意算盤未能實現,因為阿富汗總統加尼雖在第一時間棄守出走,但與塔利班為死敵的第一副總統薩利赫,稱自己是代理總統,並獲美國承認,率領不願投降的政府軍約一萬人,已經從塔利班手中奪回帕爾旺省省會恰里卡爾,現在兩軍還在潘杰希爾峽谷激戰。
塔利班掌控喀布爾後,美國要善後就不得不求助於國際管道與其交涉,讓美國與北約盟國在阿富汗境內的外交人員、僑民、與各國合作的阿富汗人,能在合理時限內,順利離開阿富汗。卡達與中俄在此都提供了一定幫助。布林肯為此與王毅通話,要求「合作撤僑」。這當然是笑話,中國早在7月底前已完成撤僑,何需與美合作?幫忙倒是真的。王毅藉機在電話中大大洗臉布林肯:說美國倉促撤軍造成地區情勢不穩,對阿富汗造成嚴重負面影響;外來模式在不同國情下注定水土不服;美國不要一面處心積慮打壓遏制中國,有事又指望中國支持。但最後王毅還是承諾願與美國在阿富汗問題上對話,避免當地發生內戰與人道主義災難,不再成為恐怖主義溫床,鼓勵阿富汗建立符合國情、開放包容的政治架構。可以想見這樣的通話對布林肯是多麼的難堪與尷尬。只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
當喀布爾機場比「西貢時刻」更驚悚、更刺激、更混亂的視頻出現在人們視線中,目睹美國急忙召回的6,000軍人荷槍實彈在機場維持秩序,不惜槍殺爭先恐後的民眾,瘋狂搶登運輸機的民眾攀爬在機身不肯鬆手,起飛後從高空墜落或被機輪夾死等畫面時,我們不僅為這些人感到悲哀,也為美國感到悲哀。《紐約時報》、BBC等國際媒體開始討論美國信譽問題,質疑國際社會還能相信美國的承諾?烏克蘭、台灣這些地方,還能相信美國不離不棄?
除信譽問題,更該檢討的是美國的行政能力。撤軍既早就在行事曆上,拜登掌權後理應即刻著手規劃撤軍日程、撤出人員類別梯次、運送工具調度、後續人員安置收留等執行細節。另方面更應強化阿富汗政府安全防衛能力,爭取民心,輔佐其在美軍撤出後自立自強。但從撤軍的混亂,阿富汗政府不戰而降等看來,拜登政府在這些工作上是交了白卷。
駐軍阿富汗的北約盟國,英法德荷等對喀布爾機場事件咸感失望擔心,一致抱怨美國情報不靈,撤軍倉促。默克爾與馬克宏更非常擔心難民問題,呼籲國際社會援助阿富汗鄰國,避免難民經由這些國家擴散到歐洲。馬克宏批評撤軍導致阿富汗局勢急速惡化,阿富汗人面臨可怕而艱鉅的挑戰。法國為首的歐盟國家更覺得歐洲的安全要更多的靠自己。至於美國國內,川普尖酸指責不在話下,共和黨批評拜登白宮8月16日談話脫離現實,不負責任,撤軍決策和準備不足,導致阿富汗安全與人道危機。民主黨內也有人不滿意倉促撤軍引起的混亂。最有趣的是中俄兩國都批評,美國倉促撤軍不負責任,造成阿富汗與中亞地區嚴重不穩情況。這些批評都非無的放矢。
輿論發酵之餘,現在歐洲盟國認為美國根本不應從阿撤軍,這似乎有點失焦。就國際政治常態來講,尊重各國主權,不干預他國內政是國際法公認的原則。從美國利益而言,20年阿富汗駐軍,花費與死傷驚人,師老兵疲,當地情勢未見絲毫改善,撤軍是民意一致要求,並無錯誤。錯的是美國對阿富汗情報失靈,判斷錯誤,撤軍規劃不足,執行能力欠缺而已。 塔利班脫胎換骨?
塔利班於1996-2001年在阿富汗執政,信奉原教旨伊斯蘭教,歧視婦女,執行嚴苛而不人道的伊斯蘭古典律法。它最初是美國扶植反蘇的恐怖組織,執政後也庇護其他恐怖分子,如賓拉登等,從事毒品販賣,不容異教,甚至不容什葉派,摧毀歷史文物巴米揚大佛,種種離經叛道作為,從西方觀點看,自然邪惡至極。9.11事件後因為拒不交出賓拉登,引起美國攻打。至今,世人腦海中的塔利班還是當年那個樣子。
但塔利班真的還是那個樣子嗎?20年過去,目前看來塔利班似乎變了,至少它的領導人看起來變得包容融通,瞭解世界潮流,懂得外交上的縱橫捭闔,致力重塑自身形象,尋求國際接納。7月塔利班曾派遣特使積極爭取中俄伊朗等國的諒解與支持,效果相當不錯。塔利班並向國際提出了四大承諾一項邀請,即承諾不侵犯中亞鄰國邊界,保證外國使領館及人員人身安全,積極參與阿富汗各個政治勢力對話,內戰結束後將大力打擊伊斯蘭國武裝力量並廢棄毒品,邀請中國投資阿富汗。每項承諾都打動人心,只是有待驗證。
塔利班二號人物巴拉達爾先後訪問了俄羅斯與中國外長。7月28日,王毅在天津接見美國副國務卿雪曼的場地會見了巴拉達爾。王毅表達了中方立場。首先是不干預阿富汗內政,認為塔利班是阿國重要軍政力量,希望其在阿國和平和解中發揮力量,包容各民族、各派系勢力,塑造正面形象,早日建立符合國情的政治架構。巴拉達爾回應感謝中方公正立場,接受中方上述建議,並承諾保障人權和婦女兒童權益。王毅也要求巴拉達爾切斷與所有恐怖分子往來,特別是「東伊運」,希望阿富汗與其劃清界線,並予以打擊。巴拉達爾爽快回應,塔利班絕不允許任何恐怖組織與個人,以阿富汗為基地對其他國家進行襲擊與顛覆。
塔利班這次收服阿富汗全境,大多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除了因為阿富汗政府軍喪失鬥志外,塔利班也懂得用溝通與宣傳,說服政府軍與人民投降。塔利班對喀布爾採取圍而不攻之策,並留給西方一條撤退生路,未對機場動手。更宣稱大赦前政府官員與軍人,釋放囚犯;呼籲喀布爾政府和談,承諾容納其他派系山頭,共同建立新政權;要求公務員照常上班,學生照常上學;允許女性電視主播播報新聞且未蒙面;宣稱女性可以如常工作求學等。這還是以前那個西方所熟知的塔利班嗎?或是新的2.0版塔利班?這不禁令人遐想,塔利班是否受了高人點化?
塔利班的蛻變是真的嗎?其實令人不無懷疑。不全是懷疑塔利班領導人的承諾,而是懷疑其主張能否下到基層,能否兌現貫徹。畢竟塔利班是原教旨伊斯蘭的信仰者,短時間要其成員改變以往的行事作風,恐怕並不現實,這幾天塔利班成員在阿富汗境內對婦女的暴行還是傳聞不斷就是明證。雖然不中聽,但塔利班幹部宣稱「阿富汗不是民主國家,將會基於伊斯蘭教法治理國家」卻是誠實的。如果國際社會能接受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這樣的國家,就沒有理由不接受類似的阿富汗。但經過20年的美式統治,接受西方文化的阿富汗都會菁英,對塔利班統治的排斥與恐懼顯然不容易輕易消除。阿富汗前景並不明朗。
塔利班急於與現政府及前北方聯盟的各個部族軍閥談判,組成以其為領導的聯合政府,但是整合恐怕極其不易。特別是代理總統薩利赫與其恩師之子小馬蘇德,率領不願投降的政府軍仍在潘杰希爾峽谷地區交戰中,情勢是否會發展成為持續性內戰,有待觀察,而這無疑是美國衷心期待發生的。
20年來美國對阿富汗的經營,出人出錢,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8月19日塔利班官方發言人穆賈希德正式宣稱成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並訂此日為國慶日。爭取國際承認是當務之急,但這要看塔利班能否壓制住政府軍的反抗,各部族軍閥是否合作,新政府能否順利誕生。阿富汗政局雖尚未塵埃落定,但美軍撤出已成定局,縱然時間有所延遲,這將使中亞地緣政治版圖發生變化。
美國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認為美軍撤出後中俄會趁虛而入。其實蘇聯已經在阿富汗有過慘痛教訓,中國又從來沒有擴張企圖,所以中俄兩國只會協力防止此地區因美國撤軍引發的動盪情勢擴大,影響鄰國,但不會干預阿富汗內政。
不諱言的是,地緣政治自然會發生作用。從地圖上看,阿富汗北方的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吉爾吉斯、哈薩克都屬於獨立國協成員國,俄國的影響自然存在。這些國家加上中國、巴基斯坦、印度組成了上合組織,且阿富汗本就是上合組織觀察員。阿富汗又地處中國所推動的一帶一路邊緣上,受中國一定影響也是自然的。再說中國與阿塔交好的巴基斯坦是鐵哥兒們,中俄與阿富汗西鄰的伊朗關係也不錯,未來阿富汗融入此一地緣政治板塊是必然的。以阿富汗的貧瘠,能對阿富汗發展假以援手的只有中國。巴拉達爾在天津訪問時,就主動向王毅提出希望中國未來能對阿富汗的經濟及基建上有所投資,那就更穩固了中國在此區的影響力。
中東地區本來是美國霸權輻射所及之地,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美國卻與該地區國家一一鬧翻。美國雖自阿富汗撤軍,仍然想保持其影響力,現已凍結阿富汗在美國的94億美元資產,這對塔利班很不利。不過美國勢力在此區的式微趨勢是擋不住的,因為無論是美國或伊拉克民意,要求美軍撤出的壓力都很大。根據拜登與伊拉克總理哈德米今年7月26日第四輪戰略會談結論,美國也即將正式結束在伊拉克18年的作戰任務,從伊拉克撤出。撤軍日期當時沒明講,但私下諒解應是今年底。在川普政府謀殺蘇萊曼尼後,伊拉克國會即在去年1月通過決議,正式要求美軍撤離。但伊拉克政府為了其執政安全及今年10月國會選舉考量,希望留住美軍,一直拖到現在。雙方政府目前折衷認為,以訓練與情報需要為由,以顧問名義留下若干美軍。在喀布爾變天慘劇發生後,只怕美伊雙方對撤軍會有更多考量,國際反撤軍的壓力也會加大,或會延緩也難說。
美國撤軍目的在轉移戰力到印太地區,以便集中力量遏制中國崛起,從結果看來卻是搬石頭砸了自家腳。
價值觀與範式轉移是美國政策偏好,但王毅告訴布林肯,外來模式在不同國情下注定會水土不服。布林肯應該好好咀嚼這句話的含意,因為美國為此付出的代價難謂不高,應當從中取得教訓。不過美國是否受教,還真讓人沒信心。
阿富汗撤軍讓美國的可信度蒙塵,世界立刻將目光轉向台灣、烏克蘭、南韓這些地區或國家。美國會不會在自身利益優先考量下,在關鍵時刻拋下他們?其實這樣的前例太多,斑斑可考,答案不言自明,而聰明的國家不會單挑一方下注。
但台灣政府選擇對美國一面倒。喀布爾事件後,迫於各方對美國信譽與台灣問題的關切,蘇利文17日出面稱「我們對盟友和夥伴的承諾是神聖不可侵犯的,而且一向如此。我們對台灣和以色列的承諾一如既往堅定」。這裡居然把台灣與以色列掛鉤了,還嫌不夠?拜登在20日加碼,引用北約憲章第五條的集體防衛條款,稱其「適用於北約各國,日韓,乃至台灣,它們與阿富汗不同。」
但拜登談話後美國高層立即澄清,對台政策不變,學者葛來儀質疑拜登口誤,台灣有人認為拜登在轉移注意,有人以為純粹是老糊塗了。只有綠營選擇相信美國上述表態,興奮莫名,前幾天的提心吊膽終於可以放下了。真如此嗎?「喀布爾時刻」後美國這些政客的談話聽起來,怎麼就這麼讓人覺得諷刺,不真實啊!飄飄然的台灣政府是真酒醉,還是裝醉不願面對現實?
中國的反應會如何?即便美國對台的模糊政策不變,伯恩斯也將走馬北京上任,基於美國對台灣問題的不斷操作,不斷碰觸紅線,美國想推展的10月底習拜會肯定沒戲。至於12月美國要辦的民主峰會,若台灣問題處理不當,掀起的風浪可能大過卡崔娜颶風,台灣政府小心翻船!
社論
國際視窗
中美關係
東奧與兩岸
政學余英時
連載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
新聞剪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