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是地緣經濟的時代

評俄羅斯與烏克蘭間之衝突與危機

熊玠
(紐約大學在職終身教授)


導 言

俄羅斯2月24日入侵烏克蘭所造成的危機,引起了舉世的關注(以及反響)。可是這只是俄羅斯和烏克蘭長久關係與糾葛的一小部分。這次導致危機的衝突,始自2014 年。最後由量變到質變,演成了俄羅斯進攻並佔領了烏克蘭的悲劇。

如此的演變,顯示它已不是一個「二人遊戲」、而是地緣政治上的「三人遊戲」--也就是說,有第三者大手筆的干預而使它變得更複雜。這第三者,說穿了,脫離不了美國(跟它領導的「北大西洋公約」,簡稱「北約」)。所以牽涉了「地緣政治」。

如要追蹤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的歷史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9-14世紀的Kievan Rus(中譯「羅斯國」)。這「羅斯國」是個擁有好幾個民族的超大聯邦,包括東斯拉夫、博羅狄與芬妮等民族。以後的俄羅斯與烏克蘭 (甚至白俄羅斯)都來自這這個超大的民族組合。

1917年,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列寧的「布什維克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以後,攜手組成「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它們之間文化與族裔錯綜複雜的結合,實在難解難分(在蘇聯時代的烏克蘭,每六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俄羅斯人)。政治上的密切一致,也是如此。譬如,雖說斯大林屠殺了很多烏克蘭人,但在斯大林1953年過世後,繼任領導蘇聯的赫魯曉夫就是烏克蘭人。也就是在他手上將「克里米亞」送給了烏克蘭。知道了這段背景,我們就可以更清楚地瞭解俄羅斯在2014年搶佔「克里米亞」的意義何在。

蘇聯在1991年解體後,俄羅斯和其他的14個共和國紛紛獨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是前蘇聯共和國當中,在地理上最靠近俄羅斯的兩個政體。而在歐洲,除了俄羅斯、格陵蘭以外,烏克蘭是領土最大的國家。它比法國大兩萬平方英里(烏克蘭的23.3萬平方英里面積,相對於法國的21.3萬平方英里);不過它5,200萬人口比法國的5,500萬少了300萬。在經濟上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烏克蘭1,849億美元,遠不如法國的2.6萬億美元。〔註:俄羅斯的地域是660萬平方英里;人口1.4億; GDP 1.7萬億美元。相比美國的380萬平方英里的地域;2.5億的人口;GDP 22.9萬億美元;以及中國的370萬平方英里的地域、14億的人口;GDP 18.5萬億美元。〕

俄羅斯與白俄羅斯有意籌畫合併,以求帶回部分當初蘇聯的風光,也期望烏克蘭參加。

可是烏克蘭有一個變故,正巧把俄羅斯捲了進去。就是2014年烏克蘭國內發生一次暴亂,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的烏克蘭總統被攆下台。俄羅斯反應迅速,趁機佔領了「克里米亞」。

另外一樁事,也給了普京一個理由(或「藉口」?)進軍烏克蘭。那就是烏克蘭境內東部的「頓巴斯」區域有兩個地段醞釀脫離烏克蘭:一個叫「頓涅茨克」,另一個叫「盧甘斯克」。2014年春兩區公民投票後宣佈獨立;各自取名「人民共和國」,並求援於俄羅斯。

這兩個叛變要脫離烏克蘭的地段,跟烏克蘭政府的正規軍真刀真槍對歭不停,不出一年,雙方總共已有13,000人死於非命(多半是在叛軍方面)。普京將基輔政府比作納粹,一部分也是因為這個緣故。

在「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護航之下,烏克蘭政府跟那兩個剛脫離的新獨立政體與俄羅斯在2015年簽署「明斯克協議」(明斯克是白俄羅斯首都)。這個協議的主要規定有三項:1.交戰雙方必須停火;2.參與者須為頓巴斯區域的安穩和平尋求一個政治解決;3.外國軍隊必須撤退。協議制定時,有法國、與德國參加,事後還得到聯合國安理會認可。

雖然俄羅斯簽了此協議,但協議文字中沒有一處提起俄羅斯;俄羅斯也否認那時有俄軍駐紮烏克蘭境內。該協約簽署後七年,交戰雙方並沒有停火。更談不上什麼政治解決。

一個「自我兌現的預言」

真正烏克蘭的危機應是自去年(2021)11月開始。那時美國發現俄羅斯在靠近鄰國烏克蘭的邊界大幅增加了軍隊。從此美國放膽發出俄羅斯將入侵烏克蘭的警報。這種宣傳經一再重複,最後變成了「自我兌現的預言」。

同年12月7日,拜登公開發出警告:如果俄羅斯侵略烏克蘭,西方國家將聯手對俄作出全面經濟制裁。10天後的12月17日,俄國提出相抗衡的若干要求(都與俄國自身的安全有直接關聯)。包括要「北約」停止東擴、意圖包圍俄羅斯的行動,不可教唆烏克蘭(或任何其他前蘇聯成員國)加入「北約」組織。

今年1月3日,拜登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直接通話,對他透露:如果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美國將採取「有決定性的反應」。兩人並商談如何藉未來幾個外交會議的機會,討論應付危機的各種事項。顯然要為烏府起壯膽的作用。

一個星期後(1月10日),美、俄在日內瓦雖有談判,卻無結果。 俄方重申有關自身安全的要求(「北約」終止東擴),但為美國拒絕。

相反地,「北約」軍隊在1月24日後增強了在東歐地區的軍艦與空軍戰鬥機實力。某些西方國家陸續將其駐烏克蘭大使館的非主要人員撤離。美國則勒令8,500美軍作必要的戒備。

在1月底的幾天內,拜登放出警訊,宣稱俄羅斯將在2月入侵烏克蘭。普京則一再否定美國的控訴與威脅。中國也正告美國,需要正視俄羅斯有關自身安全的憂慮與合理要求。

在這樣風聲鶴唳的氣氛下,澤連斯基也一再呼籲西方不要製造恐慌--因為那樣,只會製造烏克蘭境內的不穩定。普京遲至2月15日還鄭重其事地表示願意坐下來與西方談判,以求解決俄國的安全以及烏克蘭問題。

2月21日,俄國外交承認「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人民共和國,並派少數俄軍入境維持秩序。次日,普京宣佈「明斯克協議」已不復存在。於是,拜登鄭重宣告: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的第一波立刻開始生效。意思就是:俄羅斯(包括俄國銀行與俄國領導層)從此被隔絕於國際金融體系之外--譬如這些俄國單位不能將俄國盧布兌換成美元或世界上任何其他硬幣。拜登制裁的理由:俄國向東烏克蘭的兩個剛宣佈獨立地區進駐軍隊,雖說是協助它們維持公安,實際就是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開始。

再過一日(即2月23日),針對俄羅斯入侵的威脅,烏克蘭國會宣佈全國戒嚴。至此,當初澤連斯基呼籲西方不要製造恐慌的論調完全倒置過來。美國終於給他「壯膽」成功。

再過一天,2月24日,俄軍(15萬人左右)兵分三路,由東、南、西方進入,佔領了烏克蘭若干地區。

我們須要特別注意,美國對俄羅斯經濟制裁在先(即2月23日開始);而俄羅斯大規模進犯烏克蘭在後(即一天以後)--這裡,我說的「大規模」進犯的意思,須區別於在那兩個剛獨立地區已開始主持公安的俄軍。至此,以上我說的「自我兌現」的預言,不幸兌現。

普京的動機

現在我們要打住對細節的描述,來分析一下普京全面圍攻烏克蘭的動機究竟是什麼。

普京攻佔烏克蘭的動機為何?網上有很多猜測普京用兵烏克蘭的論點。綜合起來,可歸納為三點。我有另外兩點看法補充。

先說一般評論員所提的三點:

1.普京好大喜功(power hungry);2.普京要反制「北約」的東擴,把烏克蘭作為「北約」跟俄羅斯的緩衝地帶;3.普京年老失誤(有人干脆說他「發瘋」了)。

我的兩點意見,如果繼續算為第四和第五點,那就是:4.有鑑於普京在跟白俄羅斯討論二者如何合併,以壯聲勢,他或許希望烏克蘭參與其中。不過出牌章法錯誤。造成動用武力的下策。但是,正如我剛剛指出,普京出兵的決定,是在美國啟動經濟制裁後一天;也可以說是美國逼出來的;5.儘管普京一再反對「北約」東擴,而「北約」仍然暗地裡不停輸入戰略物資(包括尖端武器)援助烏克蘭。最後引起普京因恐懼俄國安全受損而攻打烏克蘭的劇烈反彈。這似乎是以攻為守的表現。

今年俄軍全面進攻烏克蘭的八天後,3月4日的《華盛頓郵報》報導,美國在俄羅斯進軍烏克蘭後,對基輔提供了「毒針」地對空飛彈;並且「補充基輔手中已有的反坦克車的飛彈系統」。如這個報導屬實,既然說是「補充」,等於證實美國過去(即在俄軍入侵烏克蘭之前)已經對基輔供給了這些飛彈。

因此,我當初感覺普京對烏克蘭武器實力有特殊戒惕,證明不是胡亂猜測。另外,我們還可引用一個國際上先例,幫助瞭解這一點的意義。記得1962年,蘇聯將飛彈部署到離開美國90英里的古巴。一時引起甘乃迪總統高度警戒,認為這是對美國安全的威脅,是無法接受的。故而幾乎造成美蘇間一場核武戰爭。經美國在古巴外圍設置「防疫區」之後,蘇聯答應將那些部署在古巴的飛彈悉數拆除後,這場核對歭危機才告結束。

目前普京面對烏克蘭的局面和1962年甘乃迪面臨古巴的危機,有相當雷同之處。古巴只是接受了外援的導彈,烏克蘭還有自己製造核武器的本事(見下)。

為何普京須提防烏克蘭的武器威脅

我們需要記得蘇聯存在的時期,它的核武器與美國相比,可說綽綽有餘;導彈與核武彈頭的數目,蘇聯更比美國有優勢。那麼,蘇聯當時如此龐大核武器群的儲藏庫究竟在何處呢?答案主要是分別儲藏在蘇聯15個共和國裡面的3個,即俄羅斯、烏克蘭與哈薩克斯坦。

蘇聯瓦解後,烏克蘭與哈薩克被要求將它們庫存的核武器交還給俄羅斯。至於烏克蘭是否暗地裡扣留少數核武器,無法知曉;可是烏克蘭繼續擁有製造核武器的知識和技術。根據一個來自中國(2020年)的消息,烏克蘭曾試圖在世界市場上出售自製的洲際導彈(ICBM,射程16,000公里)。(北朝鮮的核武器最早可能來源就是烏克蘭)。而此種拍賣舉動,也曾遭中國與美國鮮見的同聲反對。

再者,俄羅斯軍隊進攻烏克蘭時,一開始就動用了飛彈--像是「殺雞用牛刀」。而且,俄國飛彈的目標,主要是烏克蘭的軍事設施。這又是為什麼?要回答此問題,不妨回到當天普京的講話。講話很長,但主要一點就是俄羅斯的安全,絕不可以受到外來的威脅。這句話,可以是指美國而言,也可能是指烏克蘭。也可能是指他們二者。我的疑惑是:普京進軍烏克蘭,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出於這種(為俄國自己安全的)擔心,而造成以攻為守的結果。

儘管普京要求「北約」停止東擴,停止武裝烏克蘭,但「北約」反而不停渲染普京進犯的風聲,對烏克蘭輸入更多軍事裝備。那麼,本來俄羅斯與美國領導下的「北約」之間的矛盾,就完全無法靠談判解決了。

俄羅斯進軍後「北約」的反應

普京的軍隊入侵烏克蘭,因為有前述兩叛變而獨立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內應,所以俄軍毫不費力佔領了烏克蘭東南部大城市克爾森(Kherson),讓俄軍順利控制了烏克蘭的南部海岸地區,並且向西推進到另一大城市敖德薩(Odessa)。

至於首都基輔,因有訓練有素(並兼有高檔軍械)政府軍死守,一時尚能抗拒俄軍攻勢。

堪與俄軍行動迅速相比的,是外界的反應。美國、「北約」和歐盟立即譴責俄羅斯的「侵略」,自不在話下。另外,立刻有20個國家主動向烏克蘭提供援助,有些國家還提供武器或士兵(以後陸陸續續再增加了10個國家的聲援)。素來中立而非「北約」成員國的瑞典和瑞士也居然對烏克蘭表示支持或聲援。「北約」更調動23萬軍隊駐防烏克蘭旁邊的鄰國。

唯有中國重複了它一貫不干涉他國內政的政策與態度。當然,中國還須考慮台灣的問題,不希望別人干涉。幾天後,中國乾脆聲援普京,認為這次危機是由美國製造出來的。

另外,聯合國大會在2月28日召開了緊急會議,通過一個譴責「俄羅斯侵略」的決議案,193個會員國中,141票贊成,5票反對,包括俄羅斯自己和白俄羅斯。35票棄權,其中之一 是中國。(註:這個聯合國大會的決議案,先在安理會提出,不過因為在安理會,俄羅斯為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有否決權,所以才改由召集聯合國大會的特別會議。)

結束語

中文有句古語:「將在外,軍命有所不受」。意思是軍隊在外作戰,有時因為面臨當地的特殊情況,臨時所作的某些及時行動以及因此而產生的不良後果(譬如無味的破壞與殺戮),並非後方總指揮能控制。

如烏克蘭境內有個算是全歐最大的核能發電廠,據媒體報導,由於俄軍的攻擊,炮火打中了該核能發電廠,導致起火燃燒。澤連斯基說是普京軍隊製造的;並呼籲國際力量及時出面加以控制俄軍的胡作亂為。另外,因要阻止俄軍迅速移動,烏克蘭軍隊把一個大橋樑蓄意炸毀,某些媒體卻誤以為是俄軍所為。

照聯合國一個估計,俄軍入侵後,戰爭導致烏克蘭30萬人死傷。另有200多萬人逃往他國(如波蘭等地)。

這些禍害與悲劇,無論是否俄軍蓄意製造,他們都難辭其咎。而國際輿論的譴責,都是合乎常理的。普京也難以推卸責任。

我須要重複地說:無論普京入侵烏克蘭是否有難言之隱,俄軍在烏克蘭造成的殺傷與破壞是無法原諒的。而且,因此而造成俄羅斯在國際上的聲名狼藉,也是無法挽救的。言至此,以個人身分,似乎只能拍案嘆息而已。

不過,拍案嘆息之外,我們未嘗不可考慮從這次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所造成的普世危機中,是否有我們可以吸取的重要啟示或教訓?

我覺得有以下幾點,特別值得我們注意:

1.地緣政治的一個重要考慮,是不能看到任何一個國家(或與其他國家的組合)強大到威脅自己國家(或組合)的安全利益。所以在冷戰期間,美國(與其「北約」組合)一定要跟蘇聯所領導的共產國家「華沙公約」的組合對抗。雖然蘇聯於1991年解體,而在這以前屬於「華沙公約」的共產國家也已摒棄共產制度。冷戰也因此結束。但俄羅斯所擁有的龐大軍備仍然存在。何況普京希望再度恢復俄羅斯與其他成員在蘇聯時代的風光。 因此,顯然基於篤信地緣政治的考慮,美國與「北約」躊躇難安。所以,儘管俄羅斯呼籲「北約」停止東擴,卻無法起到任何作用。雖然普京入侵烏克蘭的動機複雜,一如上述,但最重要的,仍是由於西方援助烏克蘭(特別是軍援)造成對俄羅斯嚴重的威脅。所以,有人認為此次烏克蘭的危機事件是美國一手造成。

2.美國因恐懼普京有野心恢復以前蘇聯的態勢,故而藉干預烏克蘭來顛覆普京;雖然美國動用與「北約」軍力的威脅,但最終啟動的是經濟制裁。這是一個牽涉「地緣經濟」的做法。此舉證實了冷戰以後的21世紀是「地緣經濟時代」的說法。「地緣經濟時代」的特徵,就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的重要性,有蓋過軍事安全的趨勢。

但在地緣經濟發達到國家之間,彼此高度互相依賴,任何一方企圖傷害另一方,結果可能有點像自殺;很像中國俗語所說「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意味。

所以美國對俄羅斯的金融制裁,有可能會同時對美國自己不利。如美國希望由於對俄羅斯金融制裁,也許美國流失於歐洲的(民間)資金會回流美國。可是由於國際上金融界相互依賴的密切關係,可能這些資金會轉向經濟強勢的中國,而不一定回返目前經濟低迷、通脹嚴重的美國。何況面對美國的金融制裁,俄羅斯還可轉向中國,甚至採用人民幣因應國際貿易上的需要。

美國對俄經濟制裁,還展伸到發動全世界杯葛俄羅斯出口的石油。結果造成國際原油價格高漲至一桶300美元。

3.此次烏克蘭危機,對台灣有極大震撼。台灣看到它的進展:美國要要用烏克蘭抵制俄羅斯,正如台灣認為美國要玩「台灣牌」來對付中國大陸一樣。可是,儘管俄羅斯進軍烏克蘭,美國並沒有出兵維護烏克蘭的領土完整。難免令台灣當局(與搞「台獨」的人們)提高警覺。原來他們早先認為(或希望)中國大陸如用武力制止台獨時美國會出兵保衛。如今看到美國對援助烏克蘭的章法,並非沒有保留。這樣的覺悟,已造成民進黨政府恐慌。因此已在討論如何加強其面對大陸武力威脅的本事。

另外,《華爾街日報》報導,在台北的俄羅斯代表處所在地前面,居然有一小撮本地人高舉支援烏克蘭的看板,以示對俄羅斯入侵的抗議。由此也可以看出台灣境內若干人之恐慌。

其實,將台灣比作烏克蘭並非盡然恰當。我能想到至少有三點實質上的差異。意即台灣對大陸的關係,如硬要相比於烏克蘭對俄羅斯間的關係,至少有三點不同。

1.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共有一個陸地的邊界。可是台灣與大陸之間有海峽隔開,這個天險保障是烏克蘭沒有的。

2.俄羅斯與烏克蘭,雖然最早關係可追溯至羅斯國,而且民族彼此交叉甚近,但在蘇聯存在以及解體後,他們仍是可以分開辨別的兩個實體。二者語言也有分別(雖然二者用的字母與文法有相似處,如同英文與法文之比。 可是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完全不同。)

台灣島雖然有原住民,但自13世紀以後,大陸中國就開始與台灣有關聯。儘管其中插有荷蘭人與西班牙人的短暫佔有島上某部分(而且留下了Formosa的名稱),大陸不同省分的流動人口也不斷移來寶島。1662年鄭成功(明朝亡後遺孤)率兵將荷蘭人趕出台灣,以後在島上建立了軍事基地,與滿清對抗,直到1683年被清軍擊敗為止。嗣後台灣寶島整體融入大陸。

後因甲午戰敗,被迫簽下《馬關條約》,日本因而取得台灣與朝鮮(時為中國之藩屬)為戰利品。1945年日本戰敗,在戰勝盟邦的《開羅宣言》規定下,台灣島脫日重返中華民國,成為中國的一省。後因國共內戰,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以後播遷台灣迄今。

在法律上,台灣與(今日)大陸的關係,用最簡單的說法是:(中華民國的)台灣喪失了中國在大陸的主權;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陸,是僅僅繼承了中國在大陸的主權。一個是不完全喪失;另一個是不完全繼承。二者加起來,才是一個整體中國的整體主權。

3.台灣與大陸在經濟上的依存關係,也是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完全缺乏的。大陸市場佔台灣總出口的42.1%。台灣從大陸一年賺回9,692億人民幣(相當於1,528.4億美元)。而台灣向大陸的出口,一年總數為1,824.7美元。所以兩岸貿易,台灣是入超。

我們可以總結說:台灣相對大陸的關係,完全有異於烏克蘭對俄羅斯的關係;絲毫沒有相似之處。所以,烏克蘭事件,對台灣的正確啟示,應該是更系統地領悟兩岸間關係實乃弟兄手足,而非敵我相對鬥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