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約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集體安全組織,對維持歐洲地區在二戰後的安全曾有相當貢獻。從初成立時的12個會員國擴張到今天的30個會員國,增速驚人。蘇聯解體,「華沙公約」解散,冷戰結束後,北約是否還有存在價值,國際社會有眾多質疑。但克林頓決定讓北約換裝上場,將北約宗旨從應對軍事威脅擴散到應對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武器、能源安全、全球暖化、網路攻擊、武器擴散等無所不包的議題上,繼續存續。
北約繼續存在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可受質疑的決定,更何況繼續東擴。第一、此一組織存續已與當年成立時的宗旨不符;第二、老布希當年曾向葉爾欽、普京承諾,北約不會東擴,連一寸都不會;第三、欠缺政治智慧,完全不考慮俄羅斯的安全顧慮,一定會引發衝突。自1999年到現在的五輪東擴,北約新增了中東歐14個新會員國,其中12個原為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或為其「華沙公約」同盟國。
美國與歐洲各國雖然都是北約盟國,但各國利益並不一致,相互關係存在矛盾。在上世紀60年代,法國戴高樂常常唱反調,認為北約是美國附庸,需要改革,爭取法國在該組織中享有如美國一樣的決策權。其主張被否決後,法國於1966年毅然退出北約軍事體系,並要求北約將其巴黎總部遷往布魯塞爾。為了抗衡美國,法國與蘇聯和中國都維持了相對友好關係。戴高樂先在1964年承認了北京政府,退出北約軍事體系後隨即訪問莫斯科。這種標榜獨立自主的軍事外交經濟政策,影響法國十分深遠。即便薩科奇在2009年帶領法國重回北約軍事體系,戴高樂的獨立自主政策仍然左右著法國的外交內政。
在北約中像法國這樣的國家畢竟是少數,且其實力與美國不可同日而語,美國霸權鼎盛時,歐洲即使對美國決策有不同意見,也不得不跟隨美國,亦步亦趨。冷戰結束後單極霸權當道,美國行事更加獨斷獨行,如2003年美國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武器為由,未經聯合國安理會授權,逕自發動對伊拉克戰爭時,北約國家法德等極力反對,沒有參戰。此戰只有盎薩體系的美英澳,外加波蘭與丹麥參與。
近年來美國與其北約歐洲盟國分歧日益增多。經濟上有波音與空客的競爭與相互控訴,歐盟、德法等國對美國跨國科技巨頭Google、Facebook、Twitter、Amazon等徵收數位稅的爭端,美國對歐盟鋼鋁材料課徵額外關稅引起歐盟反彈,美國橫刀搶奪法國到手的澳洲潛艦訂單惹惱法國等等。
政治上問題更多。美國對於歐盟與中國貿易關係日趨緊密十分關切,對2020年底雙方達成的中歐投資保障協議更為焦慮,所以炮製新疆種族滅絕事件,破壞中歐關係。川普事事美國優先,頤指氣使,譴責北約盟國搭便車,不肯負擔多一點軍費;拜登看似比較重視同盟關係,但阿富汗撤軍事先既未與盟國磋商,又先撤出美軍,實在不夠義氣,雙方關係矛盾重重。
美國與歐洲因為國家利益不同,對地緣政治解讀不同,導致政策的選擇也不同。馬克宏在2019年8月30日對法國駐外大使的演說,將這種看法講得淋漓盡致。馬克宏認為美國文明與歐洲文明不同,兩者的歷史也不同。認為歐洲長期跟隨美國將俄羅斯逐出歐陸是不對的,美國需要「歐俄對立」,歐洲不需要。事實上,幾百年來,無論和平或戰爭,俄羅斯都是歐洲的一員。歐洲整合運動中,戴高樂喊出「從大西洋到烏拉山」的口號,也將俄羅斯包含在其中。而俄羅斯自彼得大帝以來的政策就是望向西方,融入歐洲,這個政策在前蘇聯時代中斷,但蘇聯解體後又回來了。否則俄羅斯為何在1999、2001、2004、2008四度申請,要求加入北約呢?是美國的拒絕導致俄羅斯的政策不得不向東看,促成中俄合作。
川普時代,北約歐洲盟國極度欠缺安全感,因為川普作風隨興,退出伊核多邊協議,退出敘利亞戰場都在一念之間。最讓歐洲國家寢食難安的是,川普突然宣布退出「美俄陸基中程導彈條約」,讓歐陸暴露在美俄陸基中程導彈的射程內,毫無安全感。這種情況導致馬克宏在2019年12月接受《經濟學人》訪問時說出「北約正在腦死」這樣激烈的言詞。
雖然如此,但歐洲國家也拿不出替代辦法。馬克宏主張建立歐洲軍,但談何容易。只要有北約在,美國就不會允許;而沒了北約,歐洲就有能力快速建立這樣一支軍隊嗎?歐洲軍是個老問題,早在上世紀60年代法德就積極推動「歐洲政治共同體」、「歐洲軍事共同體」,當時共同體才只有6個國家都談不攏,結果胎死腹中。現在歐盟有27國,離心離德,就更別談了。但是歐洲這股隱隱想要掙脫美國制約的勢力還是不能掉以輕心,美國必須想辦法消除。戰爭是個好主意。
如果北約饜足於五輪東擴,不再染指烏克蘭與喬治亞,就不會有今天的俄烏戰爭,造成所有歐洲國家悽悽惶惶,不安於蓆。不僅馬克宏、默克爾這樣的歐洲有識之士,許多美國有識之士像季辛吉、桑德斯、傅利曼、米爾斯海默等都有同樣看法,並認為美國要易位而思,想想俄羅斯的不安全感。而喬治‧肯楠更是在20幾年前就預言了北約東擴一定會引起戰爭。
美國政客不傻,當然不會不知道這個後果,但是目前他們就是需要一場這樣的戰爭,賣力作好圈套,只待俄國入甕。因此,俄烏緊張情勢升高時,美國一派悠閒,不驚不勸,反一再預言開戰時間,好整以暇,坐山觀虎鬥。只有馬克宏、蕭茲等人像熱鍋上螞蟻,穿梭在莫斯科與基輔間,希望能夠彌平戰火。
美國炮製這場戰爭有多重目的,其中一項就是藉此凝聚歐洲國家對北約的向心力。北約與歐盟都有一個現象,就是不斷擴張後,內部出現派系裂痕,有老歐洲與新歐洲、西歐與東歐(或中東歐)的不同。就北約而言,老歐洲對美國有戒心,對俄羅斯不那麼仇恨,可以接受俄羅斯留在歐洲;新歐洲多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或「華沙公約」盟國,極端親美,與俄羅斯關係不睦,特別是波羅的海三小國與波蘭,恨不得肢解俄羅斯。所有這些現象都是歷史因素造成,這種歐陸內部的立場差異,相當一段時間不會消除;而美國利用此一差異,以自身利益為主,綁架盟國的作為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會改變。
俄烏戰爭爆發後美國對俄羅斯的反制集中在三方面,一是企圖在經濟上勒死俄國,所以金融圍堵、貿易封鎖,沒收所有公私財產。另一是在軍事上拖死俄國,所以開戰後提供烏克蘭源源不斷的武器裝備與金援,以及戰場上的俄軍情報,盡量延長戰爭,拖垮俄羅斯,毀滅普京。三是發動輿論戰孤立俄國。美國讓澤連斯基這個演員總統發揮所長,動員國際輿論,嚇阻未跟進美國制裁的140餘國,使他們恐懼美國報復,不敢輕舉妄動。
經濟上的制裁措施其實是兩面刃,給歐洲國家帶來巨大困擾。像德國、奧地利、保加利亞等都需要俄羅斯的天然氣與石油,一時三刻斷不了,所以歐盟剛開始時反對使用SWIFT這個金融核武,美國不得已只好妥協,允許開個切口,讓俄羅斯的天然氣銀行(Gaspronbank)繼續使用這個平台交割。雖然如此,但戰爭與制裁造成供應短缺,通膨急遽升高,歐元貶值,打亂各國原來的施政方針,對歐洲的傷害還是非常高。
支援烏克蘭武器也有麻煩。體積小、殺傷力大的武器,因為交付比較容易,據說北約已經運送給烏克蘭17,000枚反坦克導彈,與2,000枚刺針防空導彈。美國還應允提供殺傷力極大的新武器,100枚彈簧刀無人機,英國提供Sky Sabre防空導彈,斯洛伐克提供S-300防空導彈等,都在進行中。美國最近分三次應允提供烏克蘭20億美元軍備援助。這些軍援可能使戰場上的傷亡更為嚴重,必然激起俄羅斯更強烈的回擊。
俄軍已取得烏克蘭制空與制海權,烏克蘭目前亟需戰機。由於烏軍只會使用俄式戰機,美國要求波蘭、斯洛伐克等前蘇聯同盟國提供其所有的米格-29及蘇愷-25給烏克蘭。提供不是問題,誰去交付,以甚麼名義交付才是問題。波蘭提議以北約名義交付被美國打臉,後波蘭又提議將戰機飛到德國的美軍基地,由美國交付烏方,這更讓美國動火,直斥這樣不是會造成美國與俄羅斯兩個核大國的正面衝突嗎?美國不想與俄羅斯對撞,卻要求波蘭等國去送死,真是死道友不死貧道啊?
歷史經驗,凡周遭地區發生戰爭動亂,一定會有難民,近年來歐洲總是首當其衝。因之,歐洲國家當然不樂見歐洲成為戰場,危及自身安全,帶來難民困擾。據聯合國最新統計,俄烏戰爭爆發三個多星期以來,已經有300萬難民逃離家園,其中光波蘭就收留了將近200萬,其他百萬難民由周邊國家收容。烏克蘭難民比較幸運,因為是白皮膚金頭髮,宗教信仰同源,歐洲國家認為是自己人,接收度比較高。但戰爭打下去,保守估計,難民總數會增加到500萬。就以300萬難民算,聯合國估算一年也要支出300億美元,難民越多,開銷越大,誰來買單是個問題。
因為地緣關係,難民總是往歐陸跑,因為謀生關係,難民總是選擇到西歐與北歐國家,東歐國家多半只是跳板。俄烏戰爭造成的難民,很難能跑到他們最嚮往的美國或英國。美國有兩洋隔離,安全得很。英國與歐陸雖只隔著一個海峽,但英國有繁瑣的行政要求,能把難民擋在門外,至今美英兩國各自收容的難民都不過幾百人。成千的難民停留在法國海岸及美墨邊境,受到各種刁難,不得其門而入。美國的解釋是,難民寧願留在歐陸國家,因為那裡有他們的朋友親人,這真是強作解人。可以預見的是,時間拖久,美英與其北約盟國在難民收留人數與費用分攤上肯定會發生爭執。
從表面上看,俄烏戰前鬆散離心的北約,在戰爭爆發以後,突然變得萬眾一心,同仇敵愾了。歐洲國家似乎突然醒覺到俄羅斯原來真是他們的安全威脅,除了緊抱美國大腿,他們別無選擇。認知改變導致原來對於軍費支出斤斤計較的德國,突然大筆一揮,將只占GDP 1.42%的國防預算,急遽拉升到1,000億歐元,占GDP的2%。其他國家也都在作增加國防費用的打算。甚至連一向相安無事的中立國家芬蘭、瑞典都考慮要申請加入北約了。情況有點瘋狂。
軍事之外,歐洲國家也在探討,在能源糧食上對俄羅斯的嚴重依賴需要改善,應該分散採購市場,德國也不再計較關閉北溪2號的經濟損失了。 從這些反應看來,這場戰爭似乎對北約重整起了脫胎換骨的作用。北約真的有可能在俄烏戰爭的硝煙中蛻變成為浴火鳳凰嗎?這場戰爭真有那麼強的黏著劑效用與化妝效果嗎?戰時的反應會延續到平時嗎?答案值得探索。
俗語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對造成俄烏戰爭的責任不該多一番思考嗎?如果拜登、馬克宏、蕭茲或澤連斯基,任何一個人在戰前站出來說一句「不會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或「烏克蘭不會要求加入北約」?漫天風雨不都會散了嗎?但事實卻是為了嘗試搞垮俄羅斯,他們不惜聯手犧牲烏克蘭。北約在美國帶領下一直是國際社會的亂源。
冷靜下來,歐洲盟國或許會仔細算算這筆帳:戰爭與制裁造成物價飛漲,讓歐洲通膨急速升高,造成財政問題;資金為避險出逃,歐元兌美元大幅貶值,美國又輕鬆薅了歐洲一次羊毛;歐洲增加軍費,大買美國武器,美國軍工複合體又一次賺得盆滿缽滿;增加對美國原油與天然氣的採購,可能讓美國把歐洲綁得更牢;不論戰爭如何結束,打爛的是烏克蘭,歐洲追隨美國欺騙一個自己的小兄弟,於心何忍?至於難民,當然是歐洲人的問題,需要歐洲自己解決!
如果歐洲國家頭腦還沒壞掉,還有最起碼的一點判斷力,應該想想這場戰爭是否無可避免?歐洲與美國的文明有何差異,利益分歧何在,是否有不同的國際願景,在徹底擁抱北約前,何妨三思?
社論
俄烏戰爭
國際視窗
台海兩岸
台灣事情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