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的全球戰略靶心是中國

從俄烏衝突看國際間主要結構性矛盾的變化

李海默
(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青年副研究員)


此輪俄烏衝突發生前,國際間的主要矛盾似乎集中在中美關係上,尤其是川普和拜登都在做的「集火於中國」。

烏克蘭應成東西方溝通的橋樑

此輪俄烏衝突發生後,國際間的主要矛盾似乎轉移到了以北約為一方(主要是美),以俄為另一方的大型地緣政治博弈上來。

北約和俄國之間矛盾雖然急劇上升,但美國的全球戰略靶心仍然牢牢鎖定中國,甚至有一種分析認為,拜登所以在烏克蘭避免和俄羅斯發生直接衝突,一是怕超級大國之間的核戰爭,一是仍覺得歐洲事態不足為患,而想著繼續戰略視野集於中國一身。因此,儘管中國最近藉由尼克森訪華50週年之機會,向美釋放出不少戰略善意,但中美之間的激烈競爭關係恐難得出現實質性緩解。

對西方國家一些民眾來說,俄國攻擊烏克蘭有可能會讓他們覺得拜登是某種形式的「未卜先知」,因為他們會認為俄國的行為正坐實了拜登一再強調的「民主與反民主」之戰。因此拜登的形象有可能得到短期提振。

從中俄關係的視角看,一方面,中方明白俄羅斯對北約不斷東擴的憂慮,另方面,中方也充分體認烏克蘭的主權,因此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公開指出:「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都應當得到尊重和維護。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都應當得到共同維護。中方一貫認為,一國安全不能建立在損害別國安全的基礎之上;更不能出於尋求自身絕對軍事優勢和絕對安全,而肆意損害別國主權和安全」,外交部長王毅說:「烏克蘭應當成為東西方溝通的橋樑,而不應該成為大國對抗的前沿」。中國一碗水較能端平,至少中俄兩個大國之間的關係不會受到衝擊。

中美關係恐怕比較難顯著變得更好,中俄關係應當也不會顯著變得更壞,那麼接下來比較具有不確定性的,就主要是中歐關係了。如果歐洲各國領導人對俄烏衝突感到擔憂,至少有三重因素會使他們不願將歐、俄之間的敵對狀態上升到極高等級:

1.純粹的地緣關係因素,因為地理接近,一旦烈性衝突,首先被戰火波及而遭殃的是歐洲;2.美國內政因素,因為誰也吃不準川普會不會捲土重來,而他一旦重新上台,美國很可能調低與俄交惡的程度並降低美歐之間的合作度,就在最近,美國白宮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稱,「如果川普在2020年美國大選中成功連任,他原本是打算讓美國退出北約的」;3.英國脫歐後,法、德等國一直致力於發展歐洲獨立自主的對外路線,並不必然主張對俄無限強硬,如在2021-2022年俄烏衝突的早期階段,德、法一直試圖扮演莫斯科和基輔之間的調解角色(儘管並不成功)。

夾在中俄與山姆大叔之間的歐洲

對俄尚且如此,對華態度自然更為積極。歐洲方面並沒有很強的主觀戰略意願去將中、俄歸為一體而批判之。從某種意義上說,歐洲人有這樣一種擔心,即「烏克蘭危機可能導致中俄關係更加緊密」。希臘學者格里瓦斯(Konstantinos Grivas)最近就坦承:「在一個兩極世界中,歐洲將失去自主權,在歐亞大國和美國之間陷入兩難。歐洲需要與中國進行技術和經濟合作,特別是來自中國的投資和進入廣闊中國市場的機會」。

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公開表示,歐美均無法充當俄烏的調停人,只有中方能做到,中國必須發揮作用。3月1日,歐盟對外行動署秘書長薩尼諾(Stefano Sannino)公開表示:「歐洲和中國是兩大歷史悠久的文明,關係日臻成熟,合作成果豐碩。雙方應當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就共同關切的問題進行坦誠溝通,建設性處理分歧,共同維護世界穩定。歐方期待雙方關係取得更大發展」。歐盟執委會副主席東布洛夫斯基(Valdis Dombrovskis)於2月底表示,「歐盟將於4月1日與中國舉行峰會,試圖緩解雙方日益加劇的緊張關係」。中方的回應是比較積極和開放的。如中國駐歐盟使團發言人即明確說:「凡是有助於緩和局勢和政治解決的努力,中方都支持。凡是不利於推動外交解決而是拱火澆油使局勢升級的行動,中方都反對。我們鼓勵俄烏直接談判,也鼓勵美國、北約、歐盟與俄羅斯開展平等對話,直面多年來積累的矛盾和問題,按照安全不可分割原則,尋求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歐洲安全機制」。

從一個更為宏大的全球視角看,如果未來以美為首的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矛盾急劇上升到一個非常白熱化的階段(現在看來似乎還不致於),那麼中、歐間的緊密商貿關係反倒是為全球的安定提供了一種無形的保障,也再次反映出「和平與發展」,互利共贏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主軸。當然,中國也要對歐洲存在的對華敵視情緒有所警覺。據說在俄烏衝突之後,布魯塞爾歐盟總部裡的對華不友好態度在升高之中。此外,正如牛津大學訪問學者麥德林(Robert Madelin)指出的那樣,歐盟將可能會「加速探討如何通過供應鏈多樣化來分散其對中國市場以及來自中國的重要原材料過度依賴所帶來的風險」。

中歐共同維護多邊主義

因此,在中美、中俄關係變數可能都不會太大的情況下,繼續推進中歐關係的長足進展,也許對中國來說,會是張很不錯的牌。更何況,中歐貿易關係的基底已經非常厚實,雙方也都珍視已取得的各項成果。2022年3月,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向外界公佈了這樣一組數據:「2021年,中歐雙邊貿易的『量』和『質』都有了提升。『量』方面,中歐之間貿易額突破8,0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中國保持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歐盟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質』方面,雙邊貿易結構持續優化,航空航天、生物、光電、電子、材料等領域的貿易增速超過30%。中歐班列月行千列、年行萬列,2021年開行列數達到1.5萬列,同比增長22%」。中國學者們也一般認為:「中歐在維護多邊主義、加強全球治理等領域存在廣泛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