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vs.勢

俄烏戰爭下的中美博弈

石齊平
(香港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


從去(2022)年2月24日開打的俄烏之戰,迄今已滿週年,這一場表面上只屬於兩國間的戰爭,其實影響的範圍相當地廣,有些影響是區域性的,有些則超越了區域甚至已是全球性的;這其中,深層次看,更關聯到中、美、俄三個大國之間,尤其是中、美兩強之間的全球大博弈。戰爭或許還將持續下去,但在一週年之際,對這場戰爭對全球政經局勢產生的影響作一盤點評估,相信對觀察及研判世局未來走向,尤其是中、美全球博弈的態勢與走向,應是很有助益的。

壹、俄烏之戰的全球戰略形勢大背景

從大陸歷史的宏觀角度看,自1945年二戰結束以來迄今的80年歷史發展,核心的主角從來就只有中、美、俄(蘇)三國,或也可稱為當代的「三國演義」。但三國之間的互動博弈及三國各自的國力形勢消長,可以而且必須分四個階段來觀察分析,我指這四個階段分別定位為:1.冷戰;2.後冷戰;3.後後冷戰;及目前剛開始未久的4.新冷戰。俄烏戰爭或可視為這個剛開始的新冷戰的第一回合。

一、冷戰階段

這一階段最為大家熟悉,大形勢是美國以民主國家的盟主自居,對中、蘇兩個計畫經濟集權體制的國家進行高壓封鎖。高壓封鎖分東、西兩端,同步展開,在西線的歐洲,以美國為首的北陣營對抗以蘇聯為首的華約陣營,壁壘分明;在東線的亞洲,也是以美國為首的一眾東亞國家對抗以中國為首的共產陣營,也是壁壘分明。但東、西兩條戰線各自的兩大陣營,均相持不下,美國漸感吃力,遂從1970年代開始改變戰略,改善與東線的中國關係,聯合中國共同對付蘇聯,最終蘇聯於1991年解體,冷戰結束。

冷戰階段給了美國最寶貴的經驗與教訓,就是戰略家季辛吉提出的「戰略三角理論」,即美國作為三角的一端,必須分別處理好美國與中國,美國與蘇聯的關係,使這兩對關係遠好於中國與蘇聯之間的關係;換一種方式表述:也就是美國應儘量避免讓中、蘇關係密切到一同來對付美國。

二、後冷戰階段

1991年冷戰結束後,進入後冷戰階段。

後冷戰時期,美、俄、中三國的綜合國力都出現了變化。美國成了全球單極強權,綜合國力持續上升,至世紀末的2000年臻於巔峰;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後元氣大傷,實質經濟增長連續數年衰退;中國則因八九事件引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經濟制裁,同時,改革開放仍處於初期摸索階段,總的來講,國力相對薄弱。在這樣的美、俄、中態勢下,美國遂在東、西線上展開了同時對中、俄兩國施壓。

在西線,美國採取咄咄逼人的北約東擴,完全不理會當時的俄羅斯一心想融入西方社會、被西方陣營接納的心態,不假辭色,以招降納叛方式將原屬蘇聯成員的東歐國家一一納入北約陣營,使北約勢力直逼俄羅斯家門口,讓俄羅斯深感壓力又無可奈何。

在東線,對剛處於崛起初期,一心想融入全球化的中國,也絲毫不留情面,有機會就打壓羞辱一番,如1993年的銀河號事件,1996年台海危機,1999年南聯盟炸館事件,及2001年美機抵近偵察而爆發的南海撞機事件等,凡此,中國均一再隱忍。

但美國處於國勢巔峰,在東、西兩線同時欺壓中、俄的階段在2000年告一段落,也就是後冷戰結束,從2001年開始進入「後後冷戰」的新階段。

三、「後後冷戰」階段

「後後冷戰」新階段的特色是:「美國國勢自巔峰開始緩慢下行,俄羅斯從低谷開始恢復元氣,中國則步上崛起快速通道,國力持續壯大。」

美國走完1991年到2000年的黃金10年,在20世紀末國力臻於巔峰之後,一進入新世紀即因連續數個事件而開始下行。2001年的「9.11」事件,讓美國啟動了2001年進攻阿富汗和2003年進攻伊拉克的兩場反恐戰爭,打得美國元氣大傷,債台高築;2008年9月作為美國資本主義象徵的華爾街爆發世紀金融海嘯,災情嚴重,並為對付危機開始了一連串的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雖有助穩定市場,卻也釀成對美國乃至對全球的一連串長期後遺症,並種下美元霸權開始動搖的因子。

俄羅斯則在普京上台後力圖振作,又適逢國際油價大漲,綜合國力從低谷中快速回升。

中國步入新世紀後,2001年加入世貿,經濟與全球快速接軌,使低廉成本的核心競爭力獲得充分發揮,與此同時,改革也進入快車道,年經濟增長持續維持在10%上下,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從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的第15位,迅速上升到2000年的第6位及2010年的第2位。

正由於中、美、俄三方綜合國力的長、消變化,很自然地牽動了東、西兩線中、美間與美、俄間的博弈態勢。

在西線,重新恢復國力的俄羅斯不甘持續受壓,開始做出反擊;2008年入侵格魯齊亞,2014年併吞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對北約的持續東擴表達了強烈不滿,這樣的形勢背景,自然為2022年的俄烏戰爭作好了鋪墊。

在東線,面對美國長期以來以第一島鏈「封鎖」中國的西太平洋戰略,中國早已難以容忍。中國經濟、財力、軍力等綜合國力持續壯大的同時,開始發展、蓄積專門針對美國「介入」的「反介入」手段與能量。美國對西太平洋中國家門口的「介入」,主要靠航母戰鬥群及美軍在第一島鏈上的基地,因而這自然成了中方「反介入」的目標。

2009年中國展示了全球第一種專門針對美國航母的東風21D導彈;2012年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2012年實施常態巡航釣魚島;2015年大閱兵,亮相了射程較東風21D(1,500公里)更遠程(4,000公里)可以覆蓋關島的東風26;2014年開始進行南中國海吹填造島,一口氣填七個島,其中三個島上各有一條約3,000米長的跑道……。這些部署,讓美軍終於感受到它在西太平洋的航母及基地開始面對挑戰與威脅了,也讓台海與台灣變成了中、美兩強在西太地緣博弈的焦點。

這個「後後冷戰」階段,從2001年開始,到2014年告一段落。換言之,2022年俄烏戰爭的開打,可以看做是又一個新階段,即「新冷戰」階段的開始。

四、「新冷戰」階段

正由於在「後後冷戰」階段,作為全球霸主的美國在東、西線同時面對了兩個長期被它欺壓的中國及俄羅斯的反擊,美國(似乎)開始思索展開新戰略,在東、西兩條戰線上同時對中、俄兩國施壓,但順序上先對付俄國,再對付中國,此即為俄烏戰爭爆發的大背景。

美國先蠱惑、誘使烏克蘭加入北約(算起來,這已是北約第五次東擴了),烏克蘭自然表達強烈意願,但受俄羅斯警告,並以2021年年底為限,要求美國作出不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承諾。拜登政府不作回應,俄乃於2022年2月24日出兵烏克蘭,俄烏之戰正式開啟。

俄烏戰爭開打迄今滿一年,現在,可以先從中方、美方及俄方的立場及態度作一些觀察,然後再對一年來整個戰況及其對全球政經局勢產生的影響作一盤點評估,最後再就這場戰爭對中、美全球大博弈的影響作一分析研判。

貳、美國及俄羅斯動機與研判

美國蠱惑烏克蘭,藉此刺激俄羅斯,卻對俄羅斯提出必須在2021年年底前作出承諾不允烏加入北約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擺明了就是想誘使俄羅斯進攻烏克蘭,然後打一場讓俄羅斯消耗元氣,甚至最後被拖垮的戰爭。在這裡,美國有一個更深層的動機,就是先對付俄羅斯,並在拖垮了俄羅斯以後,再傾西方(北約)全部之力對付中國。

與此同時,俄羅斯發動對烏克蘭的進攻,也非全被美國「誘使」,而是賭美國及西方必顧慮到東線的西太平洋,應會避免兩邊作戰而不致全力投入烏克蘭戰場。

然而事實的發展證明美、俄雙方都出現了判斷上的錯誤。一方面,俄羅斯在美國及西方極為強大的金融及經濟制裁下不但迄今勉強撐住,而且還在金融及貨幣戰成功反擊,令盧布不但未垮反而成了強勢貨幣;石油及天然氣雖然出口歐洲受阻,卻仍可暢銷中、印兩大能源需求國。

另一方面,正由於俄羅斯未垮,所以儘管俄、烏雙方均有意停戰,中間也不乏促停勸和者,如土耳其及德、法等國,但均為美國所否決。為了持續戰爭,美國乃一再要求歐洲及北約持續加碼支援烏克蘭。所以,這場戰爭會持續多久,不取決於俄、烏雙方,也不取決於歐洲,而是取決於美國對於全盤形勢尤其是對於中、美全球博弈的影響之評估。

參、中國的處境與立場

必須看到,這一場俄烏戰爭對中國的處境與立場是比較尷尬與為難的,所以中國在政策的表態上一貫相當地謹慎,但這不意味著整個戰略形勢對中國不利,甚至,其中反而存在著有利於中國的戰略契機。中國的尷尬與為難主要在三個方面。

一、俄烏之間

自1991年蘇聯解體、俄烏分家之後,中國與俄羅斯及烏克蘭兩國的雙邊關係一直維持得很好。中國與俄羅斯無論在戰略上、經貿上以及軍購及軍事合作上的密切關係對雙方均很重要。中國與烏克蘭,除了眾所周知的瓦良格號航母後來在中國翻修成了中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外,中國在軍備及軍事科技上的長足發展,不少也得益於來自烏克蘭政府及烏克蘭為數眾多軍事科技專家的支持與合作。所以,從俄烏戰爭開打迄今,中國始終堅持客觀中立立場,並積極謀和促談,未曾有絲毫偏倚。

二、中俄之間

俄烏之戰,從大戰略角度看,其實是對中國有利的。一方面讓俄羅斯斷絕了融入西方的念頭;二方面也減輕了原本存在的來自於北方的戰略壓力;三方面更有利於強化中、俄的戰略合作。

但另一方面,中國也擔心俄羅斯挺不住美國及北約的壓力而敗下陣來,從而讓自己成為下一個美國糾合西方全力對付的對象,所以在美國一再要求甚至警告中國不得援助俄羅斯的情況下,中國的分寸拿捏十分微妙。

三、中美之間

近年來,中、美關係並非平順甚至相當緊繃,美方對中國在俄烏戰爭上的要求相當強勢,中方並無意過於拂逆美國,但基於前述分析,又不願俄羅斯面對西方承受過大壓力,自然也就出現了前述的分寸拿捏問題。

肆、俄烏戰爭影響評估

正是在這樣的全球及地區的複雜微妙形勢下,俄烏戰爭進行了一年。現在,可以從直接、間接參與,間接受影響者最主要的五個方面(國家或地區)作一觀察、分析與評估。

首先是烏克蘭,它當然是這場戰爭中最大的受害者,沒有之一。軍民傷亡慘重,城鎮基建嚴重破壞,農工商經濟活動衰退,近千萬百姓流亡他國成為難民,國土喪失五分之一,俱為人口密集經濟主要活動之區,即使立即停戰,這個國家要恢復到往日榮景,不知何年何月。

其次看歐洲,也是慘字。在美國要挾威逼下,好端端一個發展持續向好勢頭的歐洲被搞得焦頭爛額。歐元重傷,基本已失去了原本有朝一日可與美元並駕齊驅的契機;北溪2號天然氣工程硬生生被某國爆破,還啞吧吃黃蓮,有氣無從發洩,更被吃豆腐,高價買美國天然氣,間接導致物價上漲,民怨載道;大批企業資金外移,卻還要接納數以百萬計的烏克蘭難民;與強鄰俄羅斯關係嚴重破裂,甚至還得面臨核戰衝突風險……。

再其次看俄羅斯,也是一個字:苦。這場戰爭,表面上俄羅斯「暫時」取了烏克蘭部分領土,盧布也出人意外地挺了下來,但在美國主導的西方制裁下,無論貿易、生產、金融均受到了極大傷害;軍事方面,傷亡嚴重,徵兵動員吃力,還得面對北約國家對烏克蘭持續加碼的援助;能源天然氣售歐遇阻,不得不降價求售於中國與印度;一心想融入歐洲與西方的心願徹底破滅,反而與歐洲的關係在美國離間設計下嚴重惡化,……,經此一仗,元氣大傷,俄羅斯國力已從一個原本勉強還堪稱二流的國家淪為三流,甚至不排除進一步下行。

除了烏克蘭、歐洲與俄羅斯,當然最值得關注的就是美國及中國了。這場戰爭,對美國和對中國而言都是贏家,但贏的性質有很大的不同,一取實利,一取大勢。

「實利」與「大勢」都是圍棋的概念,圍棋分黑、白兩方落子,從布局到中盤到官子,最終以圍盤面較多者勝出。所謂實利,就是明明白白圍成一塊,對方打不進來;所謂大勢,就是落子一方不先求眼前實利,而著眼於掌握大形勢,以有利於未來最終能取得勝利。

俄烏之戰打了一年,相信一般人都看出美國占了許多便宜,而且是大便宜:制裁俄羅斯,大幅耗損俄羅斯綜合國力;重貶歐元,削弱歐元挑戰美元霸權之實力;驅趕歐洲資金與企業向美國;切斷及降低歐洲對俄羅斯能源之依賴,並加劇歐、俄之間的矛盾與對立;對歐洲出售大量軍備及高價天然氣;誘導歐洲主要國家提高軍備預算;還讓歐洲面對大量難民流入之窘境;還有一條,給近乎「腦死」(法國總統馬克宏之言)的北約注射了強心針,激活了,此皆為俄烏戰爭給美國帶來的巨大紅利。

伍、中國的「勢」vs.美國的「利」

美國雖然獲得了巨大紅利,明顯地是個贏家,但這樣的判斷與結論是得自於孤立地看俄烏戰爭對美國的影響。如果換一角度,從全球當代「三國演義」或「中美世紀大博弈」的宏觀角度看,那麼美國是否還是一個贏家,或是否反而是一個輸家,就另當別論了。

就在最近俄烏戰爭一週年之際,與美國政府關係密切的智庫蘭德公司提出了研究報告,強烈建議華府儘快結束戰爭。該報告稱,俄烏戰爭如果持續,將對美國帶來傷害及不利影響有如下六點:

1.戰爭持續將導致能源、糧食價格上漲,助推通貨膨脹;2.全球經齊增長放緩,不利美國經濟復甦;3.面臨核戰爭風險;4.不能排除俄羅斯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5.與俄羅斯關係惡化,影響美國無法專注於其他外交優先方向;6.與俄關係惡化,形同將俄羅斯推向中國。

蘭德公司的分析基本客觀,其中第6.點尤其重要,因為牽涉到中美世紀大博弈的戰略形勢,但在進一步深論此點之前,不妨對俄烏之戰對中國的影響先作一些觀察。迄目前為止,中國也應該是個贏家,甚至可能還是個大贏家,因為:1.美對俄金融制裁引發各國對擁有美元資產的強烈擔心,此不利於美元霸權,卻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2.來自俄國的能源及天然氣供給,大大提高了中國的能源保障;3.中俄關係向好,有利於中亞諸國更接近中國,特別是俄對建設「中吉烏鐵路」的放行,相當有利於一帶一路的推展;4.美國的霸權行為,間接助推「上海合作組織」及「金磚國家組織」的發展與擴容;5.俄烏之戰導致俄、歐相互失去對方市場,其中相當份額將為中國所得;6.不排除有相當概率,在日後促成俄烏雙方停火,簽訂和平協議中起到關鍵作用,從而提升中國國際形象與國際影響力;7.如該報告指出的,俄烏之戰已強化了中、俄戰略合作關係,將繼續強化。這些都是所謂「勢」的概念。 將美國的「實利」與中國的「大勢」對比,誰是更大的贏家,已一目了然。

陸、中國的又一個戰略機遇期?

在中俄關係持續加強,中美關係持續緊繃之際,同樣受到美國制裁的伊朗總統萊希於2月中旬訪問中國,中伊兩國元首舉行高峰會談,萊希是近20年來首位訪問中國的伊朗總統。

此處不擬深入展開分析中、伊兩國未來在戰略合作中各領域的巨大合作空間(如能源、貨幣、金融、基建、軍事、文化、宗教等),單就中伊、中俄及俄伊正在持續加強的三對雙邊關係來看,一個讓美國最該擔心的中、俄、伊戰略三角關係似乎已隱然浮現,這也是美國兩大戰略家布熱辛斯基與季辛吉不約而同都最擔心的美國最大的戰略劣勢。在某種程度上看,這同樣也是俄烏戰爭產生的間接效果,對中國而言,這當然是21世紀全球大棋盤上更大的「勢」了。

看來,中國很有可能在1970年代中美建交,在21世紀初美國因「9.11」發動兩場反恐戰爭後,迎來又一個極為寶貴的戰略機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