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極世界秩序須迴避「有事」

從日本自衛隊由「盾」轉「矛」說起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俄羅斯外交部今(2023)年1月底宣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春季到俄羅斯進行國是訪問,北京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對此不置可否。若習近平成行,可謂「中俄頭等大事」,將牽動中、美、日及北約(NATO)國家的關係,形成集團對抗之勢,對印太地區產生重大影響。

世界秩序步上雙極體系

著眼中、俄「背靠背」的戰略合作,「岸田外交」積極聯結日本與NATO的關係,強硬應對北京。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認為,考慮俄烏衝突及在東海、南海加強軍事施壓的中國,日本將為維持國際秩序而加強與NATO合作。

NATO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1月31日到訪日本,與首相岸田文雄舉行會談後發表聯合聲明,關切俄、中在日本周邊聯合演習等擴大軍事合作。聲明中雖未將中國定位為敵人,但須共同應對中國帶來的龐大課題,強調大西洋及印太地區的安全保障休戚與共,世界任何地區都不允許憑藉實力單方面改變現狀,雙方更直指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

史托騰柏格與岸田會談中強調,當前是「NATO及日本的關鍵時刻」。NATO視中國為「體制性挑戰」,決意深化與日、韓、澳、紐等印太國家的關係。日本可望與「七國集團」(G7)發展緊密的戰略安全合作,藉印太戰略,連結NATO與「美日同盟」。冷戰時期,日本搭美國便車,坐享美國「核子保護傘」的歲月不復存在,美國總統拜登雖不似前任川普對盟國錙銖必較,但在印太戰略中,卻更加堅定的要求盟國分擔責任。

自衛隊由「盾」轉「矛」之外,日本擴大結盟,以補美日同盟之未逮。美國在東亞「第一島鏈」戰略收縮,將駐琉球(沖繩)九千名美軍陸戰隊移防關島,F-15戰鬥機不再常駐琉球嘉手納基地,改為自阿拉斯加基地派F-22戰機巡迴進駐。自衛隊須接手琉球防務,轉型成為美日同盟下,與駐琉球美軍陸戰隊共同承擔第一線攻擊責任的武力。

日本「憲法第九條」的「放棄戰爭」不再制約今後的安保戰略及防衛政策,堪稱是1954年日本「再武裝」後的自衛隊「2.0版」。然而,日本的安全戰略轉守為攻,中、日的「安全困境」激化,無疑掏空雙方的互信基礎。岸田積極建構日本與NATO的安保合作關係儼然形成對中、俄的包圍之勢,大陸外交部呼籲NATO放棄「冷戰思維,陣營對抗」的理念。

拜登雖強調美國無意尋求「新冷戰」,但在中、俄靠攏,NATO與日本集結下,世界秩序逐步走上「雙極體系」,能否延續冷戰以來的「長和平」不無疑問,「台灣問題」是造成新「雙極體系」不穩定的重要因素,此可從日本與NATO的接近看出端倪。

要避免新「雙極體系」下的中、美衝突,須維繫中國與全球經濟的高度互賴,而非「脫鉤」,雙方要在競爭中共存。美國前財政部長鮑爾森(Henry Paulson)在《外交事務》為文,指出廣泛脫鉤的危險,直指美國對中政策將導致「兩敗俱傷」,為世界帶來大麻煩。

中美關係優先於中俄關係

俄羅斯為中國的巨大鄰邦,雙方須開展睦鄰外交。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際,習近平赴莫斯科雖非毛澤東當年「對蘇一邊倒」的復刻,但此舉將被西方解讀為北京在與西方的地緣戰略競爭中,選擇站隊俄羅斯。

中、美若要實現「競爭共存」,是透過對話維繫雙方政治、經濟與社會的交往,而非將俄羅斯置入外交工具箱中,在彼此的關係中操作俄羅斯問題,此無助建構中美關係的「護欄」,補強新「雙極體系」的結構性弱點,但中美關係互信薄弱,對話不易。

中國的偵察氣球進入美國領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隨即推遲訪華,北京回應此為「民用」氣象及科研氣球「誤入」美國領空,而非「間諜」探測,惟美國不予採信,認為此時不具備對話條件。但為防事態升級,美國言明是延後,不是取消。布林肯強調,此事件突顯美、中須維持直接、定期的溝通,避免誤算及衝突。

在中、美、俄合縱連橫的三角關係中,中美關係相對優先於中俄關係,此決定「新型大國關係」的成敗,攸關中國在台海的核心利益。中、美在適度表態後,須儘快使事件落幕,不中斷雙方對話,莫使「氣球事件」成為「新冷戰」的楔子。

美日同盟轉向以戰爭為基礎

岸田內閣通過「安保三文件」,升級美日同盟中的日本自衛隊角色,中日關係再陷低潮。「岸田外交」在中、美競爭下失去平衡,向美傾斜,使系出重視對中交往之「宏池會」的岸田首相難以開展改善對中關係。

岸田的對中外交無疑受制於中美關係,規劃中的林芳正訪華遲遲未能成行,去年11月泰國曼谷「習岸會」重啟的中、日高層對話再度中斷,雙方對立有升高之虞。岸田將中國定位為美、日的「核心挑戰」,「安保三文件」的「反擊能力」劍指中國,是全憑武力的安保戰略。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Rahm Emanuel)表示,美日同盟應由「防守性的同盟」,轉變為「進攻性的同盟」,轉守為攻。

隨著台海爆發衝突的可能性升高,美日同盟重點轉向中國。美、日調整琉球所在的西南群島軍事部署計畫,向中國傳遞明確訊號,即美日同盟升級意在對應台灣附近海域的「不測事態」。美國華府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認為,「美日同盟正轉向以戰爭為基礎」。與台灣近在咫尺的琉球深刻感受到「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的現實性,升高琉球人對「安保三文件」的不安與疑慮,3月中將首度實施「台灣有事」琉球島民避難的紙上推演。

琉球不解「安保三文件」

《琉球新報》2月對沖繩縣內41位市町村長(鄉鎮市長)調查結果顯示,半數縣內地方首長反對飛彈部隊進駐,亦有近半數受訪者表示不解「安保三文件」。在戰爭最前線的琉球政界與自民黨存在顯著溫差,《琉球新報》的民調反映「日本防衛」與「琉球安全」的認知落差,對東京而言,琉球無非是大戰圖像中,「無機體」似的軍事陣地拼圖,對島民的生命無感。

琉球人瞭解若有戰事,全身而退機率幾近於零,但與中國發生戰爭,無法存活者不僅是琉球人,而是日本全體。日本捲入「台灣有事」時,琉球之外,日本全境將成戰場,無一倖免。七成的沖繩地方首長呼籲須透過外交努力,謀求問題的解決,更期待日本成為中美關係改善的橋樑,不使「台灣有事」。

琉球人對戰爭再起的疑慮雖非無的放矢,但東亞亦非戰事迫在眉睫,仍有藉外交努力,避免與中國衝突的時間與空間。美國國家安全會議印太政策事務協調官坎貝爾(Kurt Campbell)1月12日在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研討會中指出,儘管美國認為中美關係的主要特徵仍將是競爭,但希望此為「富有成效」並「和平」的競爭。

對話迴避「有事」

顯然,「和平」為中美競爭的關鍵字,但若缺乏對話即難以「鬥而不破」,「和平」將是緣木求魚。美、日為求外交劃下停損點,尋求與中國重開高級別對話,以避免對中關係持續惡化。前往德國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的布林肯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會晤,以緩和因「氣球事件」陷入緊張的中美關係。王毅在慕尼黑表示,「中國將繼續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對話一邊」。

日本不落美國之後,林芳正2月18日亦在慕尼黑與王毅舉行場邊非正式會談,雙方同意建構建設性及穩定的中日關係,並重申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而即將離任的大陸駐日大使孔鉉佑2月17日拜會自民黨幹事長茂木敏充,雙方對重啟中斷四年的自民、公明兩黨與中國共產黨間之對話機制「中日執政黨交流會議」態度積極,孔鉉佑與茂木相約北京見面,以黨對黨方式以補官式外交之不足。

此外,中、日亦將在近期舉行時隔四年的外交與防務部門的高級別「安全對話」,除「氣球問題」或為焦點,「安保三文件」及「台海局勢」亦可能為對話議題。岸田對中外交試圖重開對話,打破中日關係的閉塞感,在中美對立的夾縫中,取得平衡感,在經濟與安保間,兩全其美。日本優衣庫(Uniqlo)創辦人柳井正認為,將世界一分為二並非好事,和平共存勝於戰爭,日本應是中、美雙方的夥伴,不與任何一方為敵。

結 語

蔡政府在中美競爭下的情境近似沖繩官方,台灣人憂心東亞的軍備擴張無關「疑美」,而是對「和平」的守候,此為印太區域的安全利益。台灣的鄰人琉球人已吹起「和平」風,台灣的民意亦不要戰爭,民進黨政府需凝聚台灣人「有事」迴避的智慧。

台灣、琉球位處東北亞及東南亞間的樞紐,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都可積極將地利轉為區域經濟的優勢,而避免美、日在軍事上「有事」的牽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