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事安排」與「機構改革」
大陸召開「兩會」的議程是依據中共在「廿大」的部署,進一步就政府機構進行職能及體制的調整和人事選拔,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全面以黨領政的運作方式,是中共治國理政的重要保障。
毛澤東在《論新階段》一文中提出「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所以中共的人事安排,組織結構必然是依據黨的「政治路線」而定。
一、人事安排:第一、政權領導人部分,真實在去年中共「廿大」閉幕之時,就已經決定:總書記習近平連任國家主席,政治局排名第二的常委李強擔任國務院總理,第三的常委趙樂際擔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第四的常委王滬寧擔任全國政協主席,第五的常委丁薛祥擔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另外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張國清、劉國中都是「廿大」政治局委員。其他經由全國人大投票,國務院國務委員及各部委、全國人大委員長及各委員會領導及成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最高人民檢察院院長、全國政協主席及各委員會領導及成員等高層人事悉數落定。
第二、工作領導幹部:1.國務院國務委員四人,分別由國務院秘書長、防長、外長、公安部長及一位女性(有時是一名少數民族),本屆諶貽琴是由貴州省委書記升任,白族。2.國務院秘書長、各部部長、各委員會主任、央行行長、審計長等共27名。3.初步統計:從年齡看,以59以下有5位;60-65為主力共19名;66以上共3位。從學術背景看,以理工背景為主共16位;經濟背景有7位;法政背景3位:文科背景1位。
從任期來看,留任者居多:有換屆留任的如央行行長易綱、財政部部長劉昆、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其他多為不足一任者留任,有評論指出「本屆中國共產黨領導層雖在政治局委員尤其是常委層面打破諸多慣例,但在偏向具體政策制定和執行的國務院組成部門負責人層面,依舊還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續過去數十年慣例。」當然這裡有年齡因素,有因應變局的需要,也有要求政策穩定因素,總之,是為了政治路線服務的需要。
從省籍角度看,以閩、浙、滬等地出身的官員為多,這自然與習在此三地歷練多年的經歷密不可分,由於習要求中共以「自我革命」的精神,重塑中國官場不適應治理現代化的官箴,因此,以自己信任者為主,當然結果如何仍待觀察。以上的人事佈局突出四大特點:
第一、同一年齡世代,官員切在56-67歲之問,他們擁有十分相似的成長背景,相似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對國家、民族的看法也相近,從而比較有利於溝通。
第二、為「文革」世代,經歷過新中國最動亂,最不正常的歲月,而他們個人又是時代中最菁英,敢於鬥爭,能在時代中抓住求知的機會,正是習近平要求的善於鬥爭的幹部。
第三、都是重視實踐的幹部,從其學歷背景看,絕大多數是工科、經濟財金、法政背景的知識訓練,這些背景表現出「實踐型」幹部的知識定位,十分適合習近平全面「以黨領政」的組織路線需要。
第四、對習而言,從「廿大」領導層到「兩會」執行層的人事安排,可以看出習對他們的政治、品德和能力信任,習的第三任推出這樣一隊幹部,不應該是為了西方人所謂的獨裁,理論上應該是為了成就其超越前二任的志業,關鍵是他選擇的政策目標為何?
二、機構改革:由於世局、時代和中國自身的變化,新世紀以來,大陸的政權「機構改革」幾乎成為每屆兩會必有的議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成效進行總結。機構改革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需要根據新的任務、新的戰略安排、新的工作需要不斷進行調整優化。有人統計過中共自改革開放以來,其機構組織幾乎是「五年一小改,十年一大改」。
機構改革的原則是「按照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優化協同高效」、「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目的是「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完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政治建設。
按中共新公佈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涉及大陸俗語中的「四大機關」(黨委、政府、人大、政協),「人大」、「政協」各一項,比較屬於微調性質。「黨委」、「政府」的調整比較重要,基本的趨勢,進一步強化黨的全面領導,調整,釐清政府相關部門的權責。具體內容如下:
在強化黨的全面領導方面:第一、黨中央收回金融權和科技權,前者部分新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一管金融安全,一管金融機構完建工作;後者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統一指導、設計國家科技戰略事宜。此一改革的用心,一方面因應美帝國主義可能和已經發起的金融戰和科技戰,另一方面也是為從根本上反貪腐。
第二、黨中央增設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組建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前者專責社會群眾工作,「負責統籌指導人民信訪工作,指導人民建議徵集工作,統籌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和基層政權建設,統一領導全國性行業協會商會黨的工作,協調推動行業協會商會深化改革和轉型發展,指導混合所有制企業、非公有制企業和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指導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等,作為黨中央職能部門。」
第三、國務院改建為重點在職責和功能的調整,這是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第九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涉及13項改動,其中組建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六項與金融監管直接相關,此外還有重組科學技術部、組建國家資料局、優化老齡化工作體制等,唯改革後國務院組成部門仍是26個。包括四大部分:科技、金融、數據、知產及農村、老齡工作等。
在科技部方面,涉及國家核心競爭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驗社會發展的經驗總結。」重建的科技部專職承擔科研、評量和經費,其他應用方面大量具體事務職能分別返歸各相關部委。
在金融、證券、銀行方面,原本的「一行二會」(人行、銀監會、證監會)改為「一行、一局、一會」(人行、金監總局、證監會),提升監管的位階和力度,並將金融、證券、外匯業員工納入行政編制,一方面因應數字金融的衝擊,同時也代表國家管控金融的底線。
本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又一個重心在數據、知識產權方面,是按中共的說法在新時代中,由於「數字」對未來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保障等方方面面都具有決定性、基礎性作用,成立中國自己的「國家資料局」,不僅對於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築國家競爭新優勢意義重大。
在農村、老齡工作方面,為統籌抓好以鄉村振興為重心的「三農」各項工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整體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將「推動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發展等職責劃入農業農村部」。
第四、精減中央和國家機關人員編制。方案要求「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人員編制統一按照5%的比例進行精減,但中央垂管派出機構、駐外機構不納入」,而且「縣、鄉兩級不作精減要求」。從未來AI發展趨勢來看,從大陸的人口成長趨勢來看,未來的許多職位都會消失,是以在內外形勢變化、經濟增速放緩、財政壓力突顯等背景下,新一輪「精兵簡政」已成社會共識。
四、結 語
一、自古以來,機構改革都不是容易的事,對國家、百姓而言,可能重要,但對官僚而言,則是觸動利益的「大」事,所以,改革的成功比例不高,中共不僅推動改革,而且強調「改革」永遠在路上,要與時俱進地「改革」,這從方面看,會感覺到「生氣勃勃」、「生機靈動」,但要真正劍及履及,幹部隊伍又不怠政、懶政並不容易。
二、中國的政治改革正是因為:其一、立足現實發展需要;其二、立足於自己的政治制度的不自滿,永遠抱持須要精進的態度;其三、政府機構改革從能力而不是從權力來提升政府治理水準;其四、立足人民的立場,呼應人民的需要。
三、由於中國70餘年的奮鬥、努力,取得了驚人的巨大成就,中國的表現自然而然地深受重視、然而,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中國在自身發展獲得一定的成就之後,就立刻想到有相似需要國家,而思考對其他有發展需要的國家與民族提供力所能及的協助,願意不斷提供全球所有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亟需而又可以獲得和參與的公共財。如今的中國越來越不是中國人的中國,動見瞻觀,廣受注視,深受重視;因此,如今的「兩會」已經是世界的兩會,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的「兩會」,也是中國軟實力對外擴散的「兩會」。
社論
中國.美國.歐洲
馬英九大陸行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神州政經
其他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