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振興 國家要統一

評馬英九大陸行

姜新立
(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不是「古道西風瘦馬」

前總統馬英九3月27日展開等了36年的「大陸行」之前,民進黨指斥馬英九此番登陸之行是「親中賣台」,更有激進民粹主義者譏諷馬英九的「大陸行」是「古道西風瘦馬」,意指馬英九已年愈70,精神體力相對衰弱,跋涉萬里回鄉祭祖,恰如馬致遠之詞:一匹「瘦馬」,逆著「西風」,伏瘸著走在砂石古道上,後果如何,不問可知。這是以狹窄視域、貶抑情緒、台獨立場、保權噬欲相互交織下的貶馬語盲。藍營雖樂觀其成,但也不完全肯定,看著當過兩任總統及國民黨前主席的馬英九結束登陸從上海返台下機後,未見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親往桃園機場接迎,便知現在國民黨當權派並不完全認同馬前主席的「大陸行」。這又是為了什麼?因為中國國民黨已質變為台灣國民黨,視「九二共識」已經過時,認為堅持「一中各表」、「求同存異」不夠,要進一步「求同尊異」,另外尋找「新共識」。

評價一個政治人物須公正客觀,肯定、否定,批評、褒勉都不能一刀切。民進黨不是說馬英九在大陸不敢說出「中華民國」四個字嗎?「馬先生」由南京「中山陵」到湖南湘潭祭祖,由武漢大學到湖南大學座談,前後五次說出「中華民國」,還強調他當了兩任「中華民國總統」,這是一匹良駒駿馬,面迎「東風」,胸懷「中國」,為了振興「中華」,雄糾氣昂地踏步在民族正義的大道上。之所以如此,不僅因政治魅力未減,主要在人格氣質使然。

馬英九籍貫為湖南,出生在香港,成長在台灣,留學在美國,回台後追隨蔣經國先生,不論擔任國民黨主席或是台灣政治最高領導人(中華民國總統),始終堅持「中國人」立場。這是作為一個真正炎黃子孫應有的堅持與態度。

馬英九這次之「大陸行」既不是「古道西風瘦馬」,更不是「斷腸人在天涯」,而是「正道東風戰馬」,更是「一個炎黃子孫回到祖國懷抱尋根認祖」之行,故宜由中華民族歷史大格局及兩岸關係發展和台海未來視域評價其「大陸行」。

馬登陸的願景與目的

馬英九這次「大陸行」的願景是返鄉祭祖,這是他個人的尋根行為。其次,是帶著「大九學堂」認同中華民族理念的30位青年學生前往大陸做文化交流。目的是,在今日兩岸政治對立,台海軍事對峙,戰爭一觸即發之際,赴陸以交流促進台海和平,避免兩岸戰爭。

基本上,馬英九「大陸行」目的純樸,行事低調。除了掃墓祭祖,他帶領青年學子走訪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五大城市,這些城市與當年國民黨及對日抗戰關係密切。他先到南京謁祭「中山陵」,在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復旦大學與該校師生大談兩岸歷史文化臍帶相連,闡述「九二共識」下的「一中各表」,甚至公開爬梳「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還帶著學生走訪辛亥革命與抗戰歷史遺跡,所到之處,同胞歡迎他,每個省市第一把手禮遇接待,親切晤面,海內外媒體爭相報導,這就不是簡單的「返鄉祭祖」四個字所能意指了。之所以如此,因為馬不是一個普通平民百姓,他擔任過中華民國第12任及第13任總統,也擔任過中國國民黨主席,他是影響兩岸關係走向「和平發展」的重要政治人物。

馬英九任上簽署過23個兩岸協議,尤其是ECFA至今仍然運作有效,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還到新加坡與中共總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進行「馬習會」,開創兩岸分離65年以來雙方最高政治領導人首次會晤,為兩岸關係翻開歷史性一頁。

馬英九在武漢會見國台辦主任宋濤時,除宋濤當面轉達習近平對「馬英九先生」親切地問候與良好的祝福外,強調馬任內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利在兩岸,功在民族,大陸充分肯定」。因此,北京歡迎馬英九的「大陸行」,象徵兩岸雖因歷史因素長期政治分治,只要堅持「一中」原則,兩岸就有互信,「兩岸問題」終有解決之日。可見,這次馬英九赴陸雖是個人祭祖與社會交流,但在政治意義上卻是國民政府遷台74年以來第一位回到中國大陸訪問的卸任元首。如果「馬習會」對兩岸關係具有歷史性重要意義,則這次馬的「大陸行」同樣是兩岸中國人在激烈的地緣政治背景下以歷史理性期待台海和平的政治未來,CNN稱這是「歷史性之行」,良有以也。

凡「中國人」必認祖歸宗

馬英九這趟「大陸行」原始目的是返回湖南湘潭上墳祭祖。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中國傳統文化特重忠孝仁義,凡是旅居外地(不論海內海外)的炎黃子孫,只要自認是中國人,除非時空條件所限,每年清明節必返鄉祭祖,這是慎終追遠,不忘自己宗族所在,也是認同中國歷史文化中的華夏血緣臍帶族群意識表現。一句話,只有在身分上認同自己是「中國人」,才會不畏艱鉅、跋涉千里返鄉祭祖,這叫「慎終追遠」,俗話說就是「尋根」或「人不可忘本」。基於此,馬英九這次「返湘祭祖」雖不能算「少小離家老大回」,但從他全程以長沙話宣讀祭文一事看來,說明他自己在「鄉音無改鬢毛摧」之際,突破萬難,登陸祭祖,是個懂得「慎終追遠」的中國人。

不要小看「中國人」三個字,宋濤當面對「馬先生」說:「我們兩岸都是中國人,是一家人,家裡的事好商量,好商量」。這也正告民進黨。如果「去中國」,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就是否認「兩岸一家親」,則兩岸之事就不是家裡事,那就不好商量。毛澤東早已說過:「人民內部矛盾好處理,敵我矛盾就是質的爆炸,只有鬥爭。」

謁訪「中山陵」

馬英九這次「大陸行」第一個重點就是謁訪「中山陵」。「中山陵」是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中山先生於南京紫金山南麓的陵寢。

孫中山先生不但是中國國民黨的創立者,也是中華民國的締造者,更是中共眼裡「革命先行者」,孫先生一生為中國革命而生,為復興中華與謀求國家統一而死。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凡是中國人無不對他致以崇敬,馬英九自不例外。

馬在中山陵敬獻花環落款為「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接著在祭堂耳房書寫「和平奮鬥,振興中華」,落款為民國紀年「百十二、三、二十八」。在接受兩岸媒體聯訪時開宗名義說「民國112年3月28日馬英九前總統率馬英九基金會同仁與同學敬謁南京中山陵」。馬敬獻花環是對一代偉人的崇敬,寫「和平奮鬥,振興中華」是追念孫總理臨終在病榻上最後呼籲「和平、奮鬥、救中國」的遺志。

問題是3月28日,馬英九以「中國國民黨」前「主席」身分及做過孫中山先生所締造的「中華民國」兩任「總統」的人,謁訪他的創黨者(總理)及「中華民國」締造者孫中山先生所營建的「中山陵」,當他一步步踩踏多達392台階的那一刻,是否想到孫中山的「中國國民黨」在他手上重握政權八年後突然成為在野黨?是否反思「中華民國」今天在台灣只具形式地走入「民國112年」?是否認識到因民進黨「去中國化」,「中華民國在台灣」只是借「中華民國」之殼為「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上市?「中華民國在台灣」不但不是孫中山所締造的「中華民國」,連蔡英文都說現在的「中華民國在台灣」也不是70年代的「中華民國」在台灣。

醜陋的政治現實,將「中華民國」扭曲、去勢成「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國民黨執政也被「轉型正義」為「外來政權」,黨產被充公,「總裁」雕像被推倒,整個國民黨被凌辱類似落水狗式的成為在野之黨,請問當過國民黨「主席」的馬先生,當你獻花致敬、追思俯瞰躺在漢白玉石柩裡的中山先生時,可曾心中有些許為做「全民總統」而在任上「微調歷史課綱」未盡全功,為遏制民進黨「去中國化」有所不力,從而有祭陵追思遺憾意念?我們無意將國民黨的今日與中華民國的去勢全部歸咎於馬英九執政時期對在野黨的「溫良恭儉讓」,其實全體國民黨人誰沒有罪責?但我們要指出,馬「主席」、「總統」曾一身繫國民黨發展與國家安危長達八年,最後在「不獨不統不武」的政治邏輯下未能將孫總理的「最後遺志」--謀求「國家統一」推入進程,這才是馬英九謁「中山陵」時最需反思之處。俗云亡羊補牢未為晚也,馬在中山陵揮豪「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如今中華民族正在偉大復興之際,馬如有心,除了加強兩岸交流,謀求台海和平,宜應為「振興中華」加倍「奮鬥」。「革命(國家統一)尚未成功」,「同志(國民黨人)仍須努力」,這是國父遺囑,馬先生比我們更清楚,有反思必能成功。

兩岸一中與九二共識

馬英九在湖南大學座談會上表述:「我們國家1997年修改憲法,增修條文定義分為兩個地區,一個叫台灣地區,一個叫大陸地區,都是我們中華民國,都是中國,只是兩個部分。」同時還補充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也定義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是不可分隔的一部分。」馬的表述既指「兩憲一中」,也指主權治權不一致下出現「一國兩區」,這都是法理上的政治定位,但在歷史上則是明確地強調兩岸同文同種,儘管兩岸政治體制容有差異,但兩岸並非兩國,只是依據各自規定,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亦即兩岸同屬「一中」,絕非「兩國」論或「一中一台」論。這也是馬用法理定位和歷史理性從「一中」原則上批駁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所強調的「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論述的謬誤。

然馬在大陸一直堅持「九二共識」,似乎為「一中各表」的「實在」意義做邏輯推演。

談到「一中各表」就涉及「九二共識」。馬英九3月30日在武漢與宋濤會面時說「原汁原味」的「九二共識」如下:「1992年11日16日,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兩岸授權下,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是兩岸能夠繼續交流的共同政治基礎。」此語不虛,但馬上述對「九二共識」的釋義原汁原味不夠純也不夠全。馬並未全盤表出的還有海基會當年提出的方案,隨後被大陸海協會尊重、接受並對「口頭表述」一個中國原則回函如下:「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涵義。」這次馬英九在大陸已「口頭表述」兩岸同屬「一中」,但馬強調的「一中」是中華民國憲法下的兩岸一中,至於「一中」的涵意馬也明白地在大陸上說出是「中華民國」,這樣的「一中各表」只要是在「一中原則」下做「口頭表述」,基於「馬習會」雙方的互信,海峽對岸大陸是可理解的。

但必須指出的是,「九二共識」並非1992年兩岸共同簽署的單一法理文件,只是雙方經過兩次北京會談,一次香港會談,最後在多次往來函電中擱置「爭議」後,達成「共識」的默契。這個「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除了海峽兩岸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外,最重要的是下面這句話:「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如果不強調這句話,只說「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則充其量不過「求同存異」。如果「求同存異」的邏輯是為了「努力謀求國家統一」,則「求同存異」是暫時性與過渡性概念,隨著對「國家統一」的「努力謀求」,「求同存異」會往「求同化異」辯證轉移;如果缺乏兩岸「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邏輯前件,「一中各表」將一表無限期,則「求同存異」必然化為「求同尊異」,此無異將兩岸分立合理化,並視維持台海現狀固態化,這就不是「振興中華」了。

馬英九這次「大陸行」最大的亮點是台海戰雲密布之際、以正道勇夫姿態登陸,為兩岸關係謀求「和平」機遇。「和平」固是孫總理最後遺言的首要重點,也是馬同志自己在「中山陵」前寫下八個大字中的前二字。馬能實踐兩岸「和平」固屬不易,但別忘了孫先生最後還有兩句話:「奮鬥,救中國」。「振興中華」就是「救中國」,就是「謀國家統一」,此有待馬英九繼續「奮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