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國家沒有選邊站的條件

評馬克宏的疑美論風波

程珊
(旅法資深媒體人)


今(2023)年初推動退休新制三個多月以來,儘管多數黨通過了國民議會和眾議院的審查,並經憲法委員會通過,即將頒布。馬克宏在政治角力上佔了上風,但同時民間社會也以動員迄今12波的罷工和示威遊行回應,展現強大的社會抵抗力量,同時號召人民5月1日上街頭,以街頭對抗國會殿堂。馬克宏政府的威信一路減弱,總理和總統互相制肘,這是繼三年前的黃背心運動後,馬克宏所面臨的最大政治危機。

CNN糗馬克宏

一個退休新制搞得法國國內紛紛擾擾,連黨內同志都對他抱怨連連,沒人給他好臉色。不僅如此,馬克宏還得忍受巴黎街頭堆積如山垃圾所發出的惡臭,這個場面透過CNN全球放送,也叫他顏面無光。但是馬克宏畢竟聰明過人,在這個國內政治社會氛圍「春寒料峭」的時刻,他想方設法用某種「出口轉內銷」的行銷概念,試圖讓他的聲望能夠從谷底反彈。

今年4月上旬他如願受邀到中國取暖,打著在俄烏衝突問題上「促使習近平轉向」的外交目標,馬克宏進行了三天的中國外交之旅,還特別安排了歐盟主席馮德萊恩一起,乍看之下,似乎法國又回到了歐盟龍頭地位,這是梅克爾時代德國一把抓之後,法國難得「出頭」的時刻。這趟旅程,讓他感受到北京當局的溫馨和熱情。

首先,他所率領的工商大老接到大小不等的訂單,特別是一張160架空中巴士的大訂單,就足以讓這一隊人馬滿載而歸。

最令馬克宏感動的是他的廣州之旅,中方特別安排馬克宏到習近平父親習仲勛在廣州的故居「松園賓館」和中國領導人茶敘,習近平專程從北京飛到廣州盡地主之誼,兩國領導人解開領帶在松濤聲裡以茶會友,輕鬆對談,此情此景呈現在全世界大大小小的視頻裡,讓馬克宏銘感五內,帶給他莫大的外交成就。

至於他冠冕堂皇的說,此行是為了「勸說習近平幫忙把普京拉回理性」等等,簡直是笑話一則,彷彿他的分量足以影響習近平去改變普京的強大意志,好像習近平跟他同樣都反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別忘了3月22日習近平至莫斯科訪問時,公開對普京表示中俄聯手將改變這個世界的地緣政治,將重新制定全球新秩序,法國的媒體認為馬克宏絲毫無法動搖北京的立場。

烏克蘭問題碰了軟釘子,然而北京當局在外交上的多方禮遇,給馬克宏帶來極大的鼓勵,全部具體展現在他回程的言論,特別是針對台海問題和美國關係:馬克宏首先說「我們連發生在烏克蘭的戰爭都處理不來了,怎麼去處理跟我們沒有迫切關係的台海問題呢?」這個說法很務實也理性,沒有大打「民主價值」的嘴砲。他在返國專機上和記者談話時加碼回應,強調「在美中較勁的台灣問題上,歐洲必須要有自主戰略,最糟糕的想法是成為美國的跟班。」法國總統此言一出,受到大西洋彼岸的圍剿並不意外,但在歐洲,甚至法國國內所得到的噓聲倒是比較值得關注了。

歐洲已列隊站在星條旗下

法國輿論界第一個反應是「你以為你是戴高樂嗎?」就算法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務理事國,對聯合國的議決可動用否決權,但是今天的法國已經不是戴高樂時代的法國了,今天的歐洲在俄羅斯進軍烏克蘭後,也已經不再是30年前歐盟興盛時期的歐洲了。無論在國內或國際舞台上,馬克宏的聲望和威信遠遠不及戴高樂,法國的國力和影響力今非昔比,就算歐盟可以算是排在美、中之後的第三名,法國也僅僅是27個會員國之一,更別說烏克蘭戰爭烽火下的歐洲,特別仰賴北約的軍事部署,無論願意不願意,法國人心知肚明此刻侈言戰略自主是多麼的不切實際,自從「阿拉伯之春」來臨後,整個歐洲早已列隊站在星條旗下了。

歐盟27個會員國無論在經濟財政或外交折衝上從來不是口徑一致,中東歐和北歐會員國親美立場明確,俄烏戰爭後又跟美國靠得更緊,對一些離俄羅斯較近的國家而言,六萬美軍駐紮歐洲,是唯一的安全保障。因此,馬克宏的不當美國跟班言論一出,歐盟內部立刻砲轟,「馬克宏不能代表歐盟」是全體共識,波蘭總理更是在馬克宏參加歐盟高峰會時啟程前往華盛頓,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德國的各黨派一致抨擊,德國外長更在馬克宏之後前往中國訪問,在所有的演講中要求中國不要提供軍事設備給俄羅斯,要求中國加碼促成俄烏停戰。

最近幾年,歐盟無論在區域經濟體或地緣政治方面,都有了相當明顯的轉變:三年疫情期間因醫療與民生物品缺乏促使產業回歸以求自主,俄烏戰爭激發了國防安全的迫切感,加上戰爭帶來的能源危機和通貨膨脹,各國不僅大幅增加了科技國防的預算,更加重了對北約的軍事倚賴。回首過去20年,歐盟與中國的關係相當緊密,政治經濟與文化交流熱絡,北京當局推動「一帶一路」也帶給部分歐洲國家「共同富裕」的想像,然而如前述的疫情與戰爭在短暫的時間內鬆動了數十年來所建構的交流基礎。全球地緣政治版圖不斷重劃挪移。

面對四面八方的炮火,馬克宏回到巴黎又啟程前往布魯塞爾,利用歐盟領導人會議場合,為自己口中說出的爭議性話語辯護,說是歐盟與美國是「結盟而非附庸」,強調「與美國的關係是最主要的」。短短48小時,馬克宏的語言聚焦在歐洲與美國的關係,不再提台海問題了,因為就在這48小時內,台海問題頓時成了「馬蜂窩」,法國的外交界忙成一團,到處重複尊重台灣是政治實體,並且堅持「一個中國」的政策,同一時間法國的戰艦也在印太軍事同盟的機制下穿越了台灣海峽。

當然不做「強國跟班」不只是馬克宏的心聲,恐怕也是大多數法國人的心願,馬克宏的頭號政敵法國的極右派領導人瑪琳勒朋以及左派政黨「法國不屈」的領導人梅朗雄,都肯定馬克宏有不當美國附庸的正確國際觀,但願他不是說說罷了。

法國的極右派和左派都跟莫斯科當局友好,法國的大企業在俄羅斯紮根極深,去年2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美國採取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迫使國際企業撤離俄羅斯,法國的能源企業拖了好幾個月才不得不暫時停止營業,同樣的情形也可能出現在美中角力出現衝突時,跨國企業不得不選邊站的頭痛時刻。

馬克宏宣告「戰略自主」並非衝口而出。印太風雲詭譎,俄烏戰爭看不到盡頭,沒人想見到另一個戰爭,各國領導人心裡明白,台灣有事絕對不會是單單一個太平洋島嶼的戰事,馬克宏試圖結合歐盟會員國,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發揮緩衝作用,同時也突顯歐盟的自主性。

槍桿子在駐歐美軍手裡

可惜,歐盟充其量只稱得上經濟實體,政治功能因會員國立場分歧而難以統合,軍事力量則全在北約體制裡,美國從頭到尾主導北約,馬克宏除了奚落北約「腦死」之外,也毫無能耐介入,一個戰略自主的歐洲首先就要軍事自主,對大部分會員國來說,美國提供了所有「自主」的條件,法國本身就算擁有強大的軍事能力,也無法和駐歐美軍抗衡,更何況法國還須顧及非洲和中東地區必要時的軍事介入。

沒有人會反對馬克宏「疑美論」爭議的最大贏家是北京當局,法國總統幾句話下來,中國的大外宣或大內宣都可以洋洋灑灑好幾天。事實上,習近平既要和普京站在同一陣線好讓「中俄合作上不封頂」,拉攏歐盟和拉美本來就是不可或缺的外交部署。今年開春以來,北京當局贏了幾場漂亮的外交戰,例如調解伊朗和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促成了長達近10年的葉門內戰出現和談曙光。巴西總統盧拉在北京受到盛大歡迎,盧拉公開表示「金磚五國」(BRICS)將發揮更大的經濟實力,抵抗不公平的「美元霸權」,巴西已開始試用人民幣作為國際商貿交易貨幣,而印度則向俄羅斯大量進口能源,金磚五國的經濟聯盟中國受惠良多。各國政要絡繹不絕,爭相訪華,顯見即使受到美國諸多壓力與科技封鎖,中國在疫情過後也要邁開步子,昂首前行。

不過,從馬克宏跟記者在飛機上閒聊幾句就將馬克宏視為戴高樂傳人,就像當時的1954年,法國是第一個不理會美國直接切割蔣介石而跟北京建交的國家,就認定現在是「中法聯手對抗美國」或是「歐洲轉向親中反美」,這些說法拿來做外交成果宣傳合理正常,但是一廂情願的認定在中美對峙的局勢裡,法國具有獨立自主的國際外交基因,這樣的想法也未免太過樂觀,當然也忽略了國際政治現實,對西方世界的文明與文化似應有更全面的理解。

法國的政治語彙中,親美路線稱為「大西洋主義」,上個世紀中期的冷戰格局形塑了兩個意識型態壁壘分明的陣營,戴高樂的外交自主路線就是在黑白之間走出灰色大道。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後,法國就失去了打外交自主牌的條件。2003年美國為取得聯合國同意進軍伊拉克,原想拉法國參與,但法國總統席哈克與當時的總理德維勒班均反對,法國總理並在聯合國發表演說駁斥美國的動機與理由,法國的掣肘阻止不了英美聯軍攻進巴格達,此後,法國在伊拉克地區的石油開採權全部被美國企業取代,美國以一連串的經濟杯葛讓法國吃足苦頭。幾年之後,薩科吉上任,改弦易轍,與華盛頓友好,「大西洋主義」當道,接下來的茉莉花革命、斬首格達費、敘利亞內戰、殲滅伊斯蘭國等等,法國無役不與,確保了軍工產業生機和國際舞台微弱的發言權。川普時代「美國優先」與歐盟疏遠,法國的「大西洋主義」短暫停擺,拜登上台極力修復與歐盟的關係就是為了削弱俄羅斯崛起的力道,俄烏戰爭讓歐盟一夕之間全部轉向「大西洋主義」。

歐盟雖有27個會員國,但基本上都是基督教文明的國家,十多年前土耳其多次叩門排隊申請加入歐盟,卻被歐盟以庫德族人權問題等理由不斷阻擾,大家心知肚明,問題在土耳其不屬於基督教文明世界,直到艾爾多安當上總統後,立刻宣布放棄申請入歐盟,他要讓土耳其成為穆斯林世界橫跨歐亞兩洲的泱泱大國。

法國主流媒體的主流觀點

法國可以在某些議題上不附和美國,但不會與美國對抗,這是井水跟河水的概念。針對馬克宏訪中的言論爭議,從法國《世界報》總主筆法襄(Alain Frachon)的評論可讀出某種普遍的觀點,他說中俄聯盟產生了強大的戰略重量,中俄聯手不是一般的外交友好,他們是意識型態的結合,是另一個世界霸權的興起,是「東方與西方」的分野,烏克蘭的戰爭劃開了這一條分隔線……在這個視野裡,看來歐盟國家沒有選邊站的條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