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共享祖國的美好未來

一位台灣青年在大陸的親身體驗

沈宏叡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院2021級研究生)


我生在屏東,長在新北市。20歲之前,我沒有踏上過大陸的土地,是來自本省家庭的土生土長台灣人。我從小對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抗日戰爭的歷史,每每為日本侵華下滿目瘡痍的中華民族憤慨心痛,因此我從小建立了堅定的中華民族認同。

我們發展的空間在大陸

2015年高中畢業後就讀於輔仁大學,當時台灣很流行「西進大陸」,我身邊很多學長學姐都有到大陸發展的想法,主要是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我一直很希望到北京,因此在爭取學校交換學生時我的首選自然就是北京,有幸在2017年大三時,經輔仁大學選拔赴人民大學交換學生,那是我第一次來到北京,如今我從當初的交換生再度來到北京,成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就讀世界經濟專業的研究生。

台灣與大陸一衣帶水,同文同種,文化同源,兩岸青年對文化潮流的熱衷,表現得尤為明顯。上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流行歌曲與電視劇曾席捲大陸,成了90後的我與許多大陸朋友的共同話語,台灣流行歌曲與電視劇成為台灣青年與許多大陸青年的童年回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陸文化影響力與日俱增,即使在民進黨當局操弄「去中國化」,切斷台灣同大陸的歷史連結,但來自大陸的影劇作品、社群平台如「抖音」、「小紅書」等APP,已成台灣青年世代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進黨當局炒作所謂「文化統戰」,無法阻擋五千年中華文化與現代潮流相結合的文化復興在台灣青年中的影響。民進黨當局為謀取私利,塑造台獨的政治正確,破壞兩岸交流,不斷妖魔化大陸,出現許多靠著貶低大陸博眼球的名嘴,如「榨菜哥」、「土房哥」和「田鼠哥」的可笑言論抹黑大陸。

民進黨當局掌握主流媒體,搞「大內宣」,讓民眾長期接受片面資訊,吹噓台灣的「自由」、「民主」世界第一,掩蓋其執政無能,社會陷入長期內耗空轉。

最近我認識許多暑假從台灣知名大學到北京實習的大學生,說起台灣物價飆漲,滷肉飯、貢丸湯等平民美食不再是小吃價,生活成本提高。台灣民眾遲早必須面對台灣青年未來的發展空間在大陸,台灣當局強行用政治力量阻礙任何兩岸友好的契機,已造成台灣二、三十年發展停滯的惡果。

第一次到大陸以前,我以為台灣號稱的自由民主就是國際化,可是到北京後,看到不少全球跨國企業的亞洲總部設於北京,我才瞭解什麼是國際化,這裡有更高更大的平台匯聚最優秀的青年,大陸青年有目標有方向,不像我在台灣的同學,話題停留在打工,對未來迷茫徬徨。大陸並非絕對完美,有很多地區發展滯後,但憑藉自身的努力,從一窮二白到如今的「中國奇蹟」,打贏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我在大陸民眾身上看到的實實在在的福祉。

我去過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州,這兩地都是大陸最窮困的縣市之一,同時也是少數民族為主的地方,在調研過程中,我深深體會到中共廿大報告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台灣青年當然是中國青年

在台灣,主流媒體常有報導抹黑大陸,指責中共壓迫少數民族,然而我在貧困縣裡看到的是少數民族非常支持中國共產黨。每家每戶都掛著毛主席和習近平總書記的照片,出於好奇,我詢問了好幾個村裡的老人家,他們用不太標準的普通話跟我說:「毛主席和總書記是厲害的人,讓他們的生活改變很多,所以將照片掛在牆上。」我感受到人民心中最真摯的感謝。以前他們可能一周洗一次澡,現在可以每天洗澡;以前道路不通,現在有柏油路;以前沒有受過教育,現在小孩可以上學。台灣長大的我們看來稀鬆平常,但對他們已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兩岸同胞都是中國人,台灣當局經常誇大兩岸的差異,突顯所謂台灣主體,搞台獨,台灣與大陸是有不同,但大陸各地同樣是不盡相同,如大陸北方吃麵食,南方吃米飯,其實台灣與大陸的不同,比不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在生活習慣上的差異。我們都是中華民族,是幾千年中華文化凝聚在一起的民族。

希望更多的台灣青年朋友脫掉有色眼鏡,親自來到大陸走走看看。台灣青年當然是中國的青年,在國家發展進程中,台灣青年不該缺席也一定不會缺席。我們應該思考如何將個人發展融入到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與大陸同胞共享祖國的美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