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錯位置的兩岸密使

追憶鄭淑敏

耿榮水
(資深政治評論家)


今(2023)年7月28日,台灣各大媒體均以顯著標題報導前文建會主委鄭淑敏,不幸於7月26日凌晨在美國華盛頓家中因跌倒摔傷腦死遽逝的消息,享年77歲。文中大都著重她曾在李登輝時代多次奉命與蘇志誠擔任兩岸密使,與中共高層協商的往事,周玉蔻還有點傷感稱她是「一代傳奇人物」,「往事不堪回首,前塵已化為煙雲」,表達一位同是媒體人出身物傷其類的情懷。

做為曾與她共事近三年,一度是我直屬上司的筆者,遽聞這項惡耗,難免也頗感震撼,歷歷往事,不時湧現,對於她曾是兩岸密使一事,根據史料,還原當時雙方的時空人事背景,難免也要勾起無限回憶與評述。

一生傳奇卻擺錯位置

我的基本觀點與評價是:她是在特定時空背景下,出於李登輝的充分信任和委託,在兩岸早期缺乏互信期間,承擔起秘密溝通協調的特殊任務,確實頗具傳奇性,但依其政治素養與對兩岸認知水準,堪稱是一個誤打誤撞、擺錯位置的兩岸密使角色。

鄭淑敏一生,不論是婚姻、家庭、事業與際遇,誠然與一般女子不同,她與李登輝夫婦都是來自台北淡水小同鄉,也因這層關係,造就了她頗為傳奇的不平凡人生。她大學就讀的是成大外文系,後留學比利時魯汶大學,取得傳播碩士學位,與蔡政文是前後校友,也因這段經歷而有了第一段婚姻,與大她20多歲、當時的美國新聞處處長柯約瑟(Robert Clark)結婚,轟動一時,此一中外特殊結合也頗有助其事業發展,《中國時報》老闆余紀忠基於報社黨政與涉外關係需要,在1980年代初期高薪特聘她為《時報雜誌》發行人兼總編輯,堪稱是個「小陳香梅」,我也於此時進入時報系統,出任該刊執行主編,和她有上下直屬關係。

印象中她每天下午三點左右才到辦公室,待不到六點就走了,堪稱上的是高級班,與我每天中午就到辦公室,忙到晚上10點才下班,直有天壤之別。

她十分善於裝扮,總是穿著時尚高雅,在報社幾百員工中頗引人側目,帶領風潮,她也應該是憑此特長而受到曾文惠的青睞、賞識,直達權力中樞。後來柯約瑟因血癌病逝,她的角色價值產生變化,又與余小姐發生屬於女人間的矛盾,鄭淑敏被迫離開時報,前往中視任職,也開始她另一階段的事業與婚姻。

就這段共事期間近距離觀察,鄭淑敏給筆者留下兩點深刻印象。

諸葛亮沒有統一中國?

一是她的專長應是搞公關,不是搞雜誌的。她的中文程度不是很好,竟分不清楚究是「安身立命」還是「安生立命」。她對中國政治、歷史也不甚熟稔,大概只有高中程度,有一次與金庸對談時,金庸說「蔣經國如果好好治理台灣,也可名留千古,像三國蜀漢的諸葛亮一樣」,她竟回應插一句話「諸葛亮沒有統一中國嗎?」,令我與金庸都甚是無語。

她對現實政治也不很關心,當時與她來往的大都是藝文界人士,如蔣勳、奚淞、許博允等人,雜誌社與政界、學界人士的接觸交流,如關中、馬英九、胡佛、楊國樞、李鴻禧等人,大都由副總編輯彭懷恩和我陪同她出席,她與這類賓客幾乎很難作較為深入的交流對話,這方面她事後也儘量藏拙,殊少表示意見。因此她後來會被李登輝賦予兩岸秘密談判的吃重政治角色,確實令我深感意外與不解。

二是她頗具政務官的領導風格,主持編務總是提網契領,只談雜誌大政方針,極少作具體指示,尤其授權不同領域的各版主編策劃約稿,分層負責,只要能達成任務,很少過問細節,如楊志弘分管教育、學術,林清玄分管文化、藝術,李利國分管新聞、傳播,我則負責政治、經濟,黃輝珍則僅是助理編輯。各版主編每人各司其職,也各有所長所好,最後交由我負責執行具體編務,她則擔任總提調角色而已,居然把雜誌辦得有聲色,在當時台北政學界發揮一定的影響力,令余老闆頗為滿意。

可能也因為這項政務官領導風格特質,後來李登輝提攜她出任文建會主委(1994-1996)、中視公司董事長(1996-2004),這原本都不是她最擅長熟悉的職場領域,但卻都能交出不錯的成績單。文化部在她去世後發文哀悼,肯定她為提升台灣文化藝術環境、文化資產保存和傳統藝術發展等方面奠定良好基礎,對她「推動台灣文化事務的熱忱與付出,致上敬意」。雖不乏表面政治公關推崇意味,應也有一定的實際表現才對。

她在主持中視八年期間,竟能使公司業務蒸蒸日上,成為首家上市的電視傳播公司,並獲得首位女性國際艾美獎傑出經營者榮譽,而贏得「女強人」稱號,更屬不易,應該都與她這項人格特質有關。

兩岸密使角色曝光

1992年下半年,立委郁慕明質詢李登輝派其總統府辦公室主任蘇志誠與鄭淑敏,和中共總書記江澤民的代表曾慶紅等人在廣東珠海接觸談判,中共國安部長許鳴真之子也曾來台秘密會見李登輝,震動台灣政壇,此為台灣首次曝光兩岸有密使事件,鄭淑敏也因此廣為人知。

實則在此之前兩年,蘇、鄭兩人已於1990年底在香港與中共搭上線,居中扮演橋樑角色的是國學大師南懷瑾,他因與李憲文師徒關係而與李登輝結緣,更為此而發展出一連串長達近10年的密使事件。

據資料顯示,中共最初派出的談判代表是首位中台辦主任楊斯德和民革副主席賈亦斌,後來則有汪道涵、許鳴真等人加入,最終則促成了1993年4月歷史性的新加坡「辜汪會談」。鄭淑敏後來接受訪談時說兩岸很多正規的交流協議,都是在事前私下先秘密談妥的,兩岸兩會事後再依原定劇本演出,過個場而已,應是事實,這也體現了兩岸密使角色的重要。

據最早參與協商的楊斯德生前向筆者表示,他當時已接近70歲,賈亦斌更高齡78歲,兩人都歷經政治風霜,楊斯德是開國少將,參與解放戰爭,賈亦斌則是策劃「嘉興起義」核心領導人,而台灣主談者蘇志誠才35歲,鄭淑敏也才40多歲,雙方代表像是兩代人。他們對鄭淑敏的普遍印象是年輕漂亮、穿著時髦,負責筆記,很少表達意見,類似秘書角色。他們對李登輝竟派如此年輕稚嫩密使出來談判,一時頗感不能接受,但畢竟是李登輝代表,基於政治任務需要,還是得認真對待因應。

蘇擬簽訂兩岸和平協議

蘇志誠、鄭淑敏後來在接受監察院約談調查時,公開了當時談判的一些細節內容,竟然連包括台灣民主化改革、總統直選等內政問題,都列入討論範圍。蘇志誠還說要推動兩岸政治談判,公開簽訂和平協議,昭告天下,結束敵對狀態,他願意代表台灣簽訂,至於兩岸統一時間表「則先不談」云云。如此攸關兩岸關係半個世紀發展的歷史性大事,在蘇志誠眼裡竟是這般的隨意、輕鬆、簡便,這若不是李登輝的草率授權,就是蘇志誠的妄自尊大,目無餘子了。

後來隨著兩岸政局變化,兩岸密使不斷有新成員參與,台灣陸續加入的有張榮豐、曾永賢、黃昆輝、田弘茂、張榮恭等人,大陸也新增有總政聯絡部長葉選寧、中辦主任曾慶紅等人,會面談判地點甚至也包括北京、珠海、澳門和日、越、泰等地,到1999年李登輝發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兩國論)之後,終止兩岸秘密接觸談判活動,前後至少有100多次,最後則是如同楊斯德向筆者所下結論「我們都被李登輝騙了」,才結束這段兩岸關係史上值得大書特殊兼具歷史承載意義的交流秘辛。

難比尼克森密使季辛吉

鄭淑敏後來被發表出任文建會主委,至此也為兩岸密使劃下句點。筆者至今仍不明白的是,李登輝何以把這麼重要的任務交給蘇、鄭這兩位政治新手,除了一個「任人唯親」的原因之外,實在找不出其他更合適的理由。

尼克森當年於1971年私下派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訪問北京,充當密使,當時季辛吉已48歲,已有相當人生和政治閱歷,在政學界也頗有名氣,終而創造開啟了國際新格局,影響至今,仍屬20世紀外交史上最堪紀錄的一筆,兩相比較之下,李登輝的用人政策,特別是兩岸密使,實在顯得草率而任性了。

至於外傳鄭淑敏與蘇志誠兩人後來發展出工作以外的關係,甚至影響到她第二段與韋端的婚姻,純屬私領域,不屬兩岸關係範疇,就不是本文探討的範圍了。

另據確悉,1999年下半年總統大選國民黨提名前夕,蘇志誠突強烈向李登輝建議,國民黨不妨由連戰搭配鄭淑敏,組成「連鄭配」,如此較有勝算,理由竟是南懷瑾預言2000年台灣大選將由一男一女搭配勝出,此議被李登輝斥為胡鬧,仍按計劃堅持提名「連蕭配」,最後選舉結果竟是一語成讖,南老未卜先知,果然由男女搭配那組當選(陳水扁與呂秀蓮),可見南老之功力,亦足證蘇、鄭兩人關係之非比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