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著名經濟學家看近年美中緊張關係
美著名經濟學家看近年美中緊張關係
美國著名經濟學者薩克斯(Jeffrey Sachs)去(2023)年11月24日在其網站「薩克斯訪談」上掛不久前的一個訪問視頻,以「美中關係與大戰略」為題,評論近年來美中關係的緊張及美國對中國的大戰略,指出中國的發展不會停止,對包括美國在內的全球是有益的。美國無法遏止中國的發展,當改變心態而與中國合作,互利雙贏。
薩克斯是著名的經濟學家和政策分析家,專精於經濟發展、永續發展之理論和實務,多年來擔任過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長、多位聯合國秘書長的經濟發展顧問,協助一些東歐國家經濟轉型,幫助開發中國家發展經濟。
以下為此一訪問視頻談話要點。
美國無時不刻都陷於魯莽政客的危險之中。
這些政客沒有中國經驗,對中國一無所知,不知道中國的歷史。他們應去中國渡個假,到處看看,回來後讓頭腦清醒一點。
米爾斯海默說得沒錯,美中關係正處於險境,雙方沒有衝突的真正理由,不是中國有所得美國就有所失。
中國不是美國經濟的威脅,不是美國繁榮的威脅,不是美國政治制度的威脅,反倒是美國制度出現偏差,被利用導向中國威脅的心態,致出現雙方關係不穩,這才是令人擔憂的。 在這方面,我過去在哈佛的同事、外交官布拉克威爾(Robert Blackwell)和其同僚赫里斯(Asley Helis),在2015年或2016年寫的《美國的大戰略與中國》起了很大作用。
這篇以「美國外交關係協會」名義寫的嚇人文字盡是揣測,所以嚇人,因為文中說的正是美國現行外交政策。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發表的文章通常是既定政策的一種宣示,不僅是測風向,而是向公眾展示華盛頓當局的真正想法。
該文指出,美國從立國以來的大戰略就是霸權:美國東岸的霸權,然後是北美的霸權……,最後是全球霸權。美國在全球任何地區都要成為主宰力量,甚至不容任何地區有一個堪與競爭的區域強權。因此,美國的戰略是主宰一切,不受主宰的中國就成了威脅。
然而一個人口四倍於美國的國家,發展的非常成功,在科學和技術方面擁有數十萬到百萬的頂尖博士人才,如何能主宰其一切?
此外,除對外霸權,美國本身面臨生產力、人民生活改善、社會和平、醫療照顧……種種應該處理的問題。
美國要主宰一切的想法,是集體心理變態,布雷克威爾的文章卻據以認為中國的崛起不符美國的利益。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料,中國實質購買力(PPP)的GDP總量早已超過美國,約是美國的1.3倍;按市場匯率計算的GDP總量在未來五到十年間隨時會超越美國。
中國14億人口是美國3.4億餘的四倍,如此的成長前景嚇到美國政客,認為必須把中國人均GDP壓到目前美國人均GDP的20%。
中國人為何不能追求較好的生活?再說中國在許多科學的突破和技術的創新上已可匹敵,甚至超越任何國家。
中國有傑出的大學,能製造出所有高所得國家所生產的任何東西,為何不能在世界居領先地位,而千年來大部分時間不都如此?
中國失去世界領先地位是始於1434年明朝海禁的天大錯誤政策,停止了鄭和龐大船隊的遠洋出航。嗣後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的百年屈辱,直到1978年經濟飛躍成長。 美國和西方媒體不斷唱衰稱中國的奇蹟已到盡頭,中國完蛋了。
這種無知論調不值一提。
中國和美國一樣,會有景氣循環,會有金融榮枯,在過去三百年來的市場經濟上,沒人能準確提出如何規避此種循環危機。
中國在一些地方政府及房地產方面發生鉅額債務問題,但中國會繼續成長,繼續在人均GDP上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因此「大戰略」的整個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布雷克威爾的文章確定中國的崛起不符美國利益,宣示美國要做出一系列反應:
美國應以貿易政策遏制中國的貿易成長,美國應限制技術流向中國,美國應強化太平洋盆地國家與美國的軍事同盟,美國應成立排除中國的貿易集團,最後一項就是成立「泛太平洋貿易夥伴」(TPP)的用心,也是最難以想像的愚蠢。中國是區域內所有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美國卻硬要將其排除。
其他方面,川普開啟了對中國的片面貿易措施,並對各種問題向中國狂吠,意圖引起雙方關係的緊張。本以為拜登上台後會有成熟理性的行為,但卻每下愈況。
布雷克威爾揭示的措施清單,一言以蔽之,就是對中國的圍堵政策。
這是美國第三次的圍堵政策:前兩次是1950、1960年代對付前蘇聯,1980、1990年代對付盟國日本。兩次都成功。
日本雖是美國盟邦,又沒有正式軍隊,但經濟上成了美國的敵人。
美國要日本不得繼續增加對美國的出口,要日圓匯率升值50%,換言之,日本不得繼續成功。美國成功制止了日本的成長。
現在美國也對中國使出這種政策。
但中國不是日本。日本人口12,300萬,中國人口14億。日本受美國的安全傘保護,中國則是一個獨立的強權,有自己的打算。
中國除了快速成長和進步外,並沒做什麼挑釁美國的事。
美國的各種指控,如竊取美國智財,純屬幻想。世界各國都相互取得對方智財,互有所得所失,中國並無特殊之處。
無論如何,美國照著大戰略的劇本走。
美中的經濟發展,相當程度依賴出口的成長,雙方都依賴對方的市場,正如亞當‧斯密指出的,兩國貿易使雙方都變得較為富有,也可強化雙方關係。按照貿易史和貿易理論,雙方貿易的加總使雙方都獲利。國內生活品質的提升,有些是從貿易而來。
從亞當‧斯密到李嘉圖(David Ricardo)到薩繆森(Paul Samuelson)以來的不同時代、不同派別的經濟學家,都指出一個國際貿易的定理:國內有些人是贏家,有些人是輸家,而整個經濟成長中的贏家要對輸家有所補償。因此,經濟成長果實要分享給每個人。
但每個人的口袋不同,而美國社會有相當多人不但沒有變得更富裕,反而變得更窮。
美國中西部各州的產品競爭不過中國高品質而低廉的工業產品,出現大量失業,而這些州又多是左右美國總統大選的關鍵搖擺州。
美國人間的教育鴻溝,使得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分裂雪上加霜。
美國社會中有大學學歷者和只有高中或以下學歷者,所能獲得的各種福祉差距極大,包括所得水準、醫療保險、健康、平均壽命……。
美國社會是依照英國過去模式創建,奠基於約翰‧洛克(John Lock)的絕對個人自由,其基本理念是個人的勞力屬個人,個人勞力所得屬個人,他人不得取走,包括徵稅。
這種想法深植美國人心,是美國的傳統。
如果不是對英國抗稅,美國根本不會誕生。
英國在1763年為支付七年戰爭軍費,要對美洲殖民地開徵多種稅賦,引起殖民地人民反彈,理由是「沒有代表卻納稅」(指在英國議會沒有代表)。
諷刺的是今天美國也是「沒有代表卻納稅」,因為美國國會被富人收買,國會難以對富人徵稅,一般人卻免不了要納稅。這已是美國政治運作的方式。
在美國社會,贏家根本不願幫輸家,而後者反而會被視為沒面子的失敗者。
川普利用美國現在的社會結構,把美國人的一切痛苦歸咎於中國:中國偷走了美國的工作機會,美國要讓中國付出代價。這與歐洲的社會民主政黨理念,即幫助失業者、提供全民醫療、確保他們有能力與意願上大學者不為高昂學費所困,完全背道而馳。
把社會大眾的目光從內部的不平等轉移到對外國的譴責,是川普典型的選舉手法。他玩得順手,也使得這個亂七八糟的社會變得更糟,更無章法、方向。
民主黨從2016年的選舉學到不少東西,包括保護主義是致勝秘訣。民主黨在1980年代就向共和黨學習到不少,包括鼓吹減稅,這是雷根廣受歡迎的原因。當時曾主張增稅的總統候選人孟代爾(Walter Mondale)在50州中輸掉49州。
共和黨原本是主張自由貿易的,但川普把不斷擴大的貧富不均成功移轉焦點到反中的貿易保護主義上頭,民主黨則有樣學樣。
我雖然離開了與我理念不合的民主黨,但仍忠告拜登的國安團隊不要掉以輕心,特別是在經濟方面。我個人訓練了許多中國這方面的人才,和很多人有30、40年的交情。
但白宮表示不必和他們交往,因為美國正在檢驗對中政策,因此拜登上任的初期基本上沒有與中方進行過什麼接觸與討論,即使在技術官僚層級亦然,令人驚訝。
我只是一個學者,都會不時訪問北京,維繫與中方各界人士的接觸,和他們公開對話。
但美中官方之間卻長期沒有公開對話管道。
美方一貫認為,雙方關係緊張,政治上對美國有利,可強化美國的立場,以繼續圍堵中國和對中貿易保護政策。
直到大約六個月前開始,拜登在大選年前的通貨膨脹壓力、債務及基礎建設問題,使得美國的對中大戰略顯得力不從心。
在六個月以前,美中關係確實凶險,而佩洛西前往台灣是難以想像的荒謬、愚蠢和不顧後果的行為。台灣也推波助瀾,在緊張情勢中,台灣領導人的言辭極為危險,並提高了美國無腦政客和戰爭販子的賭注。
他們都著眼於各自的利益,如國內的政治盤算和軍火利益。除國內選舉外,他們並到處挑起戰爭,就像現在又對伊朗喊打喊殺。
這就是六個月之前的美國國家大政:對中大戰略及華府政客的種種乖謬行為。
另方面,中國則行事持重,包括在言辭上。
如2014年中國啟動的「2025年政策目標」,要在10項科技領域「領先」而非「主宰」全球,明智地避免挑釁。
六個月前的危險情況,包括美國指稱中國的 「間諜氣球」,以及烏克蘭戰事不如美國預期順利。烏克蘭戰爭起於北約東擴觸犯俄國紅線,本就是美國重大外交失誤所致。六個月之前在緊張的美中關係中,美方也有可能觸犯中國的台灣紅線。
不過,美國從六個月前起感覺到有必要對中國稍為收手,各部會首長紛紛前往中國,並軟化言辭。但仍不能完全觸及重點,如財長葉倫訪問中國示好時,拜登再簽署一項總統片面行政命令,進一步限縮對中國的科技出口。
現在美國變得更不平靜,除通膨、債務和基礎建設問題外,外交上的負荷也更重,烏克蘭戰爭正在失敗之中,中東的局面一團糟,拜登可能面臨刑事起訴,支持率空前低落。
因此美國會在未來12個月會繼續緩和與中國的緊張。
雙方的衝突並非出於根本的利益矛盾,是對不存在的事庸人自擾。
中國的發展有起有落,但長期的主要趨勢是向上,教育、科技和創新是要觀察的基本事項,這些是經濟發展的關鍵,而中國在這些方面都已名列前茅,未來30年在許多重要科技領域會擴大領先,如數位科技、電動車、再生能源……等等。
美國或許會在科技上繼續圍堵中國,但不會有多大效果,中國會不斷創新突破,包括晶片。
另外,如果美國市場繼續攔阻中國產品,不會有效,也不利於美國整體利益,不僅美國,全世界另有太多地方需要中國的產品。
中國的一帶一路發展順利,加上金磚集團擴大,在全球範圍會強化全球與中國的互動。
總之,中國持續發展絕對是件好事,可不斷改善中國人民的生活,繼續對全球經濟提供更好的機會,對美國也有好處。
我們應幫助美國政客變得理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si=dwrSEFV8Z61PZZ_v&v=AarsTwjwwsQ&featur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