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季辛吉
悼念季辛吉
2023年11月29日,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前國務卿季辛吉逝世,享年100歲。他訪問中國超過100次,是唯一一個從毛澤東主席時代起一直能夠接觸到中國最高領導人的美國人。今年7月他最後一次訪問中國時,20日習近平主席特意安排在他52年前他住過的釣魚台國賓館五號樓會見他,並且特別為他準備了100個壽桃,慶祝他百歲壽辰,讓他備感溫馨。他是中美關係的開路人和建設者,中國稱他為老朋友和好朋友。他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5年來所創造的人類奇蹟和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他的燦爛事業始於中國,他的一生在訪問中國四個月後畫下句點,可謂善始善終。
季辛吉輝煌的外交事業,始於1971年7月9日至11日秘密訪華。
1969年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他上台後的第一道命令就是要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探索重新同中國人接觸的可能性」。1970年10月25日,尼克森在白宮會見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時提出,中美關係十分重要,他要走向同中國和好。美國絕不會同蘇聯合謀反對中國,願派一高級使節秘密訪問中國。不久葉海亞‧汗到中國訪問。11月10日他同周恩來總理單獨會見時傳達了尼克森口信。周總理於11月14日正式答覆葉海亞‧汗說:「閣下清楚,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解放台灣是中國的內政,不容外人干預。美國武裝力量佔領台灣和台灣海峽,是中美關係緊張的關鍵問題。如果尼克森真有解決上述問題的願望和辦法,中國政府歡迎美國特使來中國商談。」因而演出季辛吉在巴基斯坦偽裝肚子痛於1971年7月9-11日秘密訪華這齣戲。
尼克森給了季辛吉兩個任務:一是談尼克森訪華日期及準備工作;二是為尼克森進行預備性會談。談到台灣問題時,季辛吉從撤軍問題談起,著重談了:1.華府擬在印支戰爭結束後撤走三分之二駐台美軍,並準備隨著美中關係改善減少在台餘留的軍事力量;2.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但希望台灣問題能和平解決;3.承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不支持台灣獨立;4.美蔣條約留待歷史去解決;5.美國不再指責和孤立中國,美國將在聯合國支持恢復中國的席位,但不驅逐台灣代表。
由於美國不反對中國恢復合法席位,不再盡力維護台灣在聯合國的存在,尼克森甚且在1971年9月16日下午公開宣佈,美國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並取得安理會席位。因此,在當年10月25日聯大第26屆會議上,以76票對35票,17票棄權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她的政府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將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們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1971年7月16日,中美同時發表公告,宣佈尼克森準備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華。
1972年2月21日11時30分,尼克森的專機到達北京。周恩來、葉劍英等中國領導人前往機場歡迎。尼克森走下舷梯,主動與周恩來熱烈握手。周恩來說:「你的手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來沒有交往了呵!」輿論界稱尼克森訪華的七天為「改變世界的一週」。從尼克森與周恩來握手的時刻起,「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
經過一週的磋商,2月28日,中美雙方在上海共同發表了《聯合公報》。雙方聲明: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國家的利益的;任何一方都不應該在亞洲-太平洋地區謀求霸權,每一方都反對任何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建立這種霸權的努力。
雙方都認為,任何大國與另一大國進行勾結反對其他國家,或者大國在世界上劃分利益範圍,都是違背世界各國人民利益的。
雙方回顧了中美兩國之間長期存在的嚴重爭端。中國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場:台灣問題是阻礙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的關鍵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台灣是中國的一個省,早已歸還祖國;解放台灣是中國內政,別國無權干涉;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必須從台灣撤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任何旨在製造「一中一台」、「一個中國、兩個政府」、「兩個中國」、「台灣獨立」和鼓吹「台灣地位未定」的活動。
美國方面聲明:美國認識到,在台灣海峽兩邊的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美國政府對這一立場不提出異議。它重申它對由中國人自己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心。考慮到這一前景,它確認從台灣撤出全部美國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的最終目標。在此期間,它將隨著這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逐步減少它在台灣的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
雙方把雙邊貿易看作是另一個可以帶來互利的領域,並一致認為平等互利的經濟關係是符合兩國人民利益的。他們同意為逐步發展兩國間的貿易提供便利。
雙方同意,他們將通過不同渠道保持接觸,包括不定期地派遣美國高級代表前來北京,就促進兩國關係正常化進行具體磋商並繼續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雙方希望,這次訪問的成果將為兩國關係開闢新的前景。雙方相信,兩國關係正常化不僅符合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而且會對緩和亞洲及世界緊張局勢做出貢獻。
在中美關係正常化的進程中,蘇聯因素成為中美兩國接近的催化劑。70年代美國為了擺脫越戰泥淖,對付蘇聯擴張,開始「尼克森主義」的戰略收縮並逐步調整對華關係;中國為了防止蘇聯在北邊磨刀霍霍,發動對華大規模進攻,也必須緩和與美國的矛盾,聯手抗蘇的戰略共識構成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基礎。
1969年3月,中蘇邊界發生「珍寶島事件」,4月28日中共召開九屆一中全會。會後毛主席給四位老帥(陳毅、葉劍英、徐向前、聶榮臻)下達了一項任務就是「共同研究國際形勢」,由陳毅負責,提出書面看法。從6月7日至7月10日,他們進行了6次共19小時的討論。7月11日由四位老帥簽署,將題為《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的書面報告呈送周恩來總理。
報告中,四位老帥全面分析「中、美、蘇三大力量之間的鬥爭」,指出反華大戰不致輕易發生,判定中蘇矛盾大於中美矛盾,美蘇矛盾大於中蘇矛盾,明確提出「蘇修擴張是擠佔美帝的地盤」,「它們的鬥爭是經常的、尖銳的」,從而鉤畫出剛剛形成並延續10餘年的國際戰略格局,為打開中美關係提供了依據。
從7月29日至9月16日,四位老帥對相繼發生的重大新情況又進行了10次共29個半小時的討論,並提出《對目前局勢的看法》。他們認為,「美要利用中蘇矛盾,蘇要利用中美矛盾,我們應有意識地利用美蘇矛盾。」報告提出以下幾點:
一、「蘇修確有發動侵華戰爭的打算」,「蘇修的戰略目標是同美帝重新瓜分世界。它妄想把我國納入其社會帝國主義的版圖」。
二、「蘇修雖有發動侵華戰爭的打算,並且做出了相應軍事部署,但它下不了政治決心」,因「對華作戰是攸關生死存亡的大問題,蘇修感到並無把握」。「蘇修對侵華戰爭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帝的態度。迄今美帝的態度不但未能使它放心,而且成為它最大的戰略顧慮。」美帝「絕不願蘇修在中蘇戰爭中取勝,建立資源、人力超過美帝的大帝國」。
三、柯西金的北京之行,是「基於反革命實用主義的需要,試圖改變對我國的戰爭邊緣政策,打出和談旗幟,藉此擺脫內外困境」,「並探尋我方意圖,作為蘇修決策的依據」。 四、「周總理會見柯西金的消息,轟動了全世界,使美帝、蘇修和各國反動派的戰略思想發生混亂。」「我們堅持打倒美帝、蘇修,柯西金反而親來北京講和,尼克森反而急於同我們對話,這都是中國的偉大勝利。」
這個報告定稿後,陳毅提出他對打開中美關係的設想。陳毅認為,華沙會談談了10幾年,毫無結果,現在恢復,也不會有什麼突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兩次發佈聲明指出,中美大使級會談已經證明不能解決像緩和與消除台灣地區緊張局勢這樣重大的實質性問題,必須舉行中美外長會議才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切實可行途徑,這一重大建議被美國拒絕。現在情況發生變化,尼克森處於對付蘇修的戰略考慮,急於拉中國。我們要從戰略上利用美、蘇矛盾,有必要打開中美關係,這就必須採取相應的策略。陳毅說他有一些「不合常規」的想法:
第一、在會談恢復時,我們主動重新提出舉行中美部長級或更高級的會談,協商解決中美之間的根本性問題和有關事項。我們只提會談的級別和討論的題目,不以美國接受我們的主張為前提。我估計美國會樂於接受。如果我們不提,我估計美國也會向我們提出類似的建議。如果這樣,我們應該接受。
第二、只要舉行高級別會談,本身就是一個戰略行動。我們不提先決條件,並不是說我們在台灣問題上改變立場。台灣問題可以在高級別會談中逐步謀求解決,還可以商談其他帶戰略性的問題,這不是大使級會談所能做到的。
第三、恢復華沙會談不必使用波蘭政府提供的場所,可以在中國大使館裡談,以利保密。
陳毅說,他決定將這些「不合常規」的設想向周總理口頭彙報。
1969年10月20日,中蘇雙方在北京就中蘇邊界問題舉行外交部副部長級談判。開始時雖然蘇方態度頑固,連「爭議地區」也不承認,但正如四位老帥的判斷,蘇中戰爭並未發生,邊界衝突也未繼續,兩國關係有所緩和。而尼克森則「急起直追」,他採取了一系列主動行動,導致季辛吉秘密訪華,他自己也在翌年與周恩來總理進行了「跨越太平洋」的握手。
陳毅說:只有毛主席才會下這個決心,只有毛主席才敢打美國這張戰略牌。主席下了這著棋,全局都活了。
美中關係正常化,是美方有尼克森的政治勇氣和季辛吉的戰略眼光;中方有毛主席和周總理的運籌帷幄,雙方相向而行的結果。
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到達北京,會見了毛主席,並同周總理會談。2月27日,雙方在上海發佈《聯合公報》,解開中美關係史上新的一頁,在國際上也發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季辛吉的去世為中美關係上一個50年畫下了句點如今中美關係又來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對於今後50年的中美關係將何去何從,將考驗中美雙方政治領導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