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梁家河之行

一位台灣年輕醫師的感悟

叡思


參觀了延安的梁家河,也是習主席作為一名知青,在人生最寶貴的七年所成長的地方,給予我非常大的震撼和感動,現如今的我們,基本上都很難能夠忍受這樣苦難的生活,而我們的國家領導人竟然是在這麼樣艱苦的環境中成長過來的,馬院長那天講課的開頭,說共產黨所建立的這個基業,就是艱苦創業的主題,但聽了習主席的故事以後,我感覺這更能跟「艱苦創業」這四個字在我心中起到共鳴。

愛思考的我也一直在思考兩個問題:

1.這樣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能適應這個時代嗎?

現在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下,大家追求的都是數據化、流量、爆款、閃電式擴張、戰略槓桿等等的熱詞,就像一個企業,如果企業家沒有辦法跟隨時代的發展、熱點,那企業就很難得到發展,就像是有很多員工在企業工作了很久,但互聯網、信息化的步伐一旦到來,他們在適應能力上反而不及現今的年輕人,而且很多成長的更好的公司企業,也會把CEO給到一些有這方面新知的人才來進行管理,推動改革。那吃苦耐勞的方法,真的還能適應這個時代嗎?

我覺得這個精神是非常需要,而且難能可貴的,即使這個世界科技再怎麼先進,技術再怎麼發展,很多東西都還是永恆不變的,如人們對於幫助他人獲得的快樂和幸福感,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渴求,人們對於高尚美德的贊揚,這些才是所有社會發展的內核,也是最豐富的精神食糧;好的技術、方法當然是值得去學習、仿效的,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內核支撐的話,那再好的技術也改變不了這個時代,反而會驅使企業捨本逐末,去追求純發展、純技術,而無法回歸到「仁」的本質。

華為集團的董事長任正非先生就是一直堅持著「苦難的哲學」來創造他的企業,也取得了非常成功的成就。所以,我覺得我們國家領導人能在歷經這樣的苦難而成長過來,作為我們中國的「精神內核」支持國家整體現代化發展,實在是我們中國非常寶貴而難得的財富。

2.在經歷苦難之後,如何鳳凰涅槃?

習主席到梁家河插隊時,年僅15歲,相當於高中的年齡,這個階段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叛逆,在這裡的七年也就相當於我們高中到大學畢業這幾年,相當於每個人跨入職場前的幾年,是人生最重要的岔路口。在如此關鍵的階段,經歷這樣的苦難,對一個人的觀念想法影響顯然是巨大的,也難怪總書記說的四個難關中,最重要的就是思想觀,見過太多的人在這樣的挫折中變得憤世嫉俗、怨天尤人,沈淪了。然而,我們的總書記卻在這個過程中鳳凰涅槃,深刻的融入到了貧窮的農民生活中,在農民鄉親們的關愛照顧下,不僅發展了健全的心志,也讓他有了一個悲天憫人的胸懷,在得到鄉親們的愛戴後,還奮發努力的取得了清華大學的入學資格,這樣的一個寶貴的經歷,我想是其他國家或地區的領導人,都非常少見的。這也讓我想到了馬克吐溫虛構的一個《王子與乞丐》的故事,故事中的王子一直有顆慈愛的心,到了民間化成乞丐,更瞭解民間經歷的種種,後來能成了一位仁民愛物的君王。

2023年的諾貝爾獎經濟學獎頒給了《貧窮的本質》一書的作者班納吉,書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洞見:「貧窮這個現象沒有什麼本質。每一個窮人都不一樣,每一個地方的貧窮都有獨特的原因」。

以往,更多的學者總是在探討貧窮的理論,期望著找到破解貧窮的那把鑰匙,解決所有的貧困,然而,這些都是紙上談兵,扶貧的工作總是以失敗告終。相對而言,中國的扶貧事業卻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總書記也說了要在2020年徹底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覺得除了中國以外,沒有一個國家的領導人敢作出這樣的承諾。

聽老師再次說了習主席在會見義大利眾議長時說的那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內心真的是小小的震撼了下,以前當然在報導裡面看過,說真的沒什麼感覺,但聽聞了習主席的故事,我才深刻的感受到這句話也是主席的「人生底色」,一個人能突破自己的思想觀,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使命感,把這層使命感凌駕在所有金錢及權力之上,這確實是需要極高的人生境界及智慧,我也感受到了總書記所言「心留在了梁家河」的真正含義。

路上我就在想,要是可以讓我兒子也能跟在場各位年輕的朋友一樣,來參加這樣的學習,感受這樣的環境,這樣的經歷,對於他人生觀的塑造也將是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