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對華總政策

給克林頓上一堂外交課

鄭若麟(美國)


正值江澤民赴歐訪問之際,歐盟執委會負責對外關係的專員布裡坦公佈了歐盟對華新政策總計畫,展示了中歐雙方加強關係的強烈願望。應該特別強調的是,這份以指導歐洲未來對華關係發展為宗旨的政策聲明,是在中美關係急劇惡化的背景下頒布的;這對歐洲來說,意味著重大的戰略上的修正,毫不誇張的說,這項政策將對全球發展趨勢產生重要影響。

歐盟落後於美日

多年來的統計數字表明,歐洲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貿易「超級大國」,在對華經貿關係上卻始終遠遠落後於美、日。儘管在1980年至今的15年中,歐中經貿額翻了整整14番,達340埃居(ECU,1980),但在總體上來說,中國僅僅是歐洲的第六大商品輸入國,第九大輸出國;與雙方的人口和經濟實力相比,這種關係是遠遠不如人意的。在政治關係上,雙方亦在相當長時期內處於彼此隔洋觀望的狀態中,試探氣球頻頻向對方飄去,但很少有實質性的進展。特別是對於歐洲方面來說更是如此。歐盟各國對華政策並沒有「共同外交」,而是各行其是,處於一種混亂、矛盾之中。

90年代初,一部分成員國緊隨美國之後對中國採取帶有一定意識型態色彩的「準遏制性」的政策,自我封閉在其價值觀之內而對中國的發展「視而不見」;另一部分成員國則出於自身經濟、政治利益廿的考慮,積極發展對華關係,結果雙方互利互惠。人們記得德國的「新亞洲措施」、法國的「開拓亞洲市場的十大措施」等政策的制定和成果。一名法國著名漢學家曾對當時的歐盟對華政策提出過批評,認為「歐盟自己將德國牌、法國牌、英國牌……送給中國人去打」。後果就是,歐盟各國對中國到底如何判斷,如何交往莫衷一是,嚴重缺乏統一和協調,事實上阻礙了歐中關係的總體上的發展。

不能靠一紙協定

歐中關係長期以來是以歐共體於1985年與北京簽定的一項友好合作協定為政策基礎的。這項協定唯一重要之處在於互相給予貿易最惠國待遇。但由於缺乏政策性支持,這項協定效果有限。事實證明,如果沒有一項積極、主動的對華政策,僅僅依靠一紙協議,是難以推動歐中雙邊關係的發展的。

歐盟正是在這樣的一種背景和考慮下,制定上述的對華政策新框架的。

這項政策的制定,不僅說明中國持續的經濟增長終於達到一定的規模,從而真正引起了歐盟的關注;另一方面也說明,歐盟自與美國發生關貿總協定談判衝突以後,也同樣認識到了中國的戰略地位的重要性。歐盟的各個機構最近紛紛組織和發表了各類對華、對亞洲的研究報告。比較一致的結論是,中國近年來在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方面迅速崛起,使其在世界上扮演著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歐盟發展對華關係,符合歐盟的長期戰略利益。

與當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相比,歐盟對華新政策的頒布沒有那麼強烈的戲劇性。不少歐洲國家新聞媒體對這條消息「充耳不聞」,有的甚至隻字不提,但這並不能削弱這一政策竹旳重要性。

眾所周知,尼克松之所以訪華,完全是出於從戰略上遏制蘇聯的考慮。歐盟對華新政策的制定,恰好處於中國與美國因台灣問題而產生嚴重衝突之際;不管歐盟如何解釋,客觀上這一「巧合」使觀察家們得出兩個結論;一是歐盟對華政策已經大致成熟,不僅不受美國的影響,而且在某種程度上表明歐洲有意要以「建設性的接觸」來「使中國進入世界經濟、政治主流,成為一支穩定的和平的力量」,而不是去「孤立」它;這與美國克林頓採取的對華時而對話、時而事實上進行遏制的多變政策顯然不同。二是通過對華政策的修正,歐盟顯示出新的更為積極的全球性戰略。如果這項政策在今後真正落實到歐盟對華關係的實際之中,則將證明,當今世界已真正走向歐亞美三角關係的新時期。這一時期的特徵是經濟利益壓倒意識型態和民族衝突而成為主導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主要動力。冷戰時期沿襲下來的諸如「盟國」等觀念將逐漸失去其意義,而代之以國與國之間實際的經濟利益。

事實上歐盟在美日貿易衝突中的中立立場,歐盟對美國封鎖伊朗政策的「抵制」,以及在中美政治摩擦時「袖手旁觀」,就是對歐盟有意拉開與美國的距離作出的清楚的註腳。在這種形勢的判斷下,中國這個亞洲最大的市場和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就不能不引起歐盟的關注。

因此可以說歐盟對華政策的修正,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目前在歐亞美之間存在著的是一個不等邊的三角關係,亞美與歐美大大偏重而歐亞則大大偏輕。一方面,亞美之間在經濟貿易領域高度發展,大大超出歐亞經貿;另一方面,亞美之間通過非正式首腦會議等各種形式,已經基本建立起一個溝通渠道,進入實質性合作階段。反觀歐亞之間則基本上不存在總體性的政治對話,歐洲在最近幾年裡已經深切地意識到這一點,僅以法國為例:兩年法國巴拉迪爾政府就已經開始著手加強與亞洲的全面關係。希拉克上台後,更是積極地推動將於明年初召開的歐亞首腦會議,以重新界定法國的亞洲政策,一般觀察家們普遍認為,法國將在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對亞洲採取重大的外交動作。

歐盟在三方面需要中國

以往對於歐洲來說,亞洲首先是日本,其次是四小龍,然後才是中國、印度、印尼以及東盟等國家。然而,由於中國是一個核大國,又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更重要的是,中國近十年來經濟的迅速發展,使中國成為一個舉世矚目的大市場;因此,歐洲在制定對華政策時,不得不考慮到中國的這一特殊地位。從眾所周知的領域方面來說,歐盟在以下三個方面需要中國:

一、歐盟需要中國的市場,以謀求擴大對中國的出口;

二、歐盟需要中國在聯合國進行合作,以謀求世界局勢的穩定與和平;

三、歐盟在防止核擴散方面需要中國的協助,如在北朝鮮等一些敏感問題上即是。

此外,歐盟發現,在相當一部分其他領域裡,中國與歐洲利益明顯地趨於接近,如在對美國超級301法案的立場等方面……

反之,中國也需要加強對歐盟的關係。近幾年來,克林頓政府自認為可以左右中國的政局和發展,因而對中國採取了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的政策。一方面,美國迫於實際利益,在一些領域與中國進行合作;另一方面,從武器售台、公開阻止中國申辦奧運會,明裡支持暗中反對中國加入關貿總協定、中美知識產權談判,一直到允許李登輝訪美,美國的大棒也一直在揮舞。一位法國外交家在接受採訪時對美國的作法評論說:「一方面允許台灣『總統』訪美,一方面也表示要改善對華關係,甚至提出首腦互訪;然後再祭出所謂導彈問題,這種過於粗魯的大棒加胡蘿蔔政策在今天這種國際背景下使用,令人感到厭惡。這將使中國轉向其周邊國家和歐洲。事實上,中國政府在相當一段時期內已經開始頻頻加強對歐洲和周邊國家的關係,歐盟在這樣一種特殊時期公佈的對華總政策,可以說是十分適時的,同時也可以預測,這項政策聲明不會僅僅是一紙空文。

中國發展前景良好

眾所周知,中國正在進入一個經濟、政治的轉型期。從目前到本世紀末的這段時期,將決定中國的發展方向和前景。歐盟對華總政策的發表,證明歐洲對中國發展前景所作出的判斷是正面的。

只要具體地分析一下歐盟的總政策,即可以發現,一方面歐盟確認中國的經濟改革和轉型已不可逆轉,中國將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另一方面歐盟也判斷,中國將有能力解決其內部問題,特別是在環境保護、人權、法治等方面。這與美國對中國發展前景所作出的正、負面相等的判斷具有由量到質上的不同。自然,歐盟對華總政策是出於對歐盟自身利益的考慮,其中心點更多地著重於打開中國對歐盟的市場。事實上中國對此亦並非無利可圖;歐洲在航空、能源、交通、通訊、環境保護等領域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中國需要引進這些領域的技術以改善中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而且,歐盟需要打開中國市場,因而採取了比美國更為明確的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立場。這對中國逐漸進入世界貿易大家庭和學會遵守國際貿易規則從而加強中國的外貿也是一個積極的因素。歐盟對華總政策聲明的公佈,無疑是給美國克林頓上的一堂冷戰後外交課,它證明了一句古老的歐洲諺語:條條大路通羅馬。反過來,羅馬人也可以說,條條大路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