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來台賢臣系列之四
清代來台賢臣系列之四
近代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入侵中國,始於英國藉口鴉片被林則徐在虎門加以沒收銷毀為理由而掀起的鴉片戰爭(道光廿年至廿二年,1840-1842);鴉片戰爭的主戰場是在廣州並延燒到南京、上海甚至天津,然而台灣在那個時期亦是全中國鴉片走私最猖獗氾濫的地方,而英夷實已覬覦戰略和海貿區位非常重要的台灣,如鴉片販子威廉查甸就提到:「我們必須著手占領三四個島嶼,譬如台灣、金門和廈門,或只占領後兩處,而截斷通台灣的貿易。」而且英政府亦指示英軍統帥懿律在中國東南沿海尋找一個島嶼加以攻占,可以作為英軍的補給和行政基地,以後也可以是英國在遠東的重要商務根據地,此島嶼指的就是台灣。
清朝地方大吏遠比京官明白海防重要,也較清楚英夷之野心及其軍力之不可輕忽。道光廿年(1840)七月,閩浙總督鄧廷楨就上奏朝廷曰:「閩洋緊要之區,以廈門、台灣為最,而台灣尤為該夷歆羨之地,不可不為之防!」那時期正在台灣任台灣道的姚瑩亦深悉台灣海防之重要,也深以台灣海防尚薄弱為憂,當英軍北上攻陷定海而將攻打天津之際,姚瑩乃與台灣鎮總兵達洪阿,調集兵力,分守澎湖、安平、雞籠、淡水等港口,並增設砲台,整修戰備,全面規劃安置全島防務。
姚瑩字石甫,安徽桐城人,錢賓四先生《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將其歸於姚鼐的桐城派。桐城派姚鼐雖然一般被視為文學之流,但其實亦甚重視文以載道的經世致用之義,姚瑩之子濬昌為其父的《中復堂選集》之重刊撰述的《序文》有曰:「府君賦性宏毅,不為小廉曲謹。文學私淑先高祖薑塢府君而及於惜抱先生之門。」惜抱先生就是姚鼐,由此可知姚瑩是同鄉姚鼐的弟子,而《漢學商兌》的作者亦是桐城名人的方東樹,他在給姚瑩的《中復堂選集》撰寫的《序文》則曰:
由方東樹的描述,姚瑩的修心是陽明先生致良知之學,其對邊陲之治理則如陽明先生之方策和功業。此種評價和肯定是甚高的。清道光時期,中國已經明顯墮落中衰,而姚瑩可說是中興名臣的前期賢仕,與同時的陶澍、林則徐是同一層次的清朝忠貞之士君子。
姚瑩於嘉慶十三年中進士,出宰福建,又轉任台灣縣,道光元年,再署噶瑪蘭廳通判,有治績,旋又調回大陸任職,道光十九年英夷侵華野心和行動已顯現,台灣海防甚重要,於是陶澍和林則徐薦舉姚瑩擢台灣兵備道,於是姚瑩再來台擔負艱巨。
在台灣防備乃至抵禦英夷入犯的兵備和軍政方面,姚瑩表現了他的能臣之高明素質。他在《會商台灣夷務奏》說明了他的策略:
此段敘述,姚瑩說明他和台灣鎮總兵官達洪阿共同擔負防禦護衛台澎的軍務,他在北路而達洪阿在南路,主要是守衛台灣府城、安平以及南北各重要港口,特別檢視並整建各地重要砲台,也測量航路的水深、流勢,再又整備且定位武裝巡邏船的火砲。這些都是預防英夷來襲的軍事準備。
依其奏文可以明白姚瑩的領導,對於台灣的防務,有其兵法上的謀略,譬如不在海面上與英軍對戰,而是嚴守海岸和港口,以周全的守備來對付試圖登陸上岸的英軍。除了正規之清軍之外,也集聚訓練了相當數量的民兵和莊勇以為第二線武力,並且以其等而作為戰時地方上的治安力量。
根據清代台灣史所載,道光年間鴉片戰爭時期,英軍先是試探性挑釁安平港一次,又進犯台灣基隆港兩次以及台中大安港一次,都被姚瑩、達洪阿徹底擊潰。鴉片戰爭,在大陸的清兵大敗虧輸,中國首次被西方帝國主義擊敗,被迫簽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將香港割讓給英國,從此中國就在列強面前真正顯露了其衰老的真實本質,但是在台灣,卻由姚瑩規劃、統籌、指揮之下,將當時世界第一強權的英夷擊退,台灣贏了大捷,這是這位經世致用的實學實政型的儒家式賢官的功勳。
姚瑩的傑出護台,表現了他乃是清末中國遭逢內憂外患之大危局時代的一系列自強中興名臣的先聲,名臣皆是經世致用之儒學的實踐者,姚瑩是,林則徐是,而曾、左、李亦是。當然,姚瑩之治理台灣,其經歷不止鴉片戰爭時期任台灣道整軍設防抵禦英夷而已,他前此,已來出任過台灣縣知縣和噶瑪蘭廳通判,昔年之噶瑪蘭也就是今之宜蘭的開發、建制及推展文教,其有首功。亦曾條陳開發埔里之八點建議,惜閩浙總督孫爾準未予支持;再者,他也關心台灣的儒家德教,曾親自整剔《海東書院規約》,而海東書院乃是台灣第一書院。 連雅堂先生在《台灣通史・姚、徐列傳》的結語有曰:
觀諸史事和史評,清朝前後期之台灣皆有賢能大吏,如前之陳璸,後之姚瑩,其於台灣有功巨矣。反照今日台獨,則台灣政壇豈只皆奸官敗吏,昔時儒仕舉華夏大纛以抗擊帝,今之台獨佞倖,則阿附諂諛帝國主義而出賣國族之亂賊也。◆
社論
馬英九大陸行
中美關係
國際視窗
海峽兩岸
青年看兩岸
原鄉人的故事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