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和平 國家統一 民族復興

評馬英九的「和平之旅」

姜新立
(前中山大學中山學術所長)


今(2024)年4月1日前總統馬英九第二次帶領「大九學堂」青年學子赴大陸做「和平之旅」,整個旅程11天,包括參訪深圳,去廣州弔祭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參訪孫中山故居以及黃埔軍校,到西安緬懷漢唐盛世,去黃陵親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氏,最後到北京,除了親率台灣學子登長城,高歌「長城謠」外,4月10日下午4時在人民大會堂與習近平舉行「馬習二會」,為台海和平盡一己最大之努力。整個「和平之旅」較去年「認祖歸宗」之旅意義更加重大,對當前台海兵凶戰危緊張情勢起一定的暫時緩和作用。

馬英九繼續實踐歷史任務

兩岸情勢不容樂觀,蔡政府已進入看守期,不思化解兩岸危機,反而埋下更多衝突因子,眼看「務實台獨工作者」賴清德將走馬上任,兩岸衝突出現質變危機可能性昇高,導致馬英九時隔一年再次登陸。

早在今年1月「德國之聲」訪問馬英九時,請他談談這次台灣大選與兩岸關係問題,馬當面指出大選結果會影響兩岸關係未來與台海和平或戰爭走向。馬英九和全台灣老百姓一樣,都要和平不要戰爭,為此,馬英九答覆「德國之聲」記者:「緩和兩岸緊張關係,須透過和平方式對話,而非著重武力備戰。」直到現在,從賴清德選派顧立雄、吳釗燮分別擔任他的國防部長及國安會秘書長來看,賴上台後將繼續挑釁,以「刺蝟」之姿積極「備戰」。

馬英九強調通過「和平對話」解決台海緊張情勢,不僅深知《經濟學人》所說台灣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更覺察目前台海情勢「更加危險」,而且確信台海一旦戰爭,台灣孤島將生靈塗炭,比烏克蘭還要悽慘,這就是4月8日參訪盧溝橋時,呼籲「炎黃子孫必須學會和平解決爭端」的根本意義所在。

我去年在評馬英九初訪大陸時曾說,馬前總統宜從歷史高度將自己由海島場域抽離出來,奉勸他善用多年積累下來有關對待「兩岸關係」的政治經驗,將自己後半生的心志與餘力放在繼續完成自身的歷史任務上去,這趟「和平之旅」有歷史高度,極具政治意義。

「和平之旅」在深圳

馬英九此行可分三大階段:廣深、西安、北京。本文依序評述馬在這三大階段進行何種何樣的「和平之旅」。

深圳是大陸「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下令「再造一個香港」而出現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下的樣版城市,近年在經貿、高科技甚為亮眼。如果「改革開放」導致大陸高速經濟發展,大陸高速經濟發展又讓中國快速崛起,「中國崛起」又帶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振興中華」)的話,則馬英九4月1日上午飛離台北,下午就到深圳參訪大陸現代科技發展龍頭大疆與騰訊兩大公司,就意味著馬英九在深圳的「科技之旅」與他進行「和平之旅」中所強調的「振興中華」關係密切,而且也藉此見證大陸的經濟、科技高速發展就是孫中山先生所謂的「經濟強國」與「科技興國」,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具體實現。

「和平之旅」在廣州

馬英九到廣州的「和平之旅」重點有四:一是到黃花崗祭祀辛亥革命七十二位烈士,二是參訪黃埔軍校,三是參訪「孫中山故居」,四是訪問中山大學。這四個地方都與辛亥革命、孫中山與國民黨、中華民國、國民革命,乃至誓師北伐,底定「全國統一」關係密切,如果「和平」意涵著「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則馬英九的廣州「和平之旅」,從中國現代史上著眼,有一定的政治意義。

首先,「黃花崗之役」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華革命黨進行民主革命最為犧牲慘烈的一次起義,雖然此次革命以失敗告終,但對1911年10月武昌起義起著關鍵作用。武昌起義成功,滿清被推翻,中華民國因而創建,可見廣州黃花崗之役不僅在中國國民黨史上有重要意義,在中華民國史上也有重要意義,國民黨及國民政府特將黃花崗起義這一天(辛亥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定為「青年節」,不是沒有道理。

當過中國國民黨主席及中華民國總統的馬英九,這次到廣州黃花崗親臨弔祭七十二烈士,自有緬懷先烈之情。馬內心必知這些葬在黃花崗的革命先烈是為「恢復中華」,追求民族復興而奮鬥犧牲的,不知馬英九追思之餘,曾否反思因無數革命先烈犧牲奮鬥才「創建民國」,也因有了這個「民國」,馬才有機緣代表國民黨在台執政,執政八年,面對在野民進黨以「去中國化」遏制中華文化,顛覆歷史課綱,摒棄民族復興,斥國民黨為外來政權等分裂國家作為,試問馬先生做了多少「撥亂反正」的政治反制?

其次,馬英九參訪黃埔軍校意義比祭弔黃花崗烈士還要重大,原因在於,黃埔軍校為國民黨孫總理手創,由後來當國民黨總裁的蔣中正任校長,是國民黨培養自身軍事力量的大本營。1926年7月蔣中正帶領著黃埔軍校師生學員以「國民革命」之名由廣州誓師,由南向北一路打倒各地軍閥,最後完成「北伐」,統一中國。黃埔軍校是國民革命北伐進行國家統一的民族主義起始地,試問身為國民黨孫總理的忠實信徒,站在黃埔軍校大門前想到「中國再統一」否?

4月2日下午馬參訪翠亨村「孫中山故居」,緬懷一代偉人,並在故居前表示,「兩岸應共同合作,避免戰爭,致力和平、奮鬥、振興中華,共創和平繁榮,這是我們這一輩中國人最大的願望」,顯示馬的內心深處念念不忘中山先生臨終遺言「和平、奮鬥、救中國」。以此觀之,馬英九不應以追求「兩岸和平」為單一歷史責任,為兩岸「和平」奮鬥還不夠,孫總理遺言中的「救中國」不只是「振興中華」,而是「南北議和」完成「國家統一」。2日晚,馬會見廣東省委書記黃坤明,黃特別提到橫貫香港、珠海、澳門大灣區的「港珠澳大橋」,以此印證中山先生當年《建國方略》中《實業計畫》的宏願今天已經實現,我想馬英九應有同感,因為他由深圳到廣州一路看到的盡是高樓林立、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後現代空港……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馬在「孫中山故居」前就向媒體表示:「當年孫中山先生宣導的許多建國理念,如今在台灣和大陸已陸續實現。」這說明馬英九已「讀懂中國」,政治高度已跨越「反共」視域。

馬英九離開廣州之前還率「大九學堂」青年學子訪問中山大學。我是中山大學在台灣高雄復校後的一員,也曾是廣州中山大學的客座教授,對馬英九訪問廣州中山大學感觸良多。 中山大學原名國立廣東大學,為中山先生於1924年11月創辦,第一任校長鄒魯,對國民黨而言,當年武有黃埔軍校,文有廣東大學,以此「振興中華」。1925年3月孫先生逝世後,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現在面對珠江的校門口還聳立著高大石質牌樓,橫樑上書「國立中山大學」六個大字。

馬英九說,他到廣州參訪中山大學「十分開心」,也覺得「格外親切」,因為台灣高雄也有一所中山大學,而且兩校在2008年締結為姊妹校云云。1980年政府為平衡台灣南北高等教育發展並紀念中山先生,在高雄復校廣州的「國立中山大學」,從學術興國角度看,它與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在台復校是一個意思。廣州中山大學在中國大陸是華南第一名校,高雄中山大學在台灣南部也是第一名校。廣州中山大學設有「孫中山研究所」,高雄中山大學設有「中山學術研究所」,兩所在兩校都是院級單位,均聘有海內外知名學者擔任教授,兩所也都開設碩士班與博士班,教學與研究具國際水平,培養人才無數。

因為中山大學是一所紀念孫中山先生而辦的大學,在社會科學教學研究上重視中山思想,民族、民權與民生主義,三大知識學理與美國林肯總統的「民有」、「民治」、「民享」相互結合,以科際整合方式發展出「孫學」研究。此一學術特色讓當時高雄中山大學的政治知識「顏色」像西子灣海水般地「蔚藍」。我曾親自參與兩岸中山大學學術交流與合作,也親眼目睹在民進黨兩度執政下以「去中國化」將台灣的「學術知識」顏色由「藍」轉變為「綠」,連高雄西子灣畔的國立中山大學也「朱顏改」,從中山大學復校正統學術文化源頭上看,高雄中山大學的「朱顏改」,我退休後連中山學術研究所改名為亞太大陸所,令人唏噓,馬英九到廣州中山大學「十分開心」,也「格外親切」,但如看到高雄西子灣中山大學已「由藍變綠」,恐怕笑不出來。

「和平之旅」在西安

馬英九第二階段「和平之旅」在西安,特色是以「民族情」、「中國心」面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做內心深處的省察。

4月4日上午馬英九一行在大陸國台辦副主任仇開明陪同下親至陝西黃陵縣參加甲辰年清明公祭中華民族始祖軒轅氏黃帝大典。典禮後馬英九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黃帝軒轅氏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始祖,今天能帶著我們台灣青年學子到陝西來親自祭祀黃帝陵,我個人深感意義重大。」講著講著哽咽起來,這是他心情激動,以「民族情」、「中國心」親祭中華民族始祖黃帝,想到兩岸對峙分離情勢,自然心懷家國之痛,馬哽咽之下隱藏的內中心緒應是炎黃子孫,孤臣孽子,感傷無限。

馬英九說這次親祭黃陵「個人深感意義重大」,主因是他心懷濃厚的「民族情」與「中國心」,為此他任總統八年之中,曾六度「遙祭」黃陵。兩岸本是一家,同是炎黃子孫,「民族情」是「兩岸關係」密碼,也是兩岸歷史文化一體的展現,即使日據時代台灣同胞也不改漢姓,林獻堂等各界聞人更在台灣一光復即組團到大陸陝西祭黃陵,告慰民族始祖:台灣已回到祖國懷抱。80年前台灣回歸祖國,馬英九說「令人感動與懷念」,他感慨並反諷以「台獨」、「去中」意識型態建構「台灣民族」,棄絕「中華民族」的民進黨政客們所進行兩岸政治對峙是背祖的歷史罪愆。離開黃帝陵前,馬英九隔空期許台灣年輕人,「要更加牢記中華文化與中華民族的根源,以及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和平之旅」在北京

馬英九「和平之旅」最後一站是北京,也是最為重要的一段「和平」之旅,馬在八達嶺哽咽高唱「長城謠」,再次顯露對今日兩岸不睦的傷感,但為了追求兩岸「和平」而舉行的「馬習二會」應該給馬加分。

「馬習二會」4月1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舉行,時間與地點都顯示習近平對馬英九的到訪高度重視與禮遇;同時也標誌1949年兩岸分治以來,中華民國前總統首度在新中國首都北京與大陸最高領導人聚晤會談,為兩岸關係譜寫歷史新頁。

在「馬習二會」上,習近平除讚賞與肯定馬英九具民族情懷,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促進兩岸和平發展,加強兩岸青年交流,努力振興中華外,特別強調:「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都是炎黃子孫,兩岸血脈相連不可分割」;「海峽距離阻擋不了兩岸同胞情,社會制度不同改變不了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客觀事實」;「外力干涉阻擋不了『家國團圓』歷史大事。」這是習近平藉這次「馬習二會」強烈批判此岸民進黨當局的「民族分離主義」。習在結束講話前面對馬英九所代表的台灣主流民意,呼籲:「兩岸要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堅定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是一個共產主義者從中華民族歷史高度看待兩岸未來。

馬英九在「馬習二會」上也以「中華民族」為核心呼應坐在對面習近平的談話。馬說:「中華民族過去經歷了百年屈辱,最近30年在兩岸中國人的努力下,一步步邁向振興中華之路。」接著又說:「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應該互助合作,致力振興中華。」這是馬再次強調兩岸同屬中華民族,都是中國人,自應相互合作,共創雙贏。

結 語

馬英九的「和平之旅」在北京「馬習二會」畫下句點。整個旅程先是「和平」奏鳴曲,接著是「兩岸」交響樂演奏,習近平與馬英九都以「民族情」、「中國心」譜出「和平」樂章。在樂章中,有和緩的「和平之音」,也有高亢的「反台獨」號角,更有馬習一起交互演奏的「和平進行曲」。兩人都強調因「兩岸一家人」要相處和諧,「九二共識」再次被強調堅持,不同的是馬堅持「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習則指核心意涵是對兩岸同屬「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基本事實要有「共同認知」。在此基礎上,習強調先增進相互瞭解,累積兩岸互信,化解敵我矛盾,尋求政治共識,在共同堅持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下,共同努力追求和平統一的美好未來。

令人欣慰的「和平之旅」有了馬英九的實踐;讓人激賞的「和平」交響樂曲有了習近平的主題演奏。「馬習二會」有政治意義,但它的「和平曲」不能只響徹雲霄,而是要降落到台海之上,化為政治現實。這個「政治現實」是對中共而言,在《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總體方略》下對兩岸統一以「和平」途徑作為最佳選取;對國民黨來說,兩岸交流不能只聚焦在「和平」二字,要往深處走,亦即兩岸要和平,國家要統一,民族要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