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正主動、有節湊推進國家統一

從馬英九再訪大陸暨兩岸青年交流談起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教授)


一、馬英九再赴大陸訪問

應大陸方面邀請,馬英九率領20名「大九學堂」學員青年學子,於今(2024)年4月1日至11日赴廣東、陝西與北京,參訪中華文化歷史景點與企業,並出席祭黃帝陵大典,同時偕同青年學子訪問中山大學、北京大學,讓兩岸學子進行交流。

這是馬英九離開台灣政治圈、身分解禁之後第二次登陸訪問,一般而言,媒體最關心的是他會在大陸講什麼,會不會見習近平,如果二人相見習會說什麼,馬會怎麼說。而反對者一心只想借他之口去為難中共,在野黨除了不痛不癢的「官話」外,有的忙撇清,有的壁上觀。

這些反應,充分顯示也代表了台灣外界看待馬英九「二訪大陸」乙事;因為在現實政治下,馬畢竟只是前政治領導人,國民黨沒有因他八年執政而壯大,如今反因他統一色彩而在儘量與之切割;民眾黨非他的同盟者也與之無關;台獨黨則視他如寇讎;因此,他在如今的台灣政壇上,並不具真正的影響力。這樣他的任何作為其根本定位,就只是一個新聞事件,也即僅具短期的新聞意義。

然而,從大陸的立場看,如果我們立足在「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後簡稱「方略」)角度,中共可能期待馬英九「二訪大陸」乙事,應不僅僅是新聞事件,或者說可以運用此一新聞事件產生那些政治效果,這才是我們觀察的重點。

二、「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

中共的「方略」是中共在2021年11月8-11日舉行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首次提出,也是1979年中共提出和平統一政策以來,再一次政策性的重大調整,由於中共遲遲沒有公佈此一「方略」的正式文本,據大陸學者的說法,所謂「方略」並非有一文件,而是泛指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對台工作一系列指示,廿大前中共將之系統化,整體化總結,而形成的新時代中共對台工作的思想指導;準此,在所有的總結中,無疑以時任中共中央台辦主任劉結一歸納的最權威也最全面。本文依據劉結一於2022年12月1日發表在中共中央機關期刊《求是》雜誌第23期《堅持貫徹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乙文進行詮釋,並準此詮釋分析馬的二訪大陸之行。

劉文分三大段:第一段說明「方略」的背景,第二段「方略」的具體內容,第三段是如何推動、實踐「方略」。

(一)「總體方略」提出的背景

劉文說:「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也更加接近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同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美國加大『以台制華』,解決台灣問題面臨新的戰略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域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握歷史大勢和時代變化,豐富和發展國家統一理論和對台方針政策,形成『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指引對台工作克難前行。」

換言之,解決國家統一的內外環境發生了變化,一是中國已經變了;二是美帝加大「以台制華」的力度,所以,解決台灣問題也需要與時俱進;三是當今的對台工作是「克難前行」,即充滿挑戰和危險。

所幸,中共認為從十八大以來,在綜合國力越來越發強大的變局下,「對台工作」也取得了最主要的變化,即劉文所說「新時代10年對台工作最鮮明的特徵是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最關鍵的因素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重要的啟示是統一的時、勢、義始終在祖國大陸這一邊。」因此,在台灣遲遲不回應「台灣方案」的情勢下,原來的和平統一不得不修正為中國共產黨單方面「解決台灣問題」的指導思路,以完全超之在我的思考方式,推進國家和平統一進程。

(二)「總體方略」的具體內容

劉文指出在新時代裡, 新征程中,「方略」提出了推進祖國統一的系統性理論,內容包括「根本保證、歷史方位、戰略思路、大政方針、政治基礎、實踐途徑、根本動力、必然要求、外部條件、戰略支撐」等十大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

首先「解決台灣問題」的「根本保證」是堅持「黨中央對對台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這就要求中國人必須完全信任中共對複雜的統一形勢,手段和時機的科學判斷和決策。

其次「解決台灣問題」的「歷史方位」是堅持「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推進祖國統一」。

其三「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思路」是堅持「在祖國大陸發展進步基礎上解決台灣問題」。

其四「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是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

以上四條是為了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重要保證,體現了中共真心希望以和平的過程、和平的方法「解決台灣問題」,一方面中國在世界上解決所有的糾紛,都倡議以「和平協商、談判解決」。另一方面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真正表現,只有和平解決才是不留遺憾的、真正的解決,也是習所追求的,念茲在茲的兩岸統一,是「心靈契合、融合發展」,是「合而不分,長治久安」的國家統一。

其五「解決台灣問題」的「政治基礎」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這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否則如今兩岸的政治定位就完全喪失,二戰後戰勝法西斯的戰果,及確立的國際政治格局也將喪失。

其六「解決台灣問題」的「實踐途徑」是堅持「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在當今極端困難,極富挑戰的國際情勢下,中共依然要維護兩岸「一個中國原則」,必須「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

其七「解決台灣問題」的「根本動力」是堅持「團結台灣同胞、爭取台灣民心」。從上世紀中共推動和平統一時代「兩個寄希望」,到現代的「團結、爭取」,這是務實地回歸統戰工作、群眾工作,因為習近平說中共追求的國家統一,「不是形式統一,而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所以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其八「解決台灣問題」的「必然要求」是堅持粉碎「台獨」分裂圖謀。

其九「解決台灣問題」的「外部條件」是堅持「反對外部勢力干涉」。

其十「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支撐」是堅持「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

其八、其九兩項都是破壞兩岸和平,反對中國統一的敵對力量,對付這些人只能以越來越壯大的軍事力量作「支撐」,鎮懾他們的挑釁,挫敗他們的瘋狂,保障也保證中國統一。

(三)推動、實踐「方略」的設想

在當前兩岸關係的內、外環境相對複雜、困難,在美帝政客全力反中、打壓中國的形勢下、「方略」要如何推動台灣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和平解決呢?劉文提了四點。

1.把握歷史主動,堅定推進祖國統一進程。要「把日益增長的綜合實力、顯著的制度優勢持續轉化為推進統一進程的強大動能。」這就揭示了中共認準了不斷引領中國戰勝各種各類的困難,推動中國式可持續的國家現代化,才是解決台灣問題的「戰略定力」所在,「戰略定力」底氣所在。

2.增進人民福祉,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中共認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是發展兩岸關係的「兩個輪子」,是促進兩岸共同發展、增進同胞親情福祉的重要管道,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支援福建率先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就是讓福建更發展、更現代化,築牢和平統一的基礎工程。

3.發揚鬥爭精神,堅決粉碎「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圖謀。敢於鬥爭、善於鬥爭,鞏固拓展反分裂反干涉鬥爭成果,堅決挫敗「台獨」挑釁和外來干涉行徑,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4.促進團結奮鬥,攜手共創祖國統一、民族復興歷史偉業。要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增進台灣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加深他們對統一有好處、「台獨」是絕路、外人靠不住的認識,引導他們自覺投身祖國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光輝事業。

簡言之,「方略」推動台灣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和平解決」,其依靠的主要力量是「中國式現代化」,有了現代化的成果,才能主動、繼續透過兩岸的文化與經濟交流,增進兩岸同胞親情福祉。主動「團結廣大台灣同胞,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增進台灣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與之同時,發揚鬥爭精神,堅決粉碎「台獨」分裂和外來干涉圖謀。

三、「事件」定位的決定因素

任何一事件,如果從事件生發的被關注性及其影響力來衡量其重要性,我們可以把事件粗分為三大類:新聞事件、政治件事件及歷史事件。

「新聞事件」代表其事件生發的被關注度,只能持續數週或一、兩個月左右;因為新聞事件的「新」代表了新奇,代表人性中的好奇心,好奇心一旦被滿足,人們的關注度也就消失,所以時間不會維持太久。

「政治事件」代表其事件生發的被關注度,可以持續一、兩年或數十年之久;因為政治事件的「政治」代表的就是有權力或是有影響力的菁英群體的作為,其本身的影響力加上其作為的新聞性,特別是當權者的作為,如國家相關法律、規章,政府的政策、措施等,當然其影響的時間、空間都比較久遠。

「歷史事件」則代表其事件的影響力往往長達數代人,甚至成為一種價值、習俗或是意識型態,就事件者而言,特別是政治事件的主事菁英都期待自己所施所行能成為「歷史事件」,深受關注,長受關注,然而歷史上發生的事件何指億萬,而真正可以被載入史冊,影響發展的事件並不多見。

當然上述的新聞事件、政治事件、歷史事件不是絕對的區分,而是辯證地相互影響轉換,換言之,有些「新聞事件」可能在其他變數的加入影響下成為政治事件或歷史事件,反之亦然。因此,我們將某事件定位為新聞事件、政治件事件及歷史事件並無褒貶之義,只是當下的預測而已。

依上述的分類,個人以為「馬英九二訪大陸」事件,如果是「馬辦」主動,「國台辦」配合協助,則大概率也就是新聞事件,對台灣、對兩岸關係的影響極為有限。如今是「應邀訪陸」,則其意義便有所不同。

首先我們應將之放入「方略」的框架中思考,從此一角度看,馬的「應邀訪陸」,正是中共中央主動出手「借以團結廣大台灣同胞,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增進台灣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對民族、對國家的認知和感情」的表現,所以在馬英九之後,另有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前副主席王金平以及前秘書長李乾龍預計將訪問大陸。足見中共在推動融合兩岸同胞,解決台灣問題方面的積極安排。 既然「馬英九二訪大陸」事件,在北京為了「解決台灣問題」的主動安排,則外界對「事件」的期待必然有所不同。

其次是習近平見馬英九全團時的講話內容:在習的開場白及其後的講話中,共談了三個重點:一是肯定馬堅持民族情和九二共識,馬為兩岸青年交流所作的努力;二是強調兩岸民族血脈相連,不可能被隔斷;三是肯定青年交流,勉勵台灣青年需有作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並為民族續光榮。

習所強調的這三點,正是「方略」要推動的工作;尤其在台灣「統派」日趨凋零,台灣青年又身受台獨教育毒化的情況下,加強台灣青年對民族的認同,對中國人的認同,已成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關鍵一手。所以習在短短十幾分鐘的開場白和講話中,多次提「青年」,更特別提出「兩岸青年要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共創中華民族綿長福祉,續寫中華民族歷史的新輝煌。」

大家都知道青年工作的重要性,然而,中共要跨海作台灣青年群眾工作十分不易,這裡不僅僅因為台灣青年已經社會化的「反中、仇中、恐中」觀念,更在於台獨政權以法律束縛、輿論霸凌,和意識型態洗腦形塑綠色恐怖,不僅台灣青年不敢正大光明地探真相,還在於台獨的操作也深深影響青年的父母,讓他們擔心自己子女的大陸行是「以身犯險」,是「身入危邦」;在此情況下,台灣政界名人帶領青年登陸訪問,就變得猶為重要;因為有名人的加持,台灣的父母相信其子女隨行的安全。因此,馬英九帶領20位青年訪問大陸,其重要性在大陸看來,恐怕可以和馬英九本人的訪問相提並論。

故而,有心致力於兩岸融合發展,和平統一的台灣政壇名人若有訪問大陸之行,都應該儘量帶領台灣青年隨行,才更具意義。

其三「行程安排」中的巧思與意涵。馬英九此行最大的特色,恐怕也是最能彰顯此行,從「新聞事件」視角轉為「政治事件」的關鍵,應該就是全部的「行程安排」;我們先看看這一份深具中國特色的行程安排。

4月1-3目先在廣東停留三天,包括瞻仰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參觀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等行程,參訪中山大學(同時與師生交流)與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以及參觀大疆公司、騰訊公司、比亞迪公司及港珠澳大橋。

4月3-7日晚間抵達陝西,參觀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法門寺、大慈恩寺(大雁塔)、陝西歷史博物館及西安國家版本館,參訪楊凌智慧農業示範園、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並前往馬援祠及馬援墓尋根。

北京期間,除前往北京大學參訪交流外,也參觀八達嶺長城、北京故宮、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及盧溝橋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另外還參觀奧林匹克公園內的「冰絲帶」(國家速滑館)及「鳥巢」(國家體育場)。

上述安排顯然可讓台灣青年感受到這是一趟從歷史中國(西安)穿越當代中國(廣州、北京)直指未來中國(深圳)的行程。

這是一趟中國「科技」之旅。從歷史中國兵馬俑、大雁塔、長城的科技到「冰絲帶」、「鳥巢」 及港珠澳大橋的建築;從智慧農業、綠能科技到大疆、騰訊、比亞迪的數字科技的行程。

這趟11天的行程,每地3-4天,兼顧旅遊、參訪和座談,所以是從旅遊中國到體驗中國從而認識中國的行程。

因此,對「大九學堂」學員而言,假如他們真正用心去理解,認真去體會,謙恭地學習,他們會知道,如果不是因為跟著馬英九,他們不可能有如此「高光」的11天,(恐怕也是人生僅有的一次),有了這一趟難得之旅他們可能「開眼界、折謊言、變思惟、大心胸」,返台之後把真實的大陸,把未來的中華告知他們的同儕,轉知他們的親友,既發揮此行的後續影響,也擴大此行的未來效果,展現真正愛台灣、護台灣、保台灣的努力。則此次馬英九的二訪大陸,其效果就完全不是講不講「九二共識」,喊不喊「統一」等戲劇性的新聞口號,而是他為台灣青年打開了通往未來的可能,打開了台灣青年改變一生的可能;這種「政治效果」不是別人可以拷貝的,這才是「馬英九二訪大陸」真正影響。

朱鳳蓮在4月10日「國台辦」記者會上說:「我們看到這次台灣青年在參訪深圳期間,不僅收到了騰訊公司的實習邀約,也收到了『WAY!來深圳』台灣青年深圳實習活動的『召集令』,不少台青積極回應,在現場掃碼拍照紀錄,這是一件好事。近年來我們積極創造條件為台灣青年來大陸實習、就業、創業搭建平台、提供服務。今年的實習活動已經啟動,報名截止時間是6月9日,目前已經徵集到超過1,200個實習崗位和800多個就業崗位,包括騰訊、比亞迪、創維、深圳證券交易所、招商銀行、平安證券等知名企業。」

足見國台辦在「方略」上的用心,他們並不是在口頭上、言辭上去滿足大陸社會的民粹情緒,而是認真地推動「潤物細無聲」的戰術行動,以便發揮戰略扭轉影響力。同時也支持、壯大、新生了台灣的「統派」,從兩岸關係當下的現實,大陸對台工作的突破是極不容易的,從「新聞事件」入手,加工使之發生「政治事件」的效果,從而在國家統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歷史的連漪,應該說是「有效地」。

四、結 語

自從中共提出「方略」以來,外界看待中共對台政策似乎沒有顯著變化,然而,比較疏忽中共所說的「三最」,即「新時代10年對台工作最鮮明的特徵是牢牢掌握兩岸關係主導權主動權,最關鍵的因素是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最重要的啟示是統一的時、勢、義始終在祖國大陸這一邊。」它代表了中共將全面、主動、有節奏推進國家統一,徹底解決台灣問題。

為什麼中共有了這種底氣,因為面對中國國民黨的鬥爭,不僅僅是革命成功,不僅僅是國家政權的取得,特別是現實「中國現代化」鬥爭,中共已經「完勝」,而且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成功。習近平說:「經過百年奮鬥,我們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迎來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不僅實現了孫中山先生當年描繪的藍圖,而且創造了許多遠遠超出孫中山先生設想的成就。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凝結著兩岸同胞的奮鬥和汗水,需要兩岸同胞同心共創、接續奮鬥,也終將在兩岸同胞的接力奮鬥中實現。」

當年孫中山面對西方列強的現代化,只想「迎頭趕上」、「並駕齊驅」,如今的中國在「現代化」的建樹是方方面面的,相較西方特別對照是美帝掠奪剝削,奴隸全球,滿足自我的現代化方式來看,已經獨樹一格,典範於世;中共強調在民族主義方面已經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民權主義方面致力於「全過程人民民主」;在民生主義方面強調「綠色、和諧、共享的可持續現代化」。真正從對現代化的觀念、認識和效果,全面超越,這不是說明孫中山的不足,而是當代的中國人必須超越。超越什麼,超越孫中山不自覺的、被殖民地西方不可持續的現代化。如今「大九學堂」學員青年學子如果在這趟的大陸之行中,能在習的講話中悟出這一層道理,那麼就能超越馬英九,將此行的效果推向歷史事件。

2024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