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經現實抑制美國對華的抑制

評不競爭不合作的拜登政府

魏艾
(政治大學兩岸政經研究中心主任)


拜登上台後延續川普政府「美國優先」、重建美國製造業的政策,對中國施行貿易戰、科技戰,並結合其盟友對中國進行經貿圍堵,打壓中國的高科技發展,遏制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近來華府官員更以「中國產能過剩」造成世界經濟混亂的莫虛有論點,揚言對中國鋼鐵、鋁產品課徵高關稅,增列投資黑名單上的中國企業。對此中國做出回應,認定原產於美國的進口丙酸存在傾銷,加徵相應的保證金,掀起新的貿易戰。

然而,近年因俄烏戰爭、以巴衝突,導致地緣政治和經濟風險加劇,加上以伊兩國的緊張關係潛藏爆發中東戰爭的危機,對全球油價走勢的可能影響,增添世界經濟走向不可預期的變數,使拜登政府的對外政策左支右絀,必須尋求中國協助,以致最近美國財政部長耶倫、國務卿布林肯先後緊密訪問北京,針對當前國際政經形勢進行溝通,具體成效如何,有待觀察。

經貿領域,由於中國廣大的市場和健全的製造業體系,對世界各國仍充滿吸引力,以致在拜登政府持續對中國經貿和科技打壓之時,中國與歐洲主要國家的經貿關係有相當的進展,給抑制中國經貿科技發展戰略的美國帶來相當的壓力。

一、美國抑制中國發展戰略的背景

國家與市場間的關係一直是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重點,並將形塑該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以致一國的對外經貿關係便必須考量到國際政治和國際經濟的相互作用。從國際政治經濟的視角,學者提出諸多相關理論,主要有經濟自由主義、經濟民族主義、馬克思主義、跨國公司論、國家中心論和區域中心論、國家資本主義等,用以解釋今昔國際政經形勢。

經濟自由主義關於國際經濟的主張,是各國依循比較利益原則,從事經濟生產與國際貿易活動,而生產的分工有助於國家互賴與公平共處,不會輕啟戰端。經濟民族主義強調透過一套對外經濟政策,尋求經濟自給自足,讓國家免於外國經濟干預,同時認為國家安全在國際體系的組織與運作過程中至為重要。在充滿競爭的世界,每個國家都試圖改變國際經濟關係法則或規律,以獲取超額利潤,因此國際貿易關係本質上是相互衝突的。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必然要向外擴張,掠奪殖民地,將殖民地作為自己的市場、投資的目標及食物和原料來源,以處理產品過剩問題並進行剝削,進而獲得巨額利潤,否則將發生國內經濟蕭條與革命。

跨國公司論認為,在國際資本流動和產業分工中,跨國公司是具體行動者,透過海外直接投資取得東道國在生產、市場開發或相關設施的部分或全部所有權,同時也確立壟斷性優勢,進而建立核心、邊陲的科層結構。國家中心論和區域中心論認為,跨國公司在國際體系運作,構成核心區與邊陲區。核心區在國際體系中發揮某種政治和經濟功能的民族國家,處於主導支配地位,往往是世界經濟增長分佈集中地區;邊緣區在國際體系處於從屬地位,在生產資源、原料、勞動力為核心區所利用或「磁吸」。國家資本主義者認為,國家機器有效分配國家有限資源,大力推動國有化政策,並主導對外經貿政策,主要目的便在於減低對經濟強權的經濟依賴,提高國家的經濟自主性,改善其在邊緣地位的被剝削關係。

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憑藉其在政治、軍事和經濟的優勢,以及掌控國際經貿規範,確立其霸權地位,長期居於國際經濟體系的核心區地位,世界諸多新興經濟體或發展中國家雖積極致力於健全經濟體制,提振經濟競爭力,仍難以撼動現行國際經貿體系,以致長期處於被剝削的邊緣地位。然而,1990年代中期以來,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崛起,在世界經濟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要求更多的話語權,而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貿科技的快速發展,要求推進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世界銀行(WB)的改革,以及「一帶一路」發展策略的順利推展,對國際經貿規範帶來潛在的挑戰,以致抑制中國發展和國際政經影響力,便成為美國主要的政策。

二、美國近期抑制中國發展的手段

近年來美國對中國高科技領域發展的打壓,主要為頒佈「晶片和科學法案」(Chips Act),組織「晶片四方聯盟」(Chip 4);在圍堵策略方面,主要為「重建更好世界」( B3W)、「印太經濟架構」(IPEF)、印度-中東-歐洲「三方經濟走廊」(IMEC:包括美國、印度、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歐盟、法國、德國、義大利)、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夥伴關係(PGII),以期聯合美國的盟友來抗衡中國「帶路」倡議的推展。

在上述圍堵和抑制政策之外,拜登政府對中國的經貿調查舉措從未遏止,主要為:2023年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平版印刷鋁板展開反傾銷、反補貼調查(10月4日)、對從中國進口的鋁型板展開「雙反」調查(10月13日);2024年2月8日,美國商務部對從中國進口的豌豆蛋白作出反傾銷肯定性初裁,傾銷率122.19%至280.31%,預計6月24日前終裁。4月5日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問中國,關切中國電動車、太陽能電池、鋰電池產能過剩。

但是近來美中經貿關係最受關注的是拜登政府擬對中國的造船、鋼、鋁等產品正式啟動301調查,預計將提高鋼、鋁產品關稅達三倍。

美國前總統川普任內利用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款,在2018年對價值數千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商品加徵懲罰性關稅。拜登政府基本上沿襲此一做法。今(2024)年4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宣佈針對中國海事、物流、造船業啟動301調查,這些調查將可能導致徵收更多關稅。USTR表示,美國鋼鐵工會等五大工會組織在今年3月12日提出請願,指控中國政府以不公平和歧視性政策,協助中國造船業、海運、物流業獨大,威脅美國產業,傷害勞工及相關供應商的利益,要求美國政府展開301調查。

除了對這些產業進行調查外,4月17日拜登於賓州鋼鐵重鎮匹茲堡發表競選演講時表示,要求USTR透過「301條款」將現行中國鋼鐵和鋁製品的關稅從7.5%上調至25%。同時,拜登政府也向墨西哥施壓,將禁止中國透過墨西哥,利用「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自由貿易區的優惠關稅,間接將中國金屬產品輸往美國。

針對美國一系列措施,中國商務部於今年4月19日公告美國廉價進口丙酸涉及傾銷,傷害了中國丙酸業者,4月20日起,進口商須支付額外保證金才能報關進口美國丙酸。

在限制投資中國企業方面,美國方面的主要措施為:2023年美眾院委員會點名MSCI、貝萊德,涉嫌投資美國黑名單中的中國企業,要求相關機構詳述投資細節(8月1日);拜登簽署行政命令,禁止私募股權和風投公司投資敏感技術中國企業(半導體及微電子、量子資訊技術、某些AI系統,8月9日);美國會兩黨議員要求財長耶倫加速推出限制對中國敏感技術投資的監管規定細則。今年美眾院議員要求政府禁止投資中國移遠通訊技術公司(1月4日);美眾院委員會公佈,MSCI、貝萊德等機構投資63家黑名單中國企業,金額達65億美元。

三、中美在經貿科技議題的分歧和妥協

近來在美中貿易和科技戰硝煙四起形勢下,雙方的歧見和爭議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卻忽略了這兩大經濟體仍持續對話,期能建構兩國關係的護欄,並共同解決國際政治經濟的問題。

繼耶倫於今年4月上旬訪問北京,國務卿布林肯於4月24-26日造訪北京和上海,針對當前國際政經形勢進行溝通。事實上,在拜登政府宣佈針對中國海事、物流、造船業啟動301調查之前,中美經濟工作組與金融工作組於4月16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第四次會議,雙方就多項議題進行深入且建設性溝通,中方就美國對中國經貿限制措施表達關切,也進一步回應美方關切的產能問題。

經濟工作會議是由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和美國財政部次長夏包(Jay Shambaugh)共同主持,討論議題為:1.中方就美國對中國經貿限制措施表達關切,並回應產能問題;2.雙方就全球及中美宏觀經濟形勢和平衡增長,後續溝通安排等議題進行深入、務實、建設性溝通。

金融工作會議由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和美國財政部助理部長尼曼(Brent Neiman)共同主持,雙方就兩國貨幣政策與金融穩定、金融監管合作、金融市場制度性安排、跨境支付和數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金融基礎設施等議題,進行務實、坦誠和建設性溝通。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4月17日於華盛頓分別會見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Hayden Powell)、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會議中潘功勝指出,IMF份額佔比調整對於其治理、代表性和合法性至關重要,呼籲各方應合作推動基金組織份額改革,儘快就新的份額公式達成共識。

值得一提的是,4月16日中國外交部領事司副司長武德民與美國國務院領事局助卿幫辦克爾溫在北京舉行中美領事部門對口會談。雙方就促進中美人文交流、維護海外公民安全與合法權益等深入交換意見。中方敦促美方儘快調整美國國務院赴中國旅行提醒級別,停止無端滋擾盤查遣返中方赴美人員。

至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的中國行,主要仍是針對台海、烏克蘭、北韓與中東等地區的情勢,以及中美雙方經貿和科技問題進行溝通。

四、拜登應在競爭合作間明確選擇

從世界經濟發展歷程來看,自1950年代以來,經貿自由化和全球化已成為趨勢,而原本極力倡導經濟自由主義的美國,是全球最大受益國,並長期處於世界經濟的核心區,然而在美國國力大不如前,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崛起,美國則採取經濟民族主義,強調國家安全,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極力抑制中國的發展,以期能在國際政經體系維持其龍頭地位。

誠然,在美國的引領下,中國確實遭逢前所未有的針對性「保護主義」壓力。面對此一形勢的發展,中國採取的因應對策基本上是,其一、加強科技自主創新、自立自強;其二、以本國產品取代進口產品,減少「卡脖子」的時間;其三、充分利用國內龐大市場拓展對外經貿關係。而其所憑藉的條件為:1.中國基礎科學根基雄厚、商用科技運用逐漸成熟,同時有龐大市場提供有力支撐。2.中國具完整的產業體系,據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數據,中國生產全球三分之一的工業成品,超過美國、德國、日本和南韓的總和。

近來若干統計數據和產品的開發印證了此一事實。第一、中國資通訊設備華為不斷開創新產品。去年華為Mate 60 pro無預警開賣,今年4月18日新旗艦手機Pura 70系列登場,驚艷全球。第二、面對美國的科技管制和打壓,中國科技發展顯然採取換道超車的途徑,以致電動車生產飆速狠甩美國,目前全球每銷售的10輛電動車,中國就佔6輛。第三、在政府鼓勵和業界不斷投入擴產下,今年第一季,中國晶片總產量年增高達40%,達到981億顆,突顯中國半導體的先進製程在美國聯手盟國封堵下,其轉而衝刺成熟製程,且晶片產能正快速擴大。

中國經貿科技的亮眼表現也得國際社會的回應。今年4月14-16日德國總理朔爾茨訪問中國期間,中德簽署《關於自動網聯駕駛領域合作的聯合意向聲明》,德國希望該聲明將使德國汽車製造商能夠將數據從中國傳輸到德國。中德兩國將進一步深化自動網聯駕駛、智慧網聯汽車領域政府、機構、產業等多層面對話交流、推動標準規範制定、技術法規協同、數據採集傳輸、法規政策交流等多方面合作,推動兩國智慧網聯汽車產業發展。

美國擴大對中國晶片禁令的重要舉措之一,是施壓荷蘭當局不要對中國進行晶片設備的售後服務。但是,荷蘭晶片設備巨擘艾司摩爾(ASML)不甩美方禁令,表示將繼續為中國廠商提供設備維修服務,並看好中國在成熟製程的晶片產能,因為這符合全球本世紀20年代後半段的需求。

美國對中國嚴厲和粗暴的經貿科技管制,其發展情況似乎不如美國原先的預期,在競爭與合作之間,拜登政府應該改絃易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