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共廿屆「三中」與中國式現代化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一、進一步全面「深改」與中國式現代化的相關性

重要保障: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首要任務:高質量發展。基礎性、戰略性支撐:教育、科技、人才。內在要求:科學地宏觀調控,有效地政府治理。必然要求:城鄉融合。本質要求:全過程人民民主。主要保障:法治建設。自信根源: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重大任務: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永續本質: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主要基礎:國家安全、行穩致遠。重要組成: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根本保證: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準。

除了以上針對中國內部「改革」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關性的明確說明之外,在60條之外,「決定」還特別用了近兩百字描述和平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關係,「決定」闡述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實踐和平的方法和價值,也表示中國的外交就是為營造良好外部環境,其途徑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落實中國的四大「全球倡議」。

二、開啟全新的探索

「決定」在文本中所探索的中國式現代化,帶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是克服國家現代化所遭遇的障礙,另一方面也是在新的道路探索,因為世界從未有過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成功的案例,這也是廿大三中全會所以重要的原因。

(1)前所未有的國家現代化 毫無疑問,1978年底時,中共致力的現代化努力,採用的主要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通用的方法,即得到發展,但不可避免也出現了不少後遺症,所幸中共一直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時時警惕,每每糾偏,雖多屬事後補救。直到中共採用不同於西方國家社會福利政策的方法,2021年底完全解決了中國近億人口的極度貧困問題,使中國成功地完成脫貧工作,從此中國進入小康社會;那麼接下再往前的路,應該怎麼走?這是個無人區,因當今世界現代化是資本主義、西化與工業化模式為基底的現代化,是少數人的現代化,是高度貧富懸殊的,是少部分國家人民剝削大多數國家人民的現代化,是少數國家以各種方式殖民大多數國家的現代化,是以必然難以持續,中國不能重蹈覆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是社會主義、是中國道路,是智能時代的現代化。這樣的現代化與以往大家熟知的現代化有何差異?我們可從中國近幾年的內政、外交種種作為獲得以下印象:

因為是社會主義,所以不僅在一國之內,也在全球範圍消除各種絕對不平等。最具體的明證就是大陸內部消除窮困,強調一個都不能漏;在國際上推動「一帶一路」及和平共處五原則,大力推動沿線國家的發展。

因為是中國道路,所以重視「以民為本」的施政方針,中共的相關文件不斷強調現代化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而中共的施政結果,也確實重視和諧發展:包括人與自然、人與他人、國與他國。如中國力推的綠能、清潔能源政策和產品;力推社會主義價值觀,強調和諧社會;強調睦鄰、安鄰、富鄰等作為,都體現了中國成為邁向現代化的國家,與西方國家的現代化,即成為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大不相同。

目前看來中國式現代化中社會主義、中國道路已漸漸成為中國國家發展的基因,不可能有突變。只有智慧時代科技的神速發展,顯然,這是中國式現代化未曾面對的新課題,那麼「決定」是如何在中國式現代化中安放智慧時代的科技呢?中國的答案是「新質生產力」。

(2)「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標誌--「新質生產力」 按習的說法「新質生產力的顯著特點是創新,既包括技術和業態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習的說法十分清楚地說明了「新」除了新技術、新業態之外,還有新管理、新制度,用馬克思主義的術語描述,則「新質生產力」不僅是生產力的「新」也包括生產關係的「新」。事實上,技術創新成為業態,必然與制度、管理相關,所以中共解釋「新質生產力」就說:「只有生產力諸要素實現高效協同,才能迸發出更強大的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引領帶動生產主體、生產工具、生產對象和生產方式變革調整,推動勞動力、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便捷化流動、網絡化共享、系統化整合、協作化開發和高效化利用,能夠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大幅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是高質量,新技術將帶來高質量發展。」

從新中國的現代化發展歷程來看,當年毛周引進蘇聯的技術、科技,也同時引進蘇聯的計劃經濟和管理制度;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不久,就提出《黨和國家領導制度改革》的講話,都說明中共的改革不是只講先進生產力,所以習近平強調系統性改革。

1.中國的現代化努力自毛周時代開始,毛的反右鬥爭、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等作為,從某種意義上理解,就是企圖以生產關係的重塑刺激生產力的發展;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則是在既定的生產關係上摸著石子發展生產力,結果獲得了奇蹟式的成功。

2.如今中國面臨全新的變局。傳統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發展,已經不足以因應美帝和西方國家無底線的打壓,以及後工業時代資訊技術現代化的生產力需求。

3.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為因應新時代所推動的一場以經濟改革為導引的全方位包括了生產關係與生產力的同時變革,生產關係的變革就是體制、機制的改革;生產力的變革就是新技術、新產業、新觀念,特別是透過「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以便加快中國的創新活動,推動中國高品質的發展。

4.所以習的定位是「改革、開放」的「系統改革者」,是以「新質生產力」綜合中國現代化發展中,從毛的生產關係改革和鄧的生產力改革,結合了新時代的變局「系統性改革者」。

六、中國式現代化的台灣

「決定」文本並無一字一句涉及台灣,然而,大家都清醒地認識到中國崛起對台灣地區的戰略、戰術意義,故而在國台辦的例行記者會上,還是安排以大陸的記者提問方式,官方作了延深性的相關解說。

在答覆《人民日報》記者提問時發言人稱 ,黨的廿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推進兩岸關係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的目標任務,也為對台工作高品質發展帶來難得機遇,開闢廣闊空間。……我們將全面貫徹黨的廿屆三中全會精神,切實把全會精神轉化為推進對台工作的強大力量,完善對台工作機制,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在答覆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記者提問時,發言人說:國家強盛,民族復興,與台灣同胞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我們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如既往地尊重、關愛、造福台灣同胞,同台灣同胞率先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共用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成果,不斷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政策制度,不斷增強台灣同胞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榮譽感。連日來,在大陸的台胞台商高度關注並熱烈討論三中全會有關決定,表示深受鼓舞、備感振奮,對大陸未來發展有了更清晰、積極的預期,對紮根大陸發展充滿信心與期待,期盼共用大陸的重大機遇,與大陸企業攜手合作,參與兩岸融合發展。我們堅信,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全面推進,隨著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參與進來,廣大台灣同胞和台灣企業的發展空間會更廣、舞台會更大、機遇會更多。

從官方上述的表態,可以理解為:第一、明確了「祖國統一大業的目標任務」將「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推進兩岸關係發展」,此一戰略大方向沒有改。

第二、從現階段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這一屆黨中央的優先任務,台海形勢,台灣情勢尚在可以主動把控的範圍。

第三、因此明確了「堅持提供台灣同胞率先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使之不斷增強台灣同胞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榮譽感。」針對台灣人民的工作方針沒有改變。

第四、也不是沒有發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的可能,特別是當美帝認定在遏止中國快速發展議題上,其他所有手段已經確定無效的情況下,犧牲台灣干擾中國就會是美帝最後冒險的作為。從中國發展的速度來看,中美博弈已到關鍵時刻,由於中國的策略是以和平發展,粉碎美霸遏止中國崛起的意圖;美帝策略是挑起「代理戰爭」以遂其邪謀;所以中國不斷營造和平,美帝則歇斯底里地拱火、衝突;「和平統一」是當前中國式現代化得以實現的必要條件,所以和平依然是主旋律,主觀需求。

第五、另外在「決定」中提及「建立健全周邊安全工作協調機制」一項中提及的「健全維護海洋權益機制。完善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背後的意義即中國周邊安全仍不穩定,結合記者會中官方對台獨政權的表態:美帝、台獨確為「中國式現代化」和平推進的變數;因此,「緊張、可控、有變數」,大概是現階段中共對台政策的情境判斷。

七、結 語

一、中共的新「決定」能完成嗎?從以往中共的重要會議所做的重大改革決策看,大多是在外界都不看好的情況下,每每提前完成。從當前的中共政權治理結果來看,顯現出中共政權是:

一個十分敏銳發現問題,再依賴馬列主義的方法分析問題的政權;一個面對問題時,有效啟動領導、幹部進行調查,並研究解決之道的政權;一個有了初步方案之後,就啟動各階級、各層面、各界別廣泛協商決策之政權;一個在協商基礎上,有規劃力,有組織力,有動員力,有執行力的政權。

因此,我們更應該問的是「中國式現代化」到2029年會完成到什麼程度,而非能否完成。

二、把握「歷史主動性」是習近平推動「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得以順利推動的利器,所謂「歷史主動性」即既要意識到時代變化之大趨勢,也要意識到人的主觀能動性,中國在百年變局中,既要識變、依變、應變,更要在順勢而動中有所作為以制變,開創屬於中國,有利中國的變局;這便是廿屆「三中」新「決定」主要精神,進一步完善中國式現代化。其實對每個人亦是同理,不能被動等待趨勢,而是主動在大趨勢中創造屬於自已的未來。

三、對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的現代化想像而言,中國式現代化已經毫無保留提供了中國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首要任務、戰略性支撐、內在要求、必然要求、本質要求、主要保障、重大任務、主要基礎、重要組成等清晰的論述和內涵。全球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應該可以從中獲得啟示。

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發展中國家、南方國家若能搭上中國式現代化的列車,他們的人民將有機會率先享受未來世界的快捷、便利,有史以來,第一次超越西方帝國主義的廣大人民,成為現代化人民,成為西方學習的對象;關鍵是這些國家的統治者是為自己還是為人民。【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