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在秩序與失序中的台灣

整頓秩序:解讀中共廿屆三中全會

張鈞凱
(中國大陸研究小組召集人)


一、前言:走偏的「關注」

中共廿屆三中全會於今(2024)年7月15-18日至北京召開,最主要的議程在審議《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稿。這場會議備受外界矚目,一來它是改革開放40年來,最晚召開的一次三中全會(通常在每屆全國黨代會的次年9-12月間召開);二來是流言蜚語出奇的多,包括習近平健康出問題、新華社《改革家習近平》萬字特稿緊急撤下,給了有心人士大做文章的機會。

台灣方面關於三中全會的學術討論不少,概要如下:政治重於經濟、政治教條大於市場自由、政治決策優於經濟政策、強化國安高於發展經濟……。這些判斷基本來自全會閉幕後第一時間發布的《會議公報》,若進一步細讀7月22日正式發布三中全會通過長達兩萬餘字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將會發現上述的種種判斷都是「誤讀」的結果。

二、習近平時代的新特點

先從中共高層人事談起,2022年10月中共廿大召開,一中全會確定黨的領導機構,二中全會確定國家領導人,許多人對新一屆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以及李強內閣紛紛給予「政治壓倒經濟」的評價。這種從西方政體分類,投以「獨裁」、「集權」、「權威」標籤,同時將政治與經濟二元對立起來的觀點,對習近平時代的解讀往往流於意識型態,卻忽略了中共高層政治結構穩定與黨政分工體系確立的新特色。2023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標誌著中共中央主抓宏觀戰略決策,國務院負責政策執行的「分工體系」成形。由此而言,過去從台灣「匪情研究」到今日西方「中國研究」,一味在「權力鬥爭」作文章,基本是搞錯了方向。

接著談政治與經濟的關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之一,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政治與經濟乃一體兩面,西方學界提出的「國進民退」或「國退民進」之說是「偽命題」,在西方同樣是「偽命題」,如美國1970年代的黃金發展期,即為政府力量與社會福利相結合的「鑲嵌式自由主義」;而西方政治學研究中,也一直有「將國家帶回來」的呼聲。

如果說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主力集中於經濟發展,那麼習近平的改革開放,則在前者的基礎上,開展出政治與經濟的雙軌發展,啟動之日當屬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亦即「第五個現代化」,而廿屆三中全會依然走在這條主軸的延長線上。

三、習近平時代的「改革開放」

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第一步放在「打老虎,拍蒼蠅」,可以理解為對官場的積極整頓,包括對於官僚主義與形式主義的整肅,至今還未結束。極為重要的下一步,則理順國家與資本的關係。過去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動不動出現9%、10%的成長率,隨之而來的其實是資本無序的擴張,特別是以房地產業為代表的投機型資本崛起為代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另一重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便是面對此問題提出了政策性的解決方向。

大陸的經濟發展模式,由此進入戰略轉折期,過去靠著人口紅利的勞力密集產業、高污染產業,一步步轉型升級,也結束了靠著土地資本與房地產業帶動經濟成長的時代,加上疫情衝擊與美國發起的貿易戰、科技戰,促使大陸朝向「高質量發展」的經濟模式,電動車、太陽能電池及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以及2023年9月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成為大陸發展戰略的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目前大陸經濟在表面上呈現近似「通縮」的「低檔運行」,應是產業轉型與升級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陣痛期」。

廿屆三中全會所通過的《決定》,即為前述發展模式擘劃出一套藍圖。其中不可忽略的關鍵詞:「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全面創新體制」、「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等等。7月18日大會閉幕前後,可以看到中共高層的政治運作和外事工作,基本沿著這份《決定》在進行:

★3月27日:習近平在北京會見美國工商界和戰略學術界代表,美方代表有美國保險公司安達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格林伯格(Evan Greenberg)、黑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高通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安蒙(Cristiano Amon)、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創始院長艾利森(Graham Allison)、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會長艾倫(Craig Allen)等人。

★5月23日:習近平在山東省濟南市主持召開「企業和專家座談會」,涉及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發展風險投資、建立健全民營企業治理體系、最佳化外資企業營商環境等「建構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議題。

★6月19日: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

★7月8日: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訪華。

★7月22日:「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董事會」代表團訪華,中美工商領導人對話會在北京舉行。美方成員包括高盛、蘋果、波音等知名跨國企業高管,聯邦快遞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芮思博(Raj Subramaniam)擔任董事會主席,隨團的蘋果首席營運官威廉斯(Jeff Williams)表示:「將繼續加大在深圳的投資」。

★7月23日:《關於結束分裂加強巴勒斯坦民族團結的北京宣言》。

★7月24日:富士康母公司鴻海發布公告,富士康將在鄭州投資建設新事業總部大樓,總投資約人民幣10億元。

★7月2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印發《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裝置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國家將拿出人民幣約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兩新」的實施:(一)針對裝置更新,安排近人民幣1,500億元,用於工業、環境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物流、教育、文旅、醫療、能源電力、老舊電梯等領域裝置更新。(二)在消費品以舊換新方面,直接安排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用於支持地方自主提升消費品以舊換新能力,重點支持汽車報廢更新和個人消費者乘用車置換更新,家電產品和電動自行車以舊換新,舊房裝修、廚衛等局部改造、居家適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購置,促進智能家居消費等。

★7月26日:貝萊德基金宣布其在華註冊資本金由人民幣10億元增至12.5億元。

★7月27日至31日:義大利總理梅洛尼訪華。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審議《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點名「要有力有效支持發展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一)瞪羚是一種善於跳躍和奔跑的羚羊。以科技創新或商業模式創新為支撐,進入高成長期的中小企業,宛如瞪羚,雖個頭不大,但跑得快、跳得高,故被稱為瞪羚企業。(二)獨角獸企業則指成立10年以內、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尚未上市的企業。

★7月30日:廿屆中央政治局第16次集體學習「推進現代邊海空防建設」。

★8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

★8月15日至16日:中美金融工作組會議(首次在上海舉行)。

★8月18日至20日:越共總書記蘇林訪華。

★8月2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完善市場准入制度的意見。

★8月22日:中共中央舉行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20週年座談會,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8月23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進一步推動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若干政策措施》。

★8月23日:習近平應約同英國首相斯塔默通電話。

四、「有序」改革開放的成效

大陸商務部最新資料顯示,2024年上半年全國新設外商投資企業26,870家,同比增長14.2%。除此之外,大陸對外國遊客開放的「72小時或144小時過境免簽」,目前已有位於19個省的41個對外開放口岸,對歐洲、美洲、大洋洲、亞洲共54個國家居民實施,其中144小時過境免簽的口岸新增三個至37個。中國目前還對德國、法國等15個國家公民試行單方面免簽入境政策,最長可停留15天。

大陸國家移民管理局8月19日發布數據,今年1至7月,大陸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725.4萬人次,同比增長129.9%;簽發口岸簽證84.6萬證次,同比上升182.9%;在華旅遊外國人預計直接拉動消費逾1,000億元人民幣。在西方世界的網路社群平台,“#ChinaTravel”成為熱門標籤,「中國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則在YouTube等影音平台上成為西方旅遊網紅們新興的流行標題。

用最簡單直白的話來說,「改革」與「開放」仍然是中國發展的主旋律,其範圍之廣,甚至涵蓋到電玩遊戲,從《黑神話:悟空》在全球的火紅程度可見一斑。《黑神話:悟空》的成功,政府管理部門的支持,也是原因之一。此次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包括300多項改革措施,並新增一個時間節點--「到202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80週年時,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第五個現代化」是習近平時代「改革開放」的主軸中主軸,即在「改革開放」總目標前面加上「秩序」這個前提,從而才能「行穩致遠」。這也是為什麼自稱為「中國樂觀主義者」的新加坡資深外交官兼學者馬凱碩之所以研判「中國文明至少還會繁榮100年」的主因,「治理」、「善治」的能力比起任何意識型態或口號都來得實事求是。

五、台海兩岸關係秩序與失序

「秩序」是中國傳統天下觀非常重要的內涵,延續至今天,成為中共主導「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精神象徵,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於內,政治、經濟、社會的改革開放,從雜亂無序走向穩定有序;於外,追求「人類命運共同體」讓中國成為國際秩序最大的守護者。相較之下,提出「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的美國,反而由於「美國例外論」踏入了零和博弈的「修昔底德陷阱」,不僅美國國內走向「失序」,也顛覆和破壞了自身倡議的「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

總的來說,今天台海兩岸關係的發展走向,涉及台灣民眾與政治人物對大陸政經情勢的認知與判斷,抱持著「中國崩潰論」與「中國經濟見頂論」之人,往往會認同美國或西方政客主張的「脫鉤」,從而引導中國台灣與中國大陸切斷方方面面的關係。

台海兩岸關係今日亦處於「失序」狀態,執政者一面倒「親美」,就是一種「失衡」。與此同時,「兩岸一中」、「憲法一中」的有序狀態,也不斷遭到破壞,台海危機的根源正是來自於法理和地緣政治秩序被打亂、顛倒,從而誤讀大陸、誤讀世界,結果就是對未來局勢的誤判。如巴黎長榮桂冠酒店的「五星紅旗」事件便是一個思考點,如果大陸進出口商貿真已「一蹶不振」,那麼靠海運、貨運為生意大宗的長榮集團,何以在10天內就發出「認同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道歉聲明呢?台灣要在「秩序」與「失序」中如何抉擇,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給兩岸關係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