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民進黨

我看台灣藝人的政治表態

佑任
(杭州中学历史教师)


最近台灣藝人就中國台灣省話題發博的輿論不斷發酵。公眾人物是否公開表態「台灣唯一稱謂就是中國台灣省」,被解讀為政治立場的明確表露,從而牽動兩岸政治情緒。國台辦發言人對此表示:台灣藝人接力轉發是真情流露,是對國家的認同、對「台獨」分裂的反對,是民族大義的體現。

伴隨「支持名單」和「抵制名單」的整理,大陸網友呼籲給予表態藝人一定的資源傾斜,同時限制未表態藝人在大陸的商業活動,十分不滿其只撈金不出聲的行為背後的模糊立場或「雙面討好」。在島內綠媒的放大鏡下,台灣內部也陷入輿論撕裂,麵包還是立場的天平傾向何方。台灣藝人的政治表態一時成為兩岸輿論戰的焦點,這反映大陸對台政策向「促統」的轉變,也暴露了民進黨當局的政治焦慮和「民主進步」的虛偽。

3月13日,賴清德召開「國安高層會議」,列舉五方面威脅;為因應所謂「中國籍兩岸交流對台灣社會統戰滲透的威脅」,還提出若干策略,就包括對大陸人士來台交流進行風險管理、兩岸交流要避免受大陸政治干預及衍生國安風險、強化影藝從業人員在中國發展的輔導與管理等等。不論是對轉發「台灣必歸」微博的藝人啟動調查並威脅處罰、要求公務人員具結未持有大陸身分證件,還是2月全面禁止島內公私立大學與暨南大學等大陸高校交流合作,皆是假借防範「統戰」之名,行干擾阻撓兩岸文化交流之實,在島內加碼製造「綠色恐怖」和「信息繭房」,恐嚇台灣民眾不敢更不能參與兩岸交流,從而服務其「台獨」分裂圖謀。不止藝人,一些活躍在大陸社交平台上的台灣民眾也會被「青鳥」盯上,一旦發表愛國言論便會被綠營網軍撻伐,甚至遭受施壓調查。賴清德的「拒統17條」,讓「寒蟬效應」席捲全島,人人自危。民進黨當局視兩岸交流為洪水猛獸而談虎色變,極力渲染大陸「威脅」,一再收緊兩岸友好交流,讓單純的文娛交流演變成政治角力的場域,不斷升高兩岸對立,破壞兩岸關係發展,推動台海局勢緊張。

新時代的「鄉愁」,是大陸網友在這頭,台灣網友在那頭。新媒體浪潮下,影視劇、音樂等流行文化的「入島」「登陸」以及主流媒體平台的共同衝浪,是兩岸青年瞭解彼此的一扇窗口。一方面,兩岸同根同源,文化相連、審美相通、情感共鳴。

我們要借助「互聯網+」拆除「信息繭房」,在文娛、學術、教育、民俗等領域真誠開放,交流交往,增進理解和認同。另一方面,我們要警惕充當「台獨」分裂勢力爪牙的間諜,不被精心設計的輿情誤導,讓無腦抹黑不攻而破,讓間諜無地自容。

未來,兩岸在文化領域的互動或許將進一步與政治立場綁定,如何順應民意,建造更為開放的交流渠道和更為透明的信息流通,共同推進兩岸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將成為解決兩岸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