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觸礁的賴清德「國是會議」說起
從觸礁的賴清德「國是會議」說起
一個國家或社會,面臨關係未來的重大事件時,主政者為求審慎因應,多半會召集社會各界重要代表商議,凝聚共識,一起對付,此類會議或可名之曰「國是會議」。
賴清德上台一年多突然在6月18日邀請在野的中國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召開「國是會議」,台灣社會當下面臨什麼影響未來的重大事件,他沒有說,兩位在野黨主席拒絕參加,也未就什麼重大事件非要舉行「國是會議」不可來說明其拒絕的理由。
回顧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在兩蔣時代台灣社會發生過兩樁影響未來的重大事件,第一樁是1971年秋聯合國大會通過2758號決議,把聯合國代表中國(包括大陸與台灣)的席位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時把蔣介石及其代表從聯合國的席位上驅逐出去。
面對這一引發社會普遍不安的事件,當時頻呼「反攻大陸」的蔣介石沒有召開「國是會議」,也沒有採取其他凝聚共識的舉措,僅提出「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的口號安撫人心。
第二次引起台灣社會普遍不安的重大事件是1979年美國在一個中國的前題下,與中華民國政府「斷交,廢約,撤軍」。當時的蔣經國政府也沒有召開「國是會議」,不過台灣社會很快就從普遍的不安中回復平靜,如火如荼地繼續推進蔣經國於1974年推出的十大建設,台灣的經濟也開始起飛。與美國斷交後半年,為了台灣人的福祉,蔣經國政府廣邀海內外專家學者在台北召開了首屆「國家建設研究會」,此舉不像是安撫人心的手段,也不像凝聚共識的「國是會議」,更像是擘劃未來的建言大會。
說起當下賴清德,他面對影響台灣社會的重大事件不外乎兩樣,一是宣佈台灣獨立,一是回到一中原則。為宣佈台灣獨立而召開「國是會議」,恐怕沒有一個政黨(甚至民進黨)與組織敢為他背書;回到一個中國原則,他又何需在野黨背書?看來看去,他要召開這樣一個會議,只能說明他謀獨所倚的美國單極霸權已經江河日下,開始搖搖欲墜了。怎麼辦?
季辛吉說做美國的盟友是致命的,其實美國就是個拋棄「盟友」的「慣犯」。上述兩蔣時代引起台灣社會兩次普遍不安的重大事件不就是美國拋棄了「堅實的反共盟友」所致?
倚美謀獨的賴清德,說不上是美國的「盟友」。今天的川普政府要是刀斧,賴清德就是刀斧下的魚肉。有無自救之道,當然有,謹借比卓榮泰早約50年當院長的孫運璿在首屆「國家建設研究會」的開幕致詞為其指點迷津:
「三十年來,中華民國政府和人民奮鬥目標,就是要發展一種自由民主、進步繁榮、安和樂利的生活方式,作為我們整個國家重建的藍圖,以建設一個統一的、富強的、自由的新中國。由於國內同胞的勤奮努力,也由於海外僑胞的鼓勵支持,中華民國無論在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等各方面,都獲有相當的成就;而且,這種發展的模式,已贏得大陸同胞的嚮往。」◆
社論
美以入侵伊朗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台海兩岸
台省史事
兩岸青年園地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