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寫台灣青年的文化記憶

我看一股來自大陸的「國潮」

謝雅卉
(北京大學博士)


在過去幾年裡,台灣的年輕世代正悄悄捲入一股來自大陸的文化潮流。它不是政治的,不是武斷的,是從動畫、電影、短影音、時尚穿搭中無聲而至的「文化融合」,是被吸引的、主動擁抱的。

這一波潮流,有人稱之為「國潮文化」,它以嶄新的語言形式,承載中華傳統元素,並且成功透過影視作品、服飾美學與社群媒體,在台灣年輕人心中點燃了對古典文化的嚮往與再想像。

從大陸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到續集《哪吒2之魔童鬧海》在大陸火爆登場,延伸至近日在台上映的史詩級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甚至還特別推出閩南語配音版,引爆社群討論;再到日漸興盛的漢服文化在台灣落地開花,這些現象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一個整體的文化流動現象,值得深入觀察與分析。

一、國漫如何說好中華故事

近年來,大陸的國產動畫電影(簡稱國漫)迅速崛起,成為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哪吒之魔童降世》於2019年上映,立即引發華語地區觀眾的熱烈反響,2025年初檔上映的《哪吒2之魔童鬧海》延續了這一熱潮。這部續集不僅在技術上有所提升,還在敘事和角色發展上深入挖掘了中華神話的根基與當代表達的能力。

這些影片不僅僅是視覺的盛宴,它們通過經典文化IP的現代詮釋,重新構建年輕一代與傳統文化間的聯繫。《哪吒》中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已經成為年輕人反叛精神和自我探索的象徵,完美融合了中華神話的精髓與當代的價值觀。

與之相對,《長安三萬里》展現了另一種文化策略--以歷史詩人為主角,講述唐代詩人李白與高適的生平故事,描繪出長安城文化繁榮的畫面。這部電影2023年在大陸創下上百億的觀看量,而在台灣正式上映時,台灣年輕人自發組織包場,甚至掀起閩南語配音版本的熱潮,使得這部原本看似「嚴肅歷史敘事」的作品增添了地方文化的色彩。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國漫作品不僅引發年長觀眾的懷舊情感,更激發年輕觀眾對文化根源的好奇和認同,通過視覺語言和情感敘事,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的想像空間和生活溫度。

二、文化在地化的成功範例

《長安三萬里》在台上映一大特色是推出閩南語配音版。這個版本不僅讓觀眾感受到親切的口音,還通過精心翻譯的詩詞與語調,增強了觀影時的親近感與文化認同感。

閩南語作為台灣本土語言之一,早已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然而,長期以來,它未能在高品質的影視作品中展現其獨特的語言之美。《長安三萬里》的閩南語版成功地打破這一文化壁壘,成為語言文化與中華詩詞之間創意結合的典範。

這種語言的「回流與重組」讓許多年輕人意識到,中華文化非僅限於北方漢語,是可以通過台灣(閩南)話煥發新的活力。

三、漢服風潮在台灣的興起

除了影視作品,國潮文化的另一個重要載體是服飾,尤其是代表傳統服飾文化的漢服,近年來在台灣愈發流行。從社交平台上的漢服穿搭博主和攝影活動,到多所大專院校成立的漢服社團,再到全台各地定期舉辦的「國風市集」、「漢服野餐」和「中式婚禮拍攝體驗」,這些現象表明,漢服活動不再是少數愛好者的行為,而是逐漸形成的青年文化圈層。

特別是在節慶期間,如中秋、元宵和春節,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著漢服上街,參與創意舞蹈、詩詞吟誦等國風活動。這種以「穿搭為入口、文化為核心」的青年實踐,既是審美的表達,也是一種文化再認同。台灣年輕一代通過漢服開始反思自身的文化根源,藉由重拾傳統服飾的方式,他們接觸古典文學、歷史、禮儀與審美。

四、社群媒體與短影音助推國潮

除了影視和服飾,社交媒體在台灣推動國潮文化方面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TikTok、小紅書和YouTube平台上,許多台灣網紅和KOL積極參與中華文化主題的內容創作,包括漢服搭配、國風妝容教程、詩詞短劇及傳統節氣的Vlog。

他們通過新媒體的語言重新詮釋傳統文化,使得那些原本可能因「距離感」顯得遙遠的內容變得親切。台灣青年對這些文化內容的高度接受,表明他們不排斥來自大陸的傳統文化,而是關注其「內容的真實性、美感與意義」。國潮文化正是憑藉其跨媒介、多語言、視覺化和青年化的特點,成功在台灣青年心中紮根。

五、文化現象背後的深層反思

國潮文化在台灣的擴散是中華文化與當代青年價值觀相互共振的結果,背後引發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首先,國潮現象證明中華文化作為文明的載體,不屬於某一個政權,是民族的共同財富。台灣青年願意接近,非因認同某種體制,而是對文化美學和自我探索的渴望。

,文化消費與深度理解之間存在落差,雖然許多年輕人對漢服、國風音樂和國潮美妝感到新鮮有趣,但仍需轉化為對歷史、倫理和文化價值的深入認識。

最後,國潮必須與台灣地方歷史和民俗信仰結合。《長安三萬里》的閩南語版本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它使國潮文化不僅僅是進口產品,而是成了台灣語境的一部分。

六、結語:文化是橋,不是牆

無論是《哪吒》的熱血動畫、《長安三萬里》的詩意長卷,還是街頭巷尾穿梭的漢服青年,背後都是一種尋根與認同的渴望,這種渴望在中華文化中找到一處落腳點。

文化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橋樑。國潮文化在台灣的興起,正是這座橋的初步搭建。我們如何以更開放、多元的態度,將這些文化轉化為屬於自己的語言。

讓我們期待下一部國漫、下一次漢服節,或下一場跨語言的文化活動,不只成為熱潮,更成為世代間對話、兩岸間理解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