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林正杰
悼林正杰
「街頭小霸王」林正杰6月3日凌晨因肺腺癌病逝,得年73歲,遠低於目前台灣人口的平均壽命,不論是基於生命自然法則或其個人政治事業旅程,都令人唏噓感懷不已。
對於關心或參與戰後台灣民主化運動的四、五年級生而言,林正杰是個熟悉的名字,也是共同的記憶與念想,他早年在戒嚴時代投身政治改革運動的勇者與民主鬥士身影,經過40年後仍歷歷在目,「寧為黨外」的宣言精神,猶為今日在野陣營所倚重、沿用和發揚。
就在他逝後一星期,由鄭麗文、郭正亮、陳培哲、區桂芝、陳之漢(館長)等人發起的「黨外在野大聯盟」諸君子,正是懷抱與當年那一代相同的政治改革信念初衷,勇敢挑戰威權,堅定面對群眾,迎向台灣未來。雖是成敗未知,福禍難料,唯此民主奮鬥精神的傳襲與繼志承烈,對晚境淒涼、鬱抑以終的林正杰而言,未嘗不是一場遲來的慰藉與公道正義的可能實現。
林正杰身上人格特質具有三樣組成元素,形成他一生獨特而難能可貴的從政行事風格。
第一是挑戰政治威權的革命浪漫情懷。國民黨外省眷村子弟出身,傳統軍公教忠黨愛國、安分守己之士,理應遵循馬英九、宋楚瑜、蘇起、趙怡、胡志強等菁英的成長發展路線,他卻踏上體制外的反對運動之路,其中有個人特殊際遇,更多是出於浪漫政治信仰理念的引領。
1970年代台灣在西方民主浪潮衝擊下,像1930年代知識分子嚮往社會主義一樣,稍有理想的年輕一代都自然而然支持或投入政治改革運動,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公平、正義的吶喊,無一不是美麗而扣人心弦的理想憧憬。
從為郭雨新、康寧祥、許信良等民主先進前輩助選,到參與見證「中壢事件」始末過程,到台美斷交、到「美麗島事件」發生與軍法大審,林正杰終於走向挑戰威權體制的台灣民主化運動不歸路,也初嘗權力的滋味。應該說,這個過程有機遇,也有膽識,是偶然也是必然,以眷村子弟身分開創一條截然不同的路徑,浪漫理想終成政治現實,也曾有「春風得意馬蹄急」的少年得志,自是不言而喻。
第二是勇字當頭,展現頑強抗爭拚搏精神。當理想遇到挫折,或橫遭政治迫害,甚至人身安全受到威脅,絕不輕易屈服,總能挺身而出,奮力反抗,表現比一般空談理論異議人士更多的勇氣與行動力。 已有星星之火可以化為燎原之勢,如果時空環境允許再加擴大,鼓動風潮,那次街頭運動極有可能成為台版的井岡山。
這種人格元素,在以後2006年率先領導參與「紅衫軍」倒扁運動,2017年抨擊國民黨對轉型正義政治清算反擊無力,或今年初拖著孱弱病軀,聲援民眾黨「釘孤枝」抗議司法迫害,不惜號召小草群眾攻佔地檢署、法院等激烈言論,不難看出他雖已老邁,內心猶有廉頗尚能飯否的豪情壯志。即使在民主公民社會時代,反對運動也不是請客吃飯,更不能溫良恭儉讓,他一定也深感如今民進黨的毀憲亂政與專橫霸道,藍白執事當局的軟弱無能與策略失靈,多少也要負起責任。
第三是信其所信,不計現實利害,即知即行,堅持理念,道不同不相為謀,1991年在民進黨決議通過台獨黨綱前,林正杰又聲明「寧為再度黨外」,毫不猶豫退出他曾付出心血的民進黨,再度走向孤寂而前景遙不可知的反對之路,比起後來也退出民進黨的陳文茜、鄭麗文、李永萍等原綠營政治人物,林正杰算是有先見之明、洞悉未來的先知先覺者了。
所不同的是,他沒有立即改投他曾經大力批判的泛藍或國民黨陣營,而是仍以無黨籍身分持續關心時政,獨立參選,憑藉著多年積累的民主改革勇者形象,在1992年立委選舉時獲得選民肯定而連任,延續政治生命,直到三度競選立委失利,才逐漸退出公眾視野。
可以合理推測,他若在1995年新黨氣勢正旺時改投新黨,以其出身背景、問政成績與高知名度,必可獲得新黨提名而順利三連任,甚至走得更長更遠,更有表現。也許出於他對現實選情形勢的誤判,或更多政治信念的堅持,自從中年退出民進黨後,林正杰的政治生涯高峰已過,他所領導的「前進系」政團,也因成員諸多因緣果報,由聚而散,由盛而衰,終至完全落幕。
從意識型態角度,林正杰傾向左派的社會主義思維,他的左統表現在關心基層人民生活,重視社會公平正義,也有濃厚的環保意識。他在台北市議員任內多次質詢環境污染與垃圾掩埋處理問題。立委任內則主導陽光法案的立法進程,《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於1992年7月公告實施,他是主要的催生者,曾廣泛蒐集參考歐美民主先進國家陽光法案的內容與制訂。
1991年大陸民運學者嚴家其訪台,在一場座談會中坦言,海外民運人士政改主要在反對中共一黨集權專政,經濟上卻多主張師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保障私有財產。林正杰則提出市場經濟產業資本集中之弊與土地私有制後社會分配不公不均的質疑,令嚴家其印象深刻。
近年來,他一再提醒中共當局要解決改善低端人口就業問題,中小、微型、鄉鎮企業則應減稅,呼籲網路100%自由和行政體制改革,他要當「中國的王安石」云云,民主浪漫情懷不減當年。
林正杰由熱血的專注本土民主運動人士,轉為同時關切對岸自由化運動的發展,展現了他作為早期老黨外的民主氣度與胸懷。
他早就發現台灣民主運動的省籍侷限與地域性,外省黨外費希平、傅正的黯然離開下場即為一例。他批評民進黨發展瓶頸就是跳脫不了省籍地域情結,反對國民黨專制統治,其實本質就是反對以外省族群為權力核心的外來政權,所謂的「民主鬥士」也絕少關注大陸的民主化運動,缺乏老黨外具備的開放、多元與包容的普世民主價值信念,等而下之,演變至今視統派人士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壓縮兩岸交流活動空間,甚至只能有主張台獨和「抗中保台」的言論自由,這是老黨外絕對無法接受的自我劃地狹隘設限。
由林正杰政治立場與信念的改變,筆者不禁聯想到早期黨外民主運動「老仙角」黃順興、民進黨創黨元老張俊宏與朱高正。
黃順興是活躍於1960、1970 年代的黨外元老,晚於吳三連、郭雨新、郭國基,約與許世賢、李萬居、高玉樹同一時代,他參與了橋頭示威,聲援余登發,連任八年黨外立委,晚年奔赴祖國大陸,再創政治第二春,卻基於環保意識,在人民大會堂公開反對三峽大壩的興建,甚至介入聲援「六四」學運,不改其參與台灣黨外民主運動初衷。
張俊宏早年發表《台灣社會力分析》,創辦《台灣政論》,筆鋒犀利,鼓吹民主改革,「美麗島事件」政治受難人,連任四屆立委,屬資深黨外人士。雖也是民進黨創黨元老,卻早就在成立政經研究室時,即提出建立「兩岸和平架構」思考,關心大陸民主發展,甚至一度熱心赴日安排「鄧(小平)黃(信介)會」,主張以台灣改革經驗,主導中國大陸走向民主化,兩岸同享「一國一制」民主紅利,胸懷格局都很大。
朱高正是眾所周知的黨外時期「民主戰艦」,主要的民進黨建黨催生者,卻由於堅定反對台獨,信仰國家社會主義體制,主張建立現代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動離開民進黨,自創中華社會民主黨,晚年在大陸宣講易經與程朱理學,遺命歸葬於華夏中原大地河南洛陽鳳凰山麓,得償心靈宿願。
林正杰黨外政治資歷不及黃順興,參與早期民進黨建黨與黨務工作不若張俊宏深入,政治理論水平也難匹朱高正,卻是劍及履及、真心誠意的台灣黨外民主精神實踐者。
當年的「黨外三劍客」,歷經40多年的實踐作為,正面臨歷史評價檢驗。從政治現實言,陳水扁雖位至九五之尊的權力高位,卻留下「貪腐總統」的歷史惡名,註定遺臭萬年。謝長廷曾出任行政院長,位高權重,晚年卻以曾任閣揆首相之資歷,紆尊降貴出任駐日代表,甚至被嘲諷為「助日代表」,可謂斯文掃地,相當有損台灣之國際地位與尊嚴。林正杰此生不若陳水扁、謝長廷有政治權利,卻是吾道一以貫之,求仁得仁,清白留人間,庶幾無憾。
早期對台灣民主化運動卓有貢獻的黨外人士,在歷經17年中央執政後,除少數較有格者如林義雄、施明德、呂秀蓮等退出民進黨外,大都已盡享高官厚祿,接收了主要「革命」成果,如姚嘉文、張俊雄、蘇貞昌、陳菊等人。許信良即使壯志未酬,也尚保有年薪300萬的國家智庫董事長之職,當年一同與林正杰撰寫《選舉萬歲》的張富忠曾任國代,常年隱身幕後,其妻范巽綠則曾入閣擔任教育部次長、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現為監察委員。包括許國泰、林正杰等老黨外則斯人獨憔悴,猶在權力圈之外振臂疾呼「民主要制衡,制衡靠黨外」,思之不免令人喟嘆不已。
「黨外在野大聯盟」近日推出反罷免文宣,細數早期民進黨人才輩出,代表人物包括林濁水、邱義仁、沈富雄、郭正亮等人,當年黨內活動開明民主包容,有衝突、有路線、有靈魂,現在代表人物則是出現沈伯洋、王義川、八炯、閩南狼、史王焦義、曹興誠等人「群魔亂舞」,言下不勝緬懷早期的民主運動前輩風範,林正杰想必也是其中之一。 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曾經璀燦奪目、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台灣民主化運動,如今已走進民粹當道、族群對立、社會撕裂的台獨死衚衕,更由於當局玩弄策動大罷免活動的登場,台式民主幾已陷於走火入魔的窘境,黨外元老林正杰之逝,吾人在唏噓之餘,或更應深刻省思,這樣的民主之路是否還值得台灣繼續走下去。
社論
美以入侵伊朗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台海兩岸
台省史事
兩岸青年園地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