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美元首終於通話後說起
從中美元首終於通話後說起
美國川普政府於今(2025)年4月2日對被認為具歧視貿易所有國家實施「對等關稅」政策,課徵高關稅以期能降低美國的貿易逆差,隨後在4月9日將此一政策的推行採取90天寬限期,惟中國例外。中美兩國5月12日瑞士日內瓦談判達成共識,互降關稅,並同意休戰90天,不過,雙方在一個月不到時間內就再起爭端,美國在經貿、科技、教育等領域打擊中國。由於中美雙方在經貿特別是某些產業領域存在極為敏感的相互需求關係,為緩解高關稅政策對美國內外在環境的衝擊,川普急需與中國進行溝通。
6月5日習近平「應約」與川普通電話,交換意見,隨後兩國並召開新一輪經貿磋商。6月10-11日兩國經貿部門負責人在倫敦會晤,在兩國元首通話以及日內瓦會談共識的基礎上達成基本「框架」,將各自向本國領導人彙報,暫為高關稅和管制戰略性資源出口所引發的緊張關係降溫,雙方都沒有說明何謂「框架」,也沒有透露「框架」具體內容,但川普6月11日在社媒發文稱已與中國達成「協議」,中國將提前向美國供應「全部磁鐵及必要稀土,美國則將向中國提供雙方已同意放寬科技出口,以及讓中國學生使用美國大學資源等措施」,這固然反映出中美兩國經貿領域關切的議題,而川普政府缺乏對協商過程的尊重和誠信,將是兩國經貿關係能否平順推展最大變數。
一、川普缺乏基本原則和誠信
中美兩國在4月初上演轟動全球的關稅競相加碼大戲後,於5月12日在瑞士日內瓦談判達成共識,美國將對中國加徵關稅從145%降至30%,中國對美國加徵關稅則從125%下調至10%,雙方同意關稅戰休戰90天,並根據共識中已構建的協商機制繼續組建高級別工作組推進貿易談判。
自2018年以來,川普1.0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俄烏戰爭、以巴衝突,再加上此次川普政府「對等關稅」政策的施行,對世界經濟帶來鉅大衝擊,全球經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中美透過對話協商,校正和調整中美關係存在的問題和糾結,符合中美雙方和全世界的利益。
日內瓦會談後,中方嚴肅執行了協議,6月6日美國飛機製造商波音向中國客戶交付飛機,6月7日中國商務部表示,已批准一定數量的稀土相關物項出口許可申請,並將持續加強合規申請的審批工作。但是美方卻推出限制芯片設計軟件,限制噴氣發動機部件對中國出口等一系列措施。
美國對中國芯片出口管制制裁動作,在日內瓦會談後主要便有:5月14日,美國商務部警告各國若使用華為昇騰AI芯片將違反美國的出口禁令。美國芯片若被用於訓練中國AI模型,主事者將須承擔後果;5月22日,在白宮會晤輝達執行長黃仁勳,川普政府表示將維持防止先進芯片與AI技術落入中國的政策;5月31日,美國商務部擴大列入實體清單的中企,如華為、中芯國際、長江存儲等旗下的子公司,也一併納入管制體系;6月1日,美國企業證實,美國商務部全面暫停向中國銷售電子設計自動化(EDA)軟件。
相較於川普政府,中方對兩國經貿磋商有原則,也充分展現誠信和誠意,並期望美方應同中方相向而行,言行一致,拿出恪守承諾的誠信精神和切實履行日內瓦共識的努力,撤銷對中國實施的消極舉措,共同維護得之不易的對話成果,推動中美經貿關係的平穩和健康發展,為世界經濟正常運行注入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然而,美方並未持相同的誠信政策和立場。5月30日,川普在社媒平台發文指中國「完全違反協議」。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國扣住一些同意出口的稀土,對於這些莫名的指控,中國商務部發言人指美國「倒打一把,無端指責中方違反共識」;外交部則指責美國「散佈虛假信息」。對於美國管制對中國的芯片出口,中國商務部提出嚴厲批評,認為美國「剝奪其他國家發展先進計算芯片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產業的權利」,違反國際貿易的規範。
二、倫敦經貿會談的成果及意涵
日內瓦會談後,中美在經貿議題相互指謫,爭論不休。中方指謫美國新增多項歧視性限制措施,包括限制向中國出售芯片設計軟件等。美方則指北京批准稀土出口速度緩慢,影響美國相關產業的發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6月5日應約和美國總統川普通電話,為川普新上任後首次通電話,讓雙方緊張關係降溫。
根據相關報導,在談話中,習近平表示兩國關係需要把好舵、定方向,尤其是排除各種干擾甚至破壞,同時敦促美國實事求是看待進展,撤銷對中國消極措施;雙方應增進各領域交流。川普則表示,美國與中國關係十分重要,合作可以做成很多好事;願同中方共同努力,落實協議;歡迎中國留學生赴美學習。通話中,兩國元首達致的共識是同意雙方團隊繼續落實好日內瓦共識,儘快舉行新一輪會談。
中美經貿高層於6月9-11日在倫敦舉行中美經貿磋商機制確立後的首次會議,雙方擺出「三對三」談判陣容。美方由財政部長貝特森牽頭,成員包括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和貿易代表格里爾(Jamieson Greer);中方則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領軍,成員包括商務部長王文濤和副部長李成鋼。
根據這段期間中美兩國爭論的問題來看,一般普遍認為,雙方本次會談將聚焦關稅、科技管制和稀土等議題。美方尋求中方解禁稀土出口,中方則關注美方的芯片管制。有論者甚至將中美之間因關稅戰而掀起「稀土vs.芯片」無硝煙戰爭,但這似乎過於簡化中美兩國結構性或產業供應鏈相互「卡脖子」的情況,具體而言,中美兩國在關鍵產業供應鏈「互卡」的情況,美國對中國的限制為:1.核能設備:美國暫停對中國出口核電廠設備與零件。2.石化原料:川普政府要求美企對中國出口乙烷、丁烷,必須申請出口許可。3.EDA:要求美企停供中國EDA。4.AI芯片:對中國實施AI芯片出口管制。5.飛機引擎:禁止美企向中國商用飛機出口所需引擎等技術。至於中國對美國的限制,主要便是稀土,採取出口管制,僅向部分美國車企供應商發臨時許可。
由於中美兩國關鍵產業供應鏈「互卡」的複雜性,這些糾結絕非單次會談便能緩解。依相關資訊顯示,倫敦會談兩國交鋒情況大致為:1.關稅:基本回復到5月12日日內瓦共識,當時中國對美國關稅從125%降至10%;美國對中國關稅從145%降至30%。倫敦會談後,確立中國對美國關稅為10%,美國對中國關稅為55%(20%芬太尼關稅+10%對等關稅+25%川普1.0對中國關稅)。2.芯片:中方持續要求鬆綁芯片輸中限制,但美方堅持不會把最好的芯片賣給中國。3.稀土:中國給予美國製造業者為期六個月的出口許可證;美方則鬆綁近期對中國限制出口的噴氣發動機和乙烷等管制。4.芬太尼:美方要求中方管制芬太尼流入美國,在仍未實現前,美國對中國20%的芬太尼關稅仍然保留。
三、美國的消極舉措和長臂管轄
習近平在與川普通話中強調,美國應撤銷對中國實施的「消極舉措」,維護中美經貿關係的平順和健全發展。何謂「消極舉措」?在中美關係發展上具有何種意義?據央視旗下新媒體帳號「玉淵譚天」的文章,共列出美國「干擾和破壞」的八類行徑,亦即:
1.妄圖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2.泛化國家安全概念;3.濫用出口管制;4.徵收301關稅;5.開展232調查;6.違規濫用貿易救濟措施;7.以芬太尼為由對中國採取貿易限制措施;8.加徵所謂「對等關稅」。
根據這項分析,美國對中國的八類行徑,基本環環相扣,但是不論是採取關稅或其他相關政策措施,華盛頓「泛化國家安全概念」,這也是美國對中國貿易戰、科技戰的根本原因。美國藉「國家安全」之名對中國打壓,而其具體執行便是所謂「長擘管轄」的政策手段。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的出口管制制度和政策已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其目的,主要係針對於美國的國家安全,防止美國的戰略或高技術商品和技術資料流入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而此項制度自然也適用於中國。美國此一基於國家安全目標而行使的出口管制,主要是對足以助長其他國家軍事潛力,並影響美國國家安全的技術和商品的出口加以限制。
美國基於「泛化國家安全」理由所採取的政策措施,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帶來相當的風險,主要包括:中國在科技領域威脅美國領先地位,經營業務涉及新疆、西藏、香港、南海、軍工、宗教等敏感議題,侵犯美國知識產權、向美國敵對國家出口包含美國技術和產物的產品,違反美國禁令與其制裁對象進行貿易,全球市場佔有率高的企業觸犯美國反壟斷法,在全球範圍內與美國有輕微聯繫的賄賂行為,中國財務金融類企業被迫違反中國法律向美國法院提供客戶信息等,這些缺乏主客觀標準的論斷,影響中美兩國經貿關係的發展,再加上,川普推動「大而美」法案,其中第899條款將對外商在美投資徵稅,都將對美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這是中美經貿關係必須審慎評估的重要問題。
四、國家科技發展應有的思路
近年來國際社會極度關注的課題,便是中國面臨以歐美為首的已開發國家對中國經濟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打壓,何以未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便涉及儘管目前仍有爭議,但卻不容忽視的問題,亦即中國的政經體制是否具有某種潛在的韌性和發展優勢?
今年6月10日《人民日報》頭版刊載《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對話任正非》,這不僅是華為首席執行官,中國一位龍頭科技企業家的自省,更反映中國政府的總體判斷,國家政策的基本方向。
在這篇專訪中,任正非強調基礎理論研究的重要性,基礎研究不止5-10年,一般要10年、20年或更長的時間。如果不搞基礎研究,就沒有根,「即使葉茂,欣欣向榮,風一吹就會倒」。以華為這單一公司而論,每一年1,800億(人民幣)投入研究,大概有600億是做基礎理論研究,不考核。1,200億左右投入產品研發,投入是要考核的。「沒有理論就沒有突破,我們就趕不上美國」。
從國家的層面來看,中美對待教育、科研、企業、市場等產學研用生產關係的態度截然不同,兩國也因此注定走上兩條迥異的國運道路。在訪談中揭示了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問題,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沃爾夫(Richard D. Wolf)等專家認為,美國為何沒有像中國那樣發達的高鐵系統,主要是因為美國走的是資本主義道路,做什麼都要賺錢。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道路,國家主張的是社會效益,高鐵、重載鐵路、先進的電力網路、發達的高速公路以及通往鄉村的水泥路,遍布各處的水利設施、星羅棋布的發電廠……這些並不賺錢,但墊起一個發達的社會基礎,為工業、農業現代化作出了貢獻。
有分析者歸納現今中美政經體制的三大關鍵差異便是:中國長期主義vs.美國短期功利,中國普惠開放vs.美國壟斷排斥,中國國家協同vs.美國多重撕裂。理查德‧沃爾夫批評美國資本主義制度,認為其過度追求利潤最大化,導致國家治理能力削弱。相比之下,他稱讚中國的混合經濟模式,認為中國在高鐵、芯片、綠色能源等關鍵產業的快速發展,得益於政府的戰略主導與市場並行。他認為,美國的最大危機不是中國的崛起,而是自身喪失了反思與制度創新能力。
最近施普林格自然集團(Springer Nature)發佈的自然指數2025科研領導者榜單顯示,中國蟬聯榜單第一,並擴大了科研產出的領先優勢,其他進入前10名的國家依序分別為美國、德國、英國、日本、法國、韓國、加拿大、印度、瑞士,而進入全球10強的機構,中國由2023年的七家增至目前八家,除了第二位的哈佛大學和第九位的德國馬普學會之外,其他八家均為中國機構。
相較之下,目前美國川普政府正面臨猶太勢力與「反猶」左右兩翼的內部政治矛盾,不惜摧殘哈佛大學為代表的美國學術科研界,並大幅削減科研經費,美國的進一步沉淪已勢所必然,這能怪誰?◆
社論
美以入侵伊朗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台海兩岸
台省史事
兩岸青年園地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