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評日本應對川普高關稅之道
兼評日本應對川普高關稅之道
二戰日本戰敗後,由盟軍最高統帥部占領,對其施以「去軍國主義」的改造,首要之務即制頒「和平憲法」,宣示日本永遠放棄以戰爭及武力解決爭端,並將日本的安全置於以《美日安保條約》為基礎的「美日同盟」架構下,因而日本的外交政策皆以維繫「美日同盟」為依歸。因美國對日本提供安全上的保障,使其心無旁騖,發展經濟,自民黨政權在冷戰時期即以「經濟安全保障」為最高施政指導原則。
然而,冷戰結束後,日本在美國的全球安全戰略角色出現變化,美國期待日本在區域乃至全球的安全事務上承擔積極責任。而日本主觀上亦想突破「和平憲法」在防衛上的限縮,積極參與聯合國架構下的國際維和行動,在國際政治上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尋求與其經濟力相稱的政治地位,實現「正常國家」。
日本為島國,無任何接壤之鄰邦,使其孤懸於東亞大陸之外。從歷史觀之,海洋的天然屏障使日本幾乎未受任何外患侵擾,故日本的外交經驗不足,甚至所謂的「島國根性」左右日本的外交風格,導致缺乏自信,易受外在因素的操弄與影響。不僅特殊的地理條件與歷史因素侷限日本外交格局,戰後囿於「美日同盟」的外交現實亦為成因之一。
在「美日同盟」架構下,日本缺乏以獨立自主的態度參與國際事務,造成日本外交意識的虛幻膨脹,即日本常常不以單獨的「日本」為身分從事外交,而是以「日本加上美國」的意識行事。因戰後日本對美國的絕對依附性,在美國考慮冷戰東西對立意識型態上,提高日本的戰略地位重要性,故戰後的「道德性重建日本」被忽略,而「工具性重建日本」則以對抗冷戰敵人為目的。
再者,日本民族性中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取向,使得日本缺乏自我覺醒的能力。因此,日本對「歷史認識問題」的迴避與混淆,美國難辭其咎。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菲爾德(Norma Field)曾對日本在戰後缺乏戰爭歷史反省提出解釋:「美國利益與重建的日本領導階層新利益契合,加強戰敗反省的豁免。記憶日本曾在廣島、長崎原爆之前進行侵略戰爭,幾乎成為不可能之事。」
日本以「終戰」取代「戰敗」做為太平洋戰爭結束的歷史敘事,背後潛藏不承認日本對亞太地區發動的戰爭是侵略戰爭。日本以「終戰」詮釋歷史,但日本占領、侵略中國為無可爭議的事實。日本首相石破茂不同於戰後歷代首相,表態「必須積極學習歷史教訓」,並以「戰敗」取代「終戰」表達對戰爭的反省,重新審視「日本為何發動戰爭」。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90天寬限期將在7月9日屆滿,但美、日歷經五輪貿易談判仍「未找到一致點」。川普將貿易赤字視為「損失」,美、日的貿易赤字在2024年雖縮小,仍達662億美元。在美日貿易談判中,石破內閣思考如何削減日本對美貿易出超,但要彌平美、日貿易赤字,滿足川普的「公平」極為困難。
2017年川普首度入主白宮即表現出對「巨型自由貿易協定」的排斥,是年3月川普決定退出前任歐巴馬主導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時任日相安倍晉三歷經兩年的談判才在2019年10月與川普政府簽訂《美日貿易協定》,川普藉此協定打開占美國農產品出口約9.3%的日本市場,為川普爭取農業州支持創造利多。
《美日貿易協定》基本上納入TPP中農產品自由化的條件,但排除其中美國提議的78,400噸的稻米免稅額度。日本在自由貿易談判中,向來將稻米、小麥、大麥、牛肉、豬肉等農畜產品視為不能輕易妥協的「聖域」,以固守自民黨的農業縣票倉。安倍當年挾「安倍一強」之勢,在TPP及《美日貿易協定》談判時,為擴大日本汽車及電子機材等工業產品的出口市場,犧牲農民利益以顧全「安倍經濟學」大局。
2019年為日本參議院大選年,安倍儘可能延遲與美貿易談判,直至是年7月21日參院選舉結束,始與美國達成協議。此次川普不僅祭出24%的「對等關稅」,更令日本難以吞下的是對汽車(含零組件)加徵的25%「個別領域關稅」,且美國的寬限期將在日本7月27日的參院大選前屆滿,石破茂與川普周旋的時間不多,一心速戰速決的川普要求日本提交最佳提案,以如期達成新的協定。
如何滿足川普的要求又不犧牲日本的經濟利益,石破面臨較安倍更嚴苛的難題。在農業與汽車產業間如何取捨又不逆民意,石破的妥協空間不大。何況石破缺乏安倍般的政治魅力,內閣支持率在「危險水域」前徘徊。若對美談判遭川普予取予求,參院敗選為預料之中,屆時即使自民黨換將亦難扭轉執政的頹勢。
依日本的稻米「最低進口配額」,每年約77萬噸免稅,美國米2024年度在「最低進口配額」的占比為45%,約34.6萬噸,居最大進口來源國,但日本為保護自國農民,進口米多數流入加工使用,而非直接供消費者餐食。川普認為日本以非關稅壁壘阻礙美國農產品進入日本消費市場,要求石破內閣拿出對策使美國米直接供日本消費者食用,以提高美國米在日本市場的能見度。
自民黨幹事長兼「糧食安全保障強化本部」部長森山裕要求關稅談判「不得以降低汽車關稅為由,犧牲農水產品」。因此,石破擬在不顯著影響稻米供銷秩序下,擴大進口美國米,為美國設置六萬噸特別配額,此約等於《美日貿易協定》中遭刪除的額度。六萬噸不及2024年日本稻米產量679萬噸的1%,對稻農衝擊有限,不足以左右參院選舉農業縣選票流向。
石破、川普5月29日舉行電話會談,石破對美貿易談判不急不徐,堅守底線,不接受「對等關稅」及對汽車、鋼鋁加徵的「個別領域關稅」,而是綜合性的尋求對策,降低美國對日貿易赤字。石破的談判策略能否奏效,不無疑問,川普對日本成見頗深,指責日本在貿易上對美國態度惡劣。
石破認為,日本應非川普關稅戰的頭號對象,其最大目標是中國。日本向華府提出應對中國一籃子方案,在造船、半導體、天然氣及稀土等領域合作,換取川普對日本的關稅減讓,但石破無意請纓上陣,擔綱抗中急先鋒。
「石破外交」不對川普言聽計從,而是支持自由貿易,以CPTPP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為經緯,摸索擴大印太的「巨型自由貿易協定」,其間與中國的合作無可或缺。石破力抗川普關稅為日本確立自由貿易旗手的地位。
大陸國務院台辦發佈新的人事調度,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聯部)部長助理兼二局局長趙世通升任國台辦副主任,接替年滿61歲的仇開明,國台辦仍是「一正三副」,「一正四副」的編制未見恢復。趙世通為國台辦主任宋濤曾領導的中共對外聯絡部舊部,職司對日政黨外交,與兩岸交流關係不深,但此人事佈局透露出兩岸關係與日本的勾聯。
趙世通為中聯部對日工作要角,2024年中日關係因福島核廢水排海,及蘇州、深圳接連發生日本人學校殺人事件陷入緊張之際,扮演中、日執政黨交流關鍵角色,亦於2024年底率中共代表團訪日,與自民黨、公明黨、立憲民主黨、國民民主黨及社民黨等日本朝野政黨領袖交流。
中日政黨交流全面重啟,趙世通近來密集會見執政聯盟公明黨、日本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及「日中一帶一路促進會」訪團,持續推動中日關係改善。以中、日政黨交流推手趙世通入替仇開明,調升國台辦副主任在兩岸關係中首見,值得關注此人事調度背後的訊息。
1996年「美日安保再定義」後,美、日「周邊有事」概念將台海安全與美日同盟重新掛鉤,台海納入美、日對中的威懾,一改1972年9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將台灣與《美日安保條約》的「遠東條款」脫鉤,自此「台灣問題」成為中國與美、日兩國關係良窳的關鍵因素之一。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台灣有事說」更使中日關係在美中博弈中雪上加霜。
外交部長、亦是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秘書長王毅提醒日本「借台灣生事,就是給日本找事」,告誡日本莫介入「台灣問題」。王毅指出,台灣回歸中國歷80年,但日本仍有人不思反省,與「台獨」勢力暗通款曲。大陸外交部要求日本「在台灣問題上謹言慎行,不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錯誤信號。」
去年10月,師承田中角榮的石破茂上台,著手結構性改善日中關係,北京亦正面回應石破的對中外交,為中日恢復「首腦外交」建構條件,此在川普重回白宮後,更觸動中日接近的腳步,中日互為應對「川普2.0」無可或缺的外交犄角,雙方尋求雙邊關係中的懸案解決。日本是預計年內召開的「中日韓峰會」的輪值國,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可望循例訪日,為解決懸案提供機會。
日本期待以李強訪日為首腦互訪揭開序幕,此須先期解決恢復日本水產品與牛肉輸中的問題。為營造中日關係改善氣氛,雙方同意啟動恢復日本水產品出口中國的具體手續。日本內閣官房長官林芳正5月30日表示,中國已啟動恢復進口日本水產品的相關程序,待貿易所需的日商設施登錄完成後,中國即恢復進口2023年8月中斷至今的日本水產品。
此外,中日近期在重疊經濟海域的爭端亦獲得緩解,中國繼2月移除設在釣魚台列嶼周邊經濟海域的浮標,5月28日再撤除與那國島近海浮標,將中日重疊經濟海域內浮標「清零」。日本認為此為北京向東京釋放關係改善的訊號,海域爭端為中日解決的懸案,浮標「清零」對雙方持續以對話化解爭端具正面意義。
日本外務省外務報導官北村俊博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新聞司司長毛寧5月30日在北京舉行「日中外交部發言人對話」,此距前次對話時隔六年五個月。對話中斷期間,日本指中國的外交發言為「戰狼」,雙方無心溝通。毛寧與北村的對話意味「戰狼」不再,中日「以心相交、共築和平」,為構建「具建設性且穩定的中日關係」,積極增進彼此的相互理解,為中日友好夯實民意的基礎。
在美國總統川普祭出「對等關稅」,貿易戰白熱化之際,北京將周邊國家及地區定位為化解美國關稅戰與尋找經濟新成長動能的地緣戰略依託。王毅在「中日韓外長會議」強調「遠親不如近鄰」,指出「中日韓關係搞好了,地區和平穩定就多一份保障」。日本為美國在印太的戰略支柱,卻也是共享東亞文化價值的鄰邦,中國與日本雖存在諸多結構性矛盾,但若有心,近代歷史中的「仇」應非無解,「台灣問題」更非中日關係的死結。
中日關係好壞,不僅攸關中美博弈大局,更牽動台海局勢。北京起用對日外交老將趙世通接手知台的仇開明,或係觀察到賴清德在台的種種肯定日本在台殖民統治的作為,意識型態似與前任蔡英文的重美輕日不同,賴清德在現實政治中想方設法,費盡心思投川普所好,意識型態則充斥「皇民化」因子,釜底抽薪,一方面梳理好兩岸關係中的日本因素,為重啟兩岸對話創造條件,另方面讓賴清德認清日本現實的政治,斷掉其「倚日謀獨」的幻想。
今年日本靖國神社春季例大祭4月21日展開,石破茂沒有參拜,僅照去年秋季例大祭,供奉被稱為「真榊」的盆栽作為供品。石破茂當然清楚前往參拜會引發中、韓的強烈反彈。石破內閣閣員都未前往參拜。
台灣人為日本殖民統治與侵略戰爭的「被害者」,但民進黨政府卻與日本右派的「終戰」同調,避談「抗戰勝利」。缺席「抗戰勝利」的賴清德在歐戰勝利80週年譴責「侵略者」,究竟是「皇民化」的價值觀使然,亦或是政治上的投機算計,消費盟國二戰的勝利?
今年1月29日,石破茂出席「東京全球對話」研討會上談到對日本「戰敗」80年的觀點說:我刻意使用「戰敗」一詞,而不是「終戰」的用詞,因為使用「終戰」則會錯誤地理解事情(戰爭)的本質。請問賴清德與其民進黨還將「終戰」到何時?難道真以為日本還有再殖民統治台灣的一天?◆
社論
美以入侵伊朗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台海兩岸
台省史事
兩岸青年園地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