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李在明當選南韓總統的意義
評李在明當選南韓總統的意義
一、前 言
南韓第21屆總統選舉,在6月3日上午6時開始正式投票,投票結束後,計票工作展開,中央選舉管理委員會宣稱最終計票結果在隔天6月4日上午出爐。
南韓前任總統尹錫悅,在去(2024)年12月3日以「肅清國會敵對和親北韓勢力」為名,企圖逮捕國會在野議員,悍然頒佈戒嚴令,造成舉國動盪。尹錫悅當時的逮捕對象不但包含在野的國會最大黨「共同民主黨」多數議員,執政的國民力量黨黨魁韓東勳也在其中,甚至國會議長禹元植也成為目標。
南韓國會在兵荒馬亂之中,在野黨議員在軍警嚴密監視下,以偷襲或破窗而入的方式返回國會,經投下過半數反對票,否決了尹錫悅的戒嚴令,戒嚴令只存在六個小時,成為一場活生生的鬧劇,也注定了尹錫悅下台的命運。
經過尹錫悅的幾番抗拒、支持與反對尹錫悅的群眾聚集對立,國會通過對尹錫悅提出的彈劾案,韓國憲法法院終於在今年4月4日裁決通過對尹錫悅的彈劾,尹錫悅被罷免總統職務。南韓為此也必須在60天內選舉新總統,日期便敲定在6月3日。南韓總統為一屆五年任期,不得連任,韓國《公職選舉法》規定,新任總統任期在前任總統任期結束次日零時開始,開展新的五年任期。
二、南韓第21屆總統選舉過程
韓國此次第21屆總統選舉曾在5月29-30日進行「事前投票」,有逾1,500萬選民參與,投票率為34.74%。海外韓國公民也於5月20-25日進行投票,即所謂「不在籍投票」。
本屆南韓總統選舉,實質投票開放時間為6月3日上午6時至晚間8時,投票結束後,立即開始計票。南韓全國共計設14,295個投票站,合格選民人數約4,439萬人。
本次共有七名候選人登記參選,其中兩人已宣布退選,選舉票上出現五名總統候選人。分別是共同民主黨李在明、國民力量黨金文洙、改革新黨李俊錫、民主勞動黨權英國、無黨派宋鎮鎬。當中以李在明、金文洙、李俊錫三人呼聲較高。
選前主要民調都顯示,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49%支持率遙遙領先,其次是尹錫悅過去隸屬的執政國民力量推出的金文洙,支持率為35%,其他三位差距較大。這次總統大選,各陣營均卯足全勁衝刺,原本便預計將衝高投票率,可望超過70%。
李在明是第二度參選,2022年5月大選時,他與尹錫悅廝殺激烈,最後以不到25萬票,0.73%差距敗給尹錫悅,那是韓國總統選舉史上票數最接近的一次。當年戰況曾一度拉近,李在明在投票翌日凌晨3時左右才承認敗選。
這次選舉結果的總投票率為79.4%,遠高於選前的預測。李在明獲1,729萬餘票,得票率49.42%;金文洙獲1,440萬餘票,得票率為41.15%;李俊錫獲約292萬張票,得票率為8.34%;權英國獲得34萬餘票,得票率為0.98%。李在明的得票率經過實地檢驗,與民調比率頗為接近,不能不令人佩服民調效率的精準。
新當選的總統李在明已於6月4日上午就職,正式獲得總統職權。由於本屆總統換屆省去工作交接繁瑣程序,新總統直接上任,就職典禮僅以就職宣誓為主,算是「一切從簡」。
三、李在明的出身和經歷
李在明出生在慶尚北道安東市的貧困家庭,家中七名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五,李在明並不諱言自己的艱難成長經歷。他在小學畢業後遷到京畿道城南市,1978年通過高中畢業認證考試,1982年考入中央大學法律系,1986年獲得法學學士學位,同年通過第28屆國家司法考試,開始了律師生涯。李在明擔任過民辯國際團結委員會委員,成為人權律師。以人權律師的經歷,李在明的背景和同樣屬於進步派的盧武鉉、文在寅等前任總統極為相似,他們都以人權律師經歷加入進步派陣營,與保守派激烈對抗,最後贏得全國知名度。
李在明的政治生涯從他在1995年創辦城南市公民協會開始,從此積極投入民權運動。2000年他意識到社會運動難以改變社會,因此決定從政。2006年李在明首次競選城南市長但失利,四年後終於當選,並在2014年成功連任。旋又於2018年當選京畿道知事,2022年辭職參選總統。2022年的總統大選落敗。
相較之下,尹錫悅從政之路順暢,遠非李在明所能望其項背。尹錫悅出身名門,他的遠祖曾是高麗朝武將,他的先祖許多是朝鮮王朝御用學者或重臣。尹錫悅1960年12月出生於漢城市(即今首爾市)。其父尹起重出身延世大學,後為延世大學統計學教授。尹起重曾赴日本一橋大學留學,擔任過韓國經濟學會會長,是知名學者。
尹錫悅自己就讀首爾大學法律系,可稱得上是家學淵源所賜。他在首爾大學四年級時通過第一輪律師資格考試,但第二輪之後就不及格,之後連續九年都未通過,直到1991年才通過,在1994年完成司法官課程後,被任命為檢察官。2012年和「藝術家」金建希結婚。從尹錫悅連續多次律師考試失利來看,他成為檢察官應是相當勉強的。
尹錫悅以素人之姿,最高檢察署檢察長身分參選。他在檢察長任內,以鐵腕無私,甚至無情的姿態對抗當時的總統文在寅,更針對前總統朴槿惠嚴加批判,主張嚴辦其「閨密干政事件」,朴槿惠因此遭到彈劾下台,鋃鐺入獄。
2022年3月10日,尹錫悅代表國民力量黨以些微差距贏得總統選舉。但在國會席次方面,尹錫悅卻受到在野黨擠壓,蓋執政的國民力量黨在國會僅有110席,在野的共同民主黨卻擁有172席,倘加上在野黨同盟的1席,在野勢力共有173席,遠遠過半;2024年國會選舉,共同民主黨增加19席至185席,國民力量黨減少6席至104席,而曹國領導的祖國革新黨增加11席至12席。再加上其他同盟席次5席,在野黨合計192席。只要再多8席,便達到三分之二可提議修憲的絕對多數。這是極端讓尹錫悅頭疼的「朝小野大」局面。
除尹錫悅個人之外,其夫人金建希多次以「行為不檢」上了媒體,令人側目。2020年有南韓公民團體指控她的公司在2019年舉辦展覽時收取回扣;2021年金建希因碩博士論文被揭發有四成以上為抄襲,他被迫向全國道歉;2022年3月被指控操縱德意志汽車公司股價;2023年11月又被爆料曾收受某牧師300萬韓元的名牌手提包等等。在野黨國會議員又以第一夫人金建希作為標的嚴加批判,尹錫悅遂認為無法容忍。
尹錫悅既憤恨在野勢力連番彈劾政府高級官員並削減政府預算,又忌諱其妻遭到「連累」,乃祭出匪夷所思的「戒嚴令」。南韓已歷經威權時代而早已步入民主改革階段,過去威權時代遺留的象徵「戒嚴令」,南韓民眾無法接受,更何況尹錫悅以戒嚴令作為政治鬥爭工具。尹錫悅去職,改選總統,李在明經過數年轉戰終於登上大位,似可謂「敗也錫悅、成也錫悅」。
四、李在明內政外交政策初探
南韓政局動盪不安已有半年之久。尹錫悅企圖施行戒嚴失敗後的六個月內,韓國歷經三位代理總統。最近一位是勞動部長李周浩,他在選前一個月接任代理總統。李周浩是接替總理韓悳洙上任。韓原先在尹錫悅下台後出任代理總統,但數週後亦遭彈劾。韓惪洙的前任為財政部長崔相穆,崔曾短暫代理總統一職,直到韓悳洙在3月短暫復職。
曠日持久的不穩局勢動搖了韓國民眾對政府的信心。美國總統川普對多個貿易夥伴加徵關稅,韓國也列其中,輸出美國商品面臨高達25%的關稅,再度打擊南韓人民的信心。本屆總統所擔負的責任,承受的民眾期待,甚至自己給自己的壓力,遠非外人所能想像。
李在明係共同民主黨推出的候選人,施政理念與金大中、盧武鉉、文在寅等自由派人物一脈相承。由於尹錫悅的前例,也為了南韓政局穩定,李在明曾呼籲限制總統戒嚴權力,提出修憲將總統任期改為四年一任,得連任一次;進行司法改革,讓偵查與起訴職權分離。至於尹錫悅,李在明不主張對他進行特赦。
在經濟方面,李在明希望增加研發預算,全力投資AI事業,打造國防關鍵產業並與世界強權競爭;拯救生育率,增加新婚夫婦住房供給,加速推動再生能源等。
李在明外交主張則是維持和美國的盟友關係,對日本必須務實,不帶幻想;推動將戰時部隊指揮權由美國交還南韓;認為南韓必須和中、俄、北韓開拓穩定關係,甚至以和緩的交往化解北韓敵意。再者,也寄望加強與歐盟和南方國家的合作。
觀察李在明新政府的外交政策,南韓將注意在美、中間尋求巧妙平衡的關係。韓國是美國長期盟友,但同時高度仰賴中國的廣大市場,李在明必須找出比較不偏不倚的路線避險。李在明也將力圖避免重蹈尹錫悅覆轍,過去韓國外交過度偏向美、日,對北京和北韓採取強硬立場,造成對中關係全面惡化,他要避免這樣的情勢繼續下去。在日、韓關係上,李在明堅持歷史與領土問題不能讓步,但他願意推動與日本的經濟、社會及文化領域的合作,以全面增進南韓利益。
至於和中國的關係,李在明選擇謹慎以對,以不得罪北京為基本原則,因此台北和李在明政府的交集是極其有限的。他過去幾次接受記者訪問便曾回答他「願意向北京、台北同時說聲『謝謝你』,但也僅止於此」。又針對記者問起「南韓會不會介入兩岸衝突」,李在明的回答竟是「等外星人攻擊地球時可以考慮」,他對台海議題的冷漠態度令人印象深刻。
五、結 語
李在明當選,南韓政局底定,不過他的挑戰才剛開始,包括他承諾的振興經濟,縮小貧富差距,修補尹錫悅遭彈劾而出現的社會分裂等,每一件都不是簡單的任務。他過去也曾因「違反公職選舉法」,圖利廠家商家,牽涉不當利益遭到起訴,南韓最高法法院重審結果,可能在6月18日宣判。但李在明已是現任總統,不可能在此時課其任何刑事責任,必須等五年後卸任再說。
新任的韓國第一夫人金惠京為人低調,總統大選期間,她採取「靜默應援」策略,有效地規避媒體對她的不必要聚焦,和金建希形成鮮對比,為李在明當選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李在明任內相當的時間,他所屬執政的共同民主黨將掌握著南韓國會多數席次,對李在明政府的施政,有著水漲船高的協力效果。換言之,李在明施政的阻力相對較小,得道多助,這是尹錫悅當權時無法想像的。
李在明更重要的挑戰仍在對外事務上,他過去都在地方服務或擔任國會議員,外交並不是其強項,尤其是當今的世界格局更加複雜,南韓要趨吉避凶並非易事。東北亞地區形成明顯的美、日、韓合作對抗中、俄、朝的二分局面,南韓雖理解不偏不倚是為正確道路,但美國川普政府可不見得予以支持,南韓又需美軍協防,不得不仰人鼻息,壓縮了南韓外交政策的空間。
中國多年來已成南韓最大貿易夥伴,南韓對北京的態度必然放軟放緩,因為這至關南韓的經濟利益,更因為中國與北韓的同盟關係,也是南韓安全之所繫。改善與北韓的敵對關係尤為重中之重,有著過去金大中、盧武鉉、文在寅等進步派領導人的施政參照,兩韓關係走向緩和漸趨樂觀。
社論
美以入侵伊朗
中外關係
國際視窗
台海兩岸
台省史事
兩岸青年園地
編後與新聞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