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改寫中國近代史的驚險瞬間

話說1925年陳賡救了蔣介石

默言
(自由作家)


一、引子:華陽鎮的槍聲

1925年10月27日午後,廣東東江上游的華陽鎮(今屬汕尾市海豐縣)突然槍聲大作。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蔣介石,親率第三師(師長譚曙卿)攻打陳炯明部林虎主力。由於輕敵冒進,第三師遭敵三面合圍,不到兩小時全線崩潰。蔣介石身邊只剩十餘名衛士,被迫退至一處河灘。敵軍迫近至百米,蔣介石拔槍欲自盡,被侍從秘書賀衷寒死死拽住。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一個身材不高、眼神機警的青年軍官衝至跟前,大聲喊道:「總指揮,跟我來!」此人正是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時任第四團警衛排少尉排長的陳賡。

二、東征與黃埔軍的生死考驗

1925年,廣東革命政府為肅清軍閥陳炯明,統一廣東,先後發動兩次東征。第一次東征(2-3月)雖已擊潰陳軍主力,但9月陳炯明趁革命軍回師平定劉楊叛亂之機,再度舉兵犯境。國民政府遂於10月1日誓師第二次東征,蔣介石以「東征軍總指揮」身分親征。黃埔軍校學生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下轄第一、二、三師。陳賡所在第四團(團長劉堯宸)隸屬第一師,承擔側翼警戒任務。

蔣介石此次親征,既有軍事目的,也有政治考量:一是樹立個人軍事權威;二是向蘇俄顧問與中共展示其「左」傾革命姿態。然而,華陽鎮之敗,幾乎讓蔣氏的政治生命戛然而止。若無陳賡冒死救援,蔣介石或成「烈士」,此後中國歷史或將改寫。

1943年7月延安普遍展開一場「搶救運動」。當時康生發表了長篇報告,稱黨內和邊區的特務多如牛毛,要把這些「失足者」「搶救」出來。同時在延安參加整風運動的陳賡,當面問康生:「有那麼多特務嗎?」

康生說,「你還問呢,這都怪你!」「當年東征蔣介石陷入重圍,你救他幹什麼?他當年要是死了,現在哪還要打這麼多仗,抓這麼多特務?」陳賡笑回,我不救他,他豈不成了「烈士」?

三、兩小時、十里路、一條命

(一)火線受命

1925年10月27日15時,蔣介石退至華陽河畔。陳賡奉命率警衛排掩護指揮部撤退。目睹總指揮欲自殺,陳賡當機立斷,一面命衛士「護著總指揮先走」,一面親率10餘名士兵阻擊追兵。

(二)背蔣脫險

據當年第四團老兵劉松山回憶:「陳排長背起總指揮就跑,一口氣跑了十里地,鞋子都跑丟了。」蔣介石體重近一百三十斤,陳賡背著他沿田埂,穿蔗林,途中兩次險些被敵軍機槍掃中。至傍晚,一行人才在距華陽鎮十里外的羊蹄嶺與第一師主力會合。

(三)連夜突圍

會合後,蔣介石驚魂未定,命陳賡連夜趕回華陽鎮收容潰兵並偵察敵情。陳賡化裝成農民,潛入敵後,發現林虎部因勝驕橫,警戒鬆懈,遂回報蔣介石。蔣據此決定28日拂曉反攻,終於扭轉戰局。29日,東征軍攻克陳炯明老巢惠州,第二次東征大局遂定。

四、當事人、旁觀者的多重紀錄

1925年10月28日,蔣介石日記寫道:「……余幾為俘虜,幸陳賡排長背負余出險,忠義可嘉。」蘇俄顧問切列潘諾夫回憶:「陳(賡)個子不高,卻把蔣將軍背在肩上,在稻田裡跳躍前行,像一頭機警的豹子。」1955年授銜開國大獎前夕,陳賡對家人笑言:「我救過蔣介石一命,也打過他半輩子,扯平了。」宋希濂在其《鷹犬將軍自述》中記錄:「華陽戰後,校長(蔣介石)在汕頭當眾嘉獎陳賡,稱『黃埔學生能打仗,也能救命』。」

五、一次救援如何影響國共兩黨

(一)「知遇」與「脫黨」

華陽脫險後,蔣介石對陳賡破格提拔。1926年初,陳賡升任警衛團中校營長,月薪大洋180元,為同期同學之最。然而,蔣介石對中共的疑忌也與日俱增。1926年3月「中山艦事件」,陳賡因中共黨員身分被蔣調離警衛團。此後,蔣介石雖多次拉攏,陳賡仍於1927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正式與蔣決裂。

(二)「報恩」與「殺意」的反復

1933年,陳賡在鄂豫皖蘇區負重傷,赴上海治療時被捕。蔣介石親赴南昌勸降,陳賡拒不見面。蔣念舊恩,未下殺手,最終以「黃埔舊誼」為由將其「禮送」出獄,並囑「不要再與中央作對」。但蔣在日記中亦慨嘆:「陳賡才堪大用,惜為敵所用。」

(三)一次救援的價值重估

中共早期對陳賡救蔣一事諱莫如深,擔心被國民黨利用。1942年延安整風,陳賡在《自傳》中只以「曾參加東征」一筆帶過。建國後,隨著統戰需要,華陽救援被重新發掘:1959年國慶10週年,周恩來在黃埔校友座談會上公開提及此事,稱「陳賡同志救過蔣介石,也救過中國革命」。

六、與張雲逸事件的異同

不少文章把陳賡1929年在上海救張雲逸與救蔣介石相提並論。二者確有相似,都是深入虎穴,化裝突襲,都體現了陳賡的機敏果敢。但本質不同,政治屬性不同,救張雲逸是黨內同志互助,救蔣介石則是革命陣營內部對「領袖」的救援。歷史後果不同,救張雲逸保全了一位紅軍名將;救蔣介石卻讓一位未來對中共造成巨大威脅的人物得以生存。敘事語境不同,救張雲逸長期被中共當作英雄事跡傳頌;救蔣介石則因政治敏感,長期被淡化。

七、結論:個人勇氣與歷史偶然

陳賡救蔣介石,是一次典型的「個人行為」與「歷史必然」的碰撞。若無陳賡,蔣介石或死於華陽,黃埔系失去核心,北伐可能延宕,國共合作亦可能提前破裂;然而,正因蔣介石存活,才有了後來的清黨、內戰與兩岸分治。歷史無法假設,但可反思:個人在歷史關口的能動性。陳賡事後回憶:「當時只有一個念頭,不能讓總指揮死在我眼前。」正是這種樸素的軍人職責感,改變了歷史走向。

政治恩怨與人情倫理的張力。蔣介石日後對陳賡「既感其恩,又忌其才」,陳賡則「既救其命,又反其政」。恩怨交織,映照出近代中國政治鬥爭的複雜性。

歷史記憶的建構與解構。同一件事,在不同時代、不同陣營被賦予不同意義,提醒後人:任何「定論」都需回到細節與語境中重新檢視。

今天,當我們回望1925年10月27日的華陽河畔,仍可想像那位25歲的湖南青年,背著他的校長,在稻田與蔗林間狂奔的背影。歷史沒有如果,但歷史記住了那一刻:一位黃埔學生的肩膀,扛起了一位未來「黨國領袖」的生命,也扛起了整個近代中國的風雲變幻。

補記:讀417期(2025年9月號)《海峽評論》劉斌先生的《改變民國歷史的「廖案」》,有感於百年前陳賡救蔣介石這樁也可能改寫民國歷史的「歷史」。同時想起「中央文獻出版社」的《周恩來傳》中,有段記載廖仲凱女壻李少石1945年在重慶遭槍擊的「歷史」,算作對劉先生大作的「續貂」罷。

1945年「毛蔣」重慶談判結束後,10月8日晚張治中舉行雞尾酒會歡送毛澤東回延安,會上周恩來的副官趕來向他報告,李少石乘車外出途中遭槍擊,傷勢嚴重,送醫院搶救。 周未驚動毛,只輕聲說「有點事,我出去一趟。」然後找來國民黨的憲兵司令張鎮一起趕到醫院,此時李少石已因傷重去世,周恩來流下了眼淚,沉痛地說:「二十年前,在同樣的情況下,我看到你的岳父……如今我又看到你這樣……」以下照抄書中一段分享讀者:

「由於環境十分險惡,事實真相又不明,當晚在辦事處開會研究時,氣氛異常緊張。參加加會議的人感情激動,義憤填膺,作了種種猜測,都把它同毛澤東的安全聯繫起來,認為這是一起嚴重的政治暗殺事件,是國民黨下的手!只有一個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說:我有一點不清楚,為什麼事情發生後我們的司機(這是一個臨時顧來的司機)就自己跑了?他說後,許多人批評他警惕性不高。周恩來卻冷靜地說:這有道理!於是,那個年輕人又接著說下去:在我們四川有時司機開車很快,不小心把國民黨士兵碰了,喊停不停,士兵就舉槍打,會不會是這個緣故?周恩來聽後,嚴肅地說:這有點道理,要研究一下。事後經過調查,情況確實是這樣:當汽車回城時,司機開快車,撞傷在路邊的一名國民黨士兵,班長見汽車肇事後沒有停下來,就朝汽車開槍。子彈從車後的工具箱穿過,打中李少石的肺部。李少石因流血過多,搶救無效而去世。事情弄清後,《新華日報》在11日發表錢之光的談話,說明這個悲痛的偶然事件的經過, 並表示願擔負那個受傷士兵的醫療費用,萬一傷重去世,願負責殮葬與撫恤。周恩來在安葬李少石後,也親往醫院看望那個受傷士兵,重申願負擔一切醫療費用。以後,周恩來多次說過:人不要有主觀主義,不要有成見,李少石一事就是很生動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