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天津「上合峰會」說起
從天津「上合峰會」說起
今(2025)年8、9月間,國際政經形勢發生巨大轉變,即中國以東道主身分展開兩場重大的外交活動,其一是天津舉行上海合作組織峰會,緊隨在後的是紀念抗日與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北京舉行的「九三閱兵」。從出席者名單和討論的議題,可見發展中國家強烈要求更多話語權和代表性,「全球南方」的國家元首愈來愈靠攏中國,北京的領頭羊角色益發明顯,而且有能力抗衡以美國為首的「全球北方」。此一形勢並非突然發生的現象,而是過去30餘年來國際政經格局逐步轉變的匯總,將嚴重影響並改變現今的地緣政治形勢。
長期以來,國際經貿體系和規範均掌握在歐美已開發國手中,無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要,造成全球經濟發展高度失衡,絕大多數淪為資源的被掠奪者,早為國際社會詬病,而近期美國川普政府的單邊主義、「對等關稅」的高關稅政策,縱容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種族滅絕行動,無視以色列對伊朗、卡達的軍事襲擊,藉掃毒之名對委內瑞拉進行軍事打擊,這一連串事件引發國際政治動盪,國際政經秩序和規範崩解,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深受其害,自然將眼光轉向秉持包容和諧對外政策,構建全球「命運共同體」的中國。
為此,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又是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9月1日由主席習近平在天津上合峰會提出「全球治理倡議」,期能在主權平等、國際法治、多邊主義、以人為本、行動導向等五個面向,勾勒全球治理秩序應遵循的基本指導原則,為全球治理提供制度支撐。儘管如此,在現行國際形勢下,美歐等強權仍會堅守其對國際政治秩序和經貿規範的掌控,不會放棄對中國的打壓和圍堵,中國將面臨諸多的壓力和挑戰,必須妥善因應。
一、上合組織的宗旨、目標和發展
上海合作組織(簡稱上合組織)前身是上海五國會晤機制,此一機制的起源是蘇聯解體後,為解決中國同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和塔吉克的邊界問題,五國元首於1996年4月26日在上海簽署《深化邊境地區軍事信任條約》。隨後在1996和1997年五國元首分別在上海和俄羅斯舉行會晤,簽署《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和《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由此發展成定期的會晤機制。
1997年5月20日,前俄羅斯總統鮑里斯‧葉爾辛和江澤民主席簽署「多極世界」宣言,此後這一年度會晤形式被固定下來,輪流在五國舉行。會晤內容也由加強邊境地區信任逐步擴大到五國在政治、安全、外交、經貿等各個領域的互利合作。
2001年6月,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第六次會晤,烏茲別克以完全平等的身分加入。隨後,六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合組織正式成立,秉持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元文明、尋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理念,推動務實合作,推動區域經濟間的合作、協調和發展。
上合組織的成立,主要目的在加強成員國間的信任與友好,促進政治、經齊、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合作,共同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並推動建立更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此外,上合組織的核心任務還包括打擊恐佈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等「三股勢力」,同時應對非法移民等跨國犯罪活動。
上合組織成員國不斷擴展,2017年6月從成立時的六國擴展到八國,印度、巴基斯坦加入。伊朗、白俄羅斯分別於2023年7月和2024年7月加入。另外,多個國家作為觀察員或對話夥伴參與。有蒙古國、阿富汗兩個觀察員國。有14個對話夥伴: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柬埔寨、尼泊爾、斯里蘭卡、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埃及、卡達、緬甸、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馬爾地夫、巴林。2021年8月15日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政權倒台,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政權回歸後,塔利班當局代表未再參與後續上合組織峰會。
上合組織成員國總面積約3,600萬平方公里,約為亞歐大陸總面積的五分之三,人口約34億,約為世界總人口43%。經濟總量近40萬億美元,是世界最大區域組織。成員國在50多個領域開展合作,立體互聯互通更加完善,成員國之間開通國際公路運輸線路近1.4萬公里,開行中歐班列累計超過11萬列。
二、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
今年8月31日和9月1日,中國作為輪值主辦國,上合組織峰會在天津舉行,這是中國第五次主辦,也是上合組織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峰會,有20多位外國領導人和10位國際組織負責人參與。
習近平主持會議,並發表兩場主題演講。在題為「凝聚上合力量,完善全球治理」主題演講中指出,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週年,是銘記歷史、共創未來的重要時刻。80年前,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讓國際社會痛定思痛,聯合國應運而生,全球治理掀開新的一頁。80年後,世界進入新的動盪變革期,全球治理走到新的十字路口,歷史告訴我們,越是困難時刻,越要秉持和平共處的初心,堅定合作共贏的信心,堅持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中方願同各國一道,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體系,攜手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此,習近平提出全球治理倡議:
第一、奉行主權平等。堅持各國無論大小、強弱、貧富,都在全球治理中平等參與、平等決策、平等受益。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提升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
第二、遵守國際法治。全面、充分、完整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等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確保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平等統一適用,不搞「雙標」,不將少數國家的「家規」強加於人。
第三、踐行多邊主義。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加強團結協作,反對單邊主義,堅定維護聯合國地位和權威,切實發揮聯合國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第四、倡導以人為本。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保障各國人民共同參與全球治理,共享全球治理成果,更好應對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更好彌合南北發展鴻溝,更好維護世界各國共同利益。
第五、注重行動導向。堅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統籌協調全球行動,充分調動各方資源,打造更多可視成果,以務實合作避免治理滯後和碎片化。
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發表「天津宣言」,對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回應是:成員國重申堅持以《聯合國憲章》及其他公認的國際法則、尊重文明多樣性、平等互利合作為基礎,發揮聯合國中心協調作用,構建更具代表性、更加民主公正的多極世界;成員國有必要對聯合國進行相應改革,保障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治理機構中的代表性,使聯合國適應當今政治和經濟現實需要;成員國主張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道路的權利,強調相互尊重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平等互利,不干涉內政,不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原則是國際關係穩定發展的基礎。
三、天津上合峰會主要成果及影響
當今以美國川普政府為首的美歐已開發國家基於自身利益,採取單邊貿易保護主義,國際經貿規範面臨崩解,而民粹主義、種族衝突盛行,俄烏和以巴戰爭難以止息,導致生靈塗炭的混亂大環境下,以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亞地區居多的上合組織舉行如此盛大的峰會,其主要成果及可能的影響備受關注。綜理峰會相關資訊,天津上合峰會在諸多議案和涉及上合組織體制機制相關的建設獲得相當的成果:
第一、全方位政策立場和發展方向規劃。成員國元首批准《上合組織未來10年(2026-2035年)發展戰略》,發表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和聯合國成立80週年聲明,通過加強安全、經濟、人文合作和組織建設等24份成果文件。
第二、完善組織面對威脅安全體系。成員國領導人簽署協定,宣佈成立上合組織應對安全威脅與挑戰綜合中心、信息安全中心,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中心,及上合組織禁毒中心等「四個安全中心」的成立,將全面提升成員國應對新威脅新挑戰的能力,更有效維護地區和平安寧。
第三、做出成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政治決定。中國10多年前提出成立開發銀行倡議,在此次峰會中終於做出決定,歐亞地區將增加一個多邊合作新平台,將會有力促進上合組織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
第四、設立六個有關能源和科技產業合作平台。習近平宣佈,中國將成立中國-上合組織能源、綠色產業、數字經濟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創新、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三大合作中心。上述平台和中心目的在以中國新發展為上合組織提供新機遇,向所有上合組織國家開放,為地區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第五、推動上合組織改革提升合作效率。天津峰會決定將上合組織觀察員和對話夥伴合併為統一的「上合組織夥伴」。這是為完善和加強上合組織運行機制的重要舉措,將推動組織架構更優化、合作更緊密、運行更高效的舉措。峰會一致同意接收老撾(寮國)為對話夥伴,上合組織成員增至27個,同時決定由吉爾吉斯接任2025-2026年上合組織輪值主席國。 對於目前國際社會高度關注的種族衝突、加薩平民、中東局勢和阿富汗問題,「天津宣言」中上合組織成員國也表達其主張和政策立場:成員國將繼續共同努力,防止激進意識型態、宗教不寬容、排斥心理、暴力民族主義、種族和族群歧視思想蔓延;成員國重申,對巴以衝突持續升級深表關切,強烈譴責導致加沙地帶眾多平民傷亡和人道主義災難的行徑;成員國指出,確保中東和平穩定的唯一途徑是全面、公正地解決巴勒斯坦問題;成員國強烈譴責以色列和美國於2025年6月對伊朗發動的軍事侵略;成員國重申,致力於幫助阿富汗成為獨立、中立、和平,遠離恐怖主義、戰爭和毒品的國家,支持國際社會為阿富汗和平、發展所作努力。
四、「中國方案」與全球治理變革
習近平在天津「上合組織+」會議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議」,這是繼「全球發展倡議」(2021年9月)、「全球安全倡議」(2022年4月)、「全球文明倡議」(2023年7月)之後又一重大倡議,至此構成了中國推進全球治理格局的「四位一體」戰略架構。從某個視角來看,「全球治理倡議」從主權平等、國際法治、多邊主義、以人為本、行動導向等五個面向破局,期能彌合發展鴻溝,重塑全球治理體系新格局,而這正是「中國方案」發展規劃的重要理念和環節,不過在推行上仍將面臨若干限制,關鍵則在於「全球南方」國家的凝聚力和抗禦能力。
2023年9月和10月,中國連續公佈三份有關參與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即「關於全球治理變革和建設的方案」、「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的倡議與行動」、「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實踐」。「中國方案」的主要理念圍繞在「中國推定經濟全球化朝向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國際社會要堅持以開放為導向,堅持多邊主義,堅持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貿易體制,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促進互聯互通,鼓勵融合發展」、「推動新型經濟全球化,是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必然要求。各國應該堅持開放的政策,旗幟鮮明反對保護主義,反對『築牆設壘』、反對單邊制裁、極限施壓,推動各國經濟聯動融通,共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等普遍的論述,其影響力仍需賴現實環境的重大調整。
「上合組織+」成立已25年,與剛成立時局限於中亞地區的安全合作不同,目前許多參與國都是重要的地區性大國,構成「全球南方」影響國際事務的一個重要載體,更多有影響力的成員加入,可讓上合組織在國際政經議題發揮獨特的作用。近來備受關注的印度參加了天津峰會,卻是唯一未重申支持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成員國,也未赴北京做客大閱兵。何故?是「不結盟政策」作祟?抑或是有其他利益的考量?這可能也會發生在其他國家,是「全球南方」能否凝聚的重大變數。◆
社論
上合峰會與九三閱兵
中國與世界
太平洋與海峽兩岸
百年滄桑
兩岸青年園地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