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兩岸情緣
我的兩岸情緣
我在廈門工作第五個年頭了。畢業後回到家鄉福建,想在省內找份安穩的工作,卻沒想到在這裡真正讀懂了「兩岸一家親」。這座城市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濃郁的閩南文化,以及與台灣相通的歷史血脈,讓「兩岸」對我而言,並不是遙遠的詞彙。
最初是從食物開始的。廈門街頭的台灣美食數不勝數,從滷肉飯到蚵仔煎,從珍珠奶茶到鹽酥雞,味蕾與記憶交織。我有一位來自台中的好友,初識於一次青年創業活動,她是位熱情開朗的設計師,因為一個文化創意項目合作密切,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
她總說:「其實我覺得這兒也像我的家,習慣了就不分哪裡人啦。」每當她這樣說,我都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海峽的溫柔。她會帶我嘗她自製的台中肉燥飯,我則帶她去吃家鄉的沙茶麵。我們的交流不僅僅是食物上的融合,更是一種生活方式與情感的相通。
在我們公司裡有兩位台籍員工,一位來自高雄,一位來自新北。他們在福建發展已有幾年,早已融入本地生活。我們時常一起加班、吃飯、爬山、旅行。他們說台灣的風土人情,我們講內陸的變化與機會。在一次公司團建時,我們一起去了武夷山,山水之間,他們驚嘆「原來福建這麼美」,而我更感嘆的是,「原來我們早就沒什麼距離」。
每當節假日,我們會互送禮物:他們帶來媽祖廟的香火與鳳梨酥,我們回贈福州茉莉花茶和漳州的蜜柚。在這些看似平凡的互動中,我看到的是兩岸青年彼此之間的理解與欣賞。 我最喜歡帶家人來廈門旅遊,幾乎每次他們都會說,「咱們去環島路看看金門吧」。尤其是我父親,他年輕時當過兵,對那片海域有著特別的感情。他曾說:「小時候在電視上看的是金門,現在終於能站在這裡,親眼望見。」
站在鼓浪嶼的對岸,金門在晨霧中若隱若現,就像一個近在咫尺卻還未真正擁抱的親人。環島路上有塊巨大的紅色標語牌:「一國兩制 統一中國」。每一次父母、親戚從老家來,都會在那兒合照,臉上洋溢著某種情緒,說不上是期待還是慰藉。我曾聽母親在照相時輕聲說:「總有一天,會是一家人的樣子。」
我身邊越來越多這樣的例子:福建朋友與台灣配偶組建家庭,在廈門、漳州、泉州定居。最典型的是我大學一位同學,他娶了台南姑娘,如今孩子已上幼兒園,一家人說閩南語也說普通話,飯桌上既有福州魚丸湯,也有台南擔仔麵。他告訴我:「我們從來沒覺得是『異地戀』,因為我們都住在中國。」
他太太現在在廈門開設了一家手作甜品店,她說是想把自己家鄉的記憶和福建的日常結合起來。她的甜點很受歡迎,附近的鄰居、大學生常來捧場,一來二去,她和大家打成一片,彷彿從未「漂洋過海」來到這座城市。
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一種新的家庭模式:兩岸的情感在煙火氣中紮根,在孩子的笑聲中成長,在生活的點滴中融合得越來越緊密。
他常說:「我老婆常做台南擔仔麵,我媽再來一鍋福州魚丸湯,一頓飯,兩岸的味道都在。」
他們家裡過年既掛春聯也貼福字,有時還會去台灣過春節,回台南的老家祭祖。他告訴我,孩子從小就學會說「閩南語」和「國語」,在學校也從不覺得自己「特別」,因為廈門就是個「台灣味很濃」的地方。孩子在講故事比賽時,還用一口閩南腔講了段「媽祖傳說」,評委直誇「情感真摯,鄉音可親」。
我想,這種家庭,便是「兩岸一家親」最具體的體現。它是一個個真實的人,一個個孩子,一頓頓飯裡傳承下來的溫暖,是長輩給孫輩講起「你外婆來自台南,你爺爺在福州長大」的笑談,是兩地親族在節慶中視頻連線、互祝平安的日常。
我公司所在的兩岸產業園,近年引進不少台灣青年創業項目。福建提出要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不僅僅是政策的設計,更是機會、平台與夢想的集合。我們園區有茶產業鏈配套,有文創基地,有數字經濟孵化區。台灣青年帶著技術、創意和熱情而來,在這裡實現人生的下一段。
就像另一位台北的好友,他說自己在廈門就像在台北生活,唯一的不同是,「這邊機會更多,市場更廣,夢想更近。」他的文創產品融合了台灣少數民族的圖騰和福建非遺技藝,參加了兩岸青年相關賽事後拿了獎,後來還登上電商平台,遠銷海外。他說,這些在台灣也許只是個興趣愛好,在福建卻成了真正的事業。
在另一個文創集市上,我認識了一位台中來的女生。她原本是學服裝設計的,來廈門打拚兩年,如今開了家手工布藝店,結合閩台傳統布包樣式做出新款式,深受遊客喜歡。她說:「我們這一代人,沒有那麼多成見,我們更想的是--怎麼把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是的,我們這一代青年,既經歷過隔海相望的童年,也走進了交流頻繁的成年。從小在課本中讀到「寶島台灣」,在電視裡看到「八點檔」,長大後卻能和台灣朋友一起喝奶茶、打電競、談理想。這些細水長流的互動,構成了我們對「融合」的最真實理解。
我常常思考:我們為什麼如此期盼團圓?也許是因為骨子裡就有一種家的執念。因為我們本就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文化、血緣、語言、信仰,有著一脈相承的情感基礎。就像小時候在祖屋廳堂掛著的祖譜,不分你我,就在那裡靜靜敘述著「同宗同源」。
這是生活的真實反映,是夜色中望向金門的嘆息,是海風裡吹拂的鄉愁,是環島路上那句「一國兩制 統一中國」,是老人家說「我年輕時寄信去金門要等一個月,如今幾小時視頻就通了」。
兩岸的未來會像現在的環島路一樣,寬敞、明亮,每一個台胞來到福建創業、生活、成家,每一位大陸同胞赴台旅行、求學、結緣,都是在用自己的腳步踏出一條融合之路。◆
社論
上合峰會與九三閱兵
中國與世界
太平洋與海峽兩岸
百年滄桑
兩岸青年園地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