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當認識中國共產黨

當前台灣民眾的重要課題(中)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兩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以上所有數據,雖可說明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成就,但與同時代的其他國家,特別是美西方等所謂高度發達國家對比,中國是否真的崛起?2017年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美國在國家安全戰略中把中國與俄國並列,視為美國的「戰略競爭對手」。其後歐洲也將中國定位為「系統性競爭對手」雖然美西方國家的定位可能有其內部政治需求,但是其後西方媒體、學者、智庫的文章、報告不斷地證實了中國的崛起。《紐約時報》刊登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的文章《中國正在搶佔未來,美國卻陷入焦慮與退縮》,指出「21世紀以來,中國正以自信的姿態搶佔未來,尤其在創新和思想領域。」他引用《經濟學人》指出,「中國在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與生態學、農學、物理及數學領域佔據絕對主導地位。」他又引「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在2003年至2007年間,美國在64項前沿技術(涵蓋國防、航天、能源、環境、計算及生物技術等領域)中領先60項;2019-2023年,中國在57項關鍵技術上居於領先地位,而美國僅主導7項。」

《紐約時報》也刊登了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大衛‧奧托(David Autor)和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戈登‧漢森(Gordon Hanson)合寫的《「中國衝擊2.0」比上一次嚴重得多》指出:「中國衝擊1.0」是一次性事件。從本質上講,中國只是明白了如何做它幾十年前就應該做的事情。正在加速逼近的「中國衝擊2.0」標誌著中國從弱者蛻變為強者。如今,中國正強勢進軍美國長期居於壟斷地位的創新領域:航空、人工智慧、通信、微處理器、機器人、核能與聚變能、量子計算、生物醫藥、太陽能、電池技術。為此他們提出四點建議,其中第二點是「美國應該向中國學習,積極推動新領域的實驗與創新。」

川普今(2025)年元月上台以來,發起對全世界的關稅戰,所有國家和國家集團都任由美帝霸凌、剝削。中國則不僅是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直接反制美國霸道、霸凌的國家。反制必須有實力、有底氣、有決心。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給了反帝、反霸以「實力和底氣」 ,中華民族必須也必然復興給了中國「決心」;中國「反制」是有效的,有力的。

基於以上成就,「中國式現代化」可說是「成功的現代化」。「成功的現代化」是自主的,是別人奪不走,壓制不了的現代化,也是帝國主義遲滯不了的現代化。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都是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取經、模仿,結果國民黨經營台灣就只有「成就」,中共帶領大陸的現代化不僅僅有成就,還能將成就匯聚成巨大的,對抗資本主義帝國霸凌的實力呢?關鍵的關鍵在中共堅持馬克思主義,而國民黨只有教條主義式信仰的三民主義,加上被西方政客有計劃、有系統的認知誤導,結果絕大多數人缺乏反省能力,自然難以對抗資本主義帝國的欺侮。

(四)堅持共產主義推動現代化的優勢

馬克思主義形成於19世紀中葉,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是以「利潤」為動力,「利潤」是來自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創造的「剩餘價值」的剝削,為使剝削合理,從而建構了整套為資本主義服務的政治、法律、教育與文化等上層建築,資本主義社會造成貧富懸殊,階級對立。面對此種固化的社會,無產階級只能以革命方式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堅信馬克思主義的中共,任何時候對資本主義、資產階級都抱持著批判性、自主性和社會主義性。

第一是批判性。永遠對資本主義保持警覺,既要學習,又要批判,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所以當初鄧小平大力開放又四個堅持;總是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也要「韜光養晦」也要「有所作為」。最終的改革開放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完成中國從農業國往工業國的蛻變。相對而言,國民黨在台灣由於一切依賴美帝的援助與保護,自然逐步地成為美帝意識型態的「新殖民地」,不可能產生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本世紀以來,台灣主要政黨對美帝是完完全全、徹徹底底地自我矮化,自我奴化,不要說批判,連疑美都不容許。 第二是自主性。由於中共十分清楚自己奮鬥的目標在建立社會主義中國,所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都強調「絕不照搬照抄西方制度」,當時「華盛頓共識」的現代化道路影響如日中天,美西方國家信心滿滿,傲慢自負,但是中共從「黑貓、白貓能抓耗子就是好貓」,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再到「中國式現代化」,自主地發展出一套不同於美西方國家的現代化之路,打破西方道路、標準的唯一性,威脅了美西方國家虛構的普世價值,戳穿他們的話術。

台灣正好相反,不斷以美帝的制度標準,自我檢查,自我校正;動輒以西方媒體的隻言片語自我滿足,自我吹噓,孫中山的迎頭趕上,並駕齊驅早丟腦後了。

第三發展性。中共堅持的馬克思主義,是與中國的實際情況結合的馬克思主義,中共「廿大報告」指出,「更不能把馬克思主義當成一成不變的教條。我們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著眼解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不斷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作出符合中國實際和時代要求的正確回答,得出符合客觀規律的科學認識,形成與時俱進的理論成果,更好指導中國實踐。」

這使得馬克思主義得以持續指導20世紀極為落後的中國,和21世紀已經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信息化中國。在中共的重要官方文本中經常可見:我們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經中共領導人不斷將之「時代化,中國化」後,成為靈活可用,用之有效的指導思想。

反觀國民黨面對三民主義的理論完完全全是教條主義式念經,從孫中山現代化中國的藍圖到退守一隅的台灣建設,意識型態絲毫不變,以至三民主義成為脫離實際的政治護符。

四、蘇聯崩潰與中國崛起

(一)蘇聯崛起與崩潰

1917年10月以列寧為首的社會民主工黨(即布爾什維克,後改組為俄國共產黨)領導底層工農和革命士兵發動「十月革命」,推翻執政不到八個月的臨時政府,建立蘇維埃俄國。1922年10月取得內戰勝利,同年12月30日,蘇俄和白俄羅斯、烏克蘭、外高加索聯邦簽署《蘇聯成立條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成立,後續納入更多加盟國,版圖不斷擴張。1921年在共產國際協助下,中共成立,開啓了中國革命之路。1949年中共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是時蘇聯是與美帝相互抗衡的世界兩大超強國家之一,是全球社會主義陣營的領頭羊,在1950年代曾協助過中共建設新中國,是全球第一個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和第一個送人進太空飛行的科技強國。1991年12月25日當時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辭職,共產主義蘇聯轟然解體,立國69年的社會主義老大哥倒了,原加盟的15個衛星國隨後各自獨立,東西方之間的冷戰戛然而止。對中共的震動非同小可,因為此一事件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局勢,對國際格局,和對中共關心的社會主義運動的影響均十分巨大。中共十分嚴肅、深入而細緻地對「蘇聯覆滅」事件進行了研究,得出重要結論。然後通過全方位的,多形式,長時間地,全層級的全黨的學習、對比和反省,避免蹈其覆轍。

(二)中共對蘇聯崩潰之反省與糾正

1.蘇聯崩潰。綜合而言,中共認為「蘇聯解體」是歷史的、現實的、國內的、國際的、政治經濟的、思想文化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究其原因包括執政黨問題、體制原因、民族問題、改革失誤及領導人的因素等幾個方面。毫無疑問中共最重視的是「執政黨問題」。綜合歸納俄共發生的問題是:

意識型態方面,理論僵化導致信仰坍塌,黨失去目標和方向;在組織結構方面,棄守民主集中制原則,弱化組織生活;在幹部素質方面,幹部特殊化嚴重脫離群眾,同時治理能力退化;在幹部作風方面,形式主義橫行,效率低下,特別是腐敗嚴重,民怨沸騰;在黨內文化方面,喪失革命性,自我否定黨的歷史,充斥歷史虛無主義。

總之,蘇共後期主要領導人放棄社會主義信仰、否定自身歷史,在戈爾巴喬夫等領導人的帶領下,蘇共藉批判「史達林模式和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之名,改弦易轍,走上社會民主主義道路,結果建立「蘇聯」國家的「蘇共」,變成加害蘇聯的「黨」,不但於事無補,反而導致蘇共喪失了執政合法性,引發了政治分裂和國家瓦解,使蘇聯走上了一條政治絕路,這對蘇共來說,無異於自殺。結果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亡了黨也亡了國。

2.中共作為。蘇共面對變局的致命錯誤,中共在經歷過1989年政治風波之後,1990年代的改革更加有步驟、有重點,綜合而言,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依法治國與三個代表。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有序地盤活全大陸的經濟活力,有了經濟活力,人民的生活就有盼頭,社會的矛盾就得以舒緩,國家就爭取到治理的時間。依法治國是讓規則透明化,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主要基石。三個代表是擴大黨的社會基礎,特別是社會菁英基礎,與之同時,中共也大大加強了「人大」、「政協」的政治角色和功能。

新世紀裡中共就提出「科學發展觀」、「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等新舉措,調整20餘年急速發展造成的人與環境、自然的矛盾;發展方向的偏頗;社會的不和諧等問題,同時在國家發展中整頓黨,強化黨的角色和功能。

中共學者黃中平說:「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圍繞樹立什麼樣的發展觀、如何實現我國又快又好的發展,我們黨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著眼於新的實踐,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

什麼是「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要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促進生產關係與生產力、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