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拾夢記
寶島拾夢記
離開台灣已近一個月,這段時間裡,我的思緒時常會從大陸飄回寶島,細細品味著在那裡發生的一切。那些熟悉的街道聲響、溫暖的人情味道,如潮水般一次次湧上心頭。
今夏收到台灣東吳大學的研修交換邀請,讓我在「敏感」時期踏足台灣,親身感受台灣的學術氛圍和風土人情。
作為泉州人,我自幼在閩南文化的鄉土裡長大。台灣與福建僅一水之隔,雖然這道海峽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阻隔了多少離別與思念,但它卻無法隔斷兩地深厚的文化血脈。台灣與福建在社會人文方面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這種相似不僅體現在建築風格、飲食習慣,更植根於當地人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觀念中。
當我在台灣的街頭巷尾聽到熟悉的鄉音時,那種油然而生的親切感讓我瞬間忘記了身處異鄉。回想起小時候,身邊的大人總是會聊起台灣,甚至分享他們赴台的經歷。那時的台灣對我而言就像一個美好的傳說,既遙遠又親近。漸漸地,這樣的情形好像越來越少,兩岸之間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變化,這也讓我更加珍惜這次難得的交流機會。
抵達東吳大學外雙溪校區的第一天是個雨夜。飛機降落在桃園機場的那一刻,我透過舷窗看到台北的萬家燈火在細雨中朦朧閃爍,心中湧起一種難以名狀的激動。從機場到學校的路上,我緊貼著車窗,貪婪地觀察著這座城市的一切。街道兩旁的招牌,來往的行人,路邊的小攤,每一個細節都讓我感到新奇。
此次研修交流,我選修了東吳大學商學院的課程。不同於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課堂上奕翰老師經常鼓勵我們就他提出的問題展開討論,在小組討論中引導我們發散思維。每一次討論都像是一場頭腦風暴,來自不同背景的同學們貢獻著各自的見解,思維的火花在碰撞中綻放。課後,我也有幸見到了東吳大學前副校長董保城教授和歷史系黃兆強教授,並與他們就學術等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董教授學識淵博,言談舉止中透著學者的睿智和長者的慈祥。黃教授專精歷史,對兩岸的歷史文化有著深刻的見解。這種跨越海峽的學術對話讓我深深感受到知識無邊界的真諦。
在台灣的時光大多數是在台北度過,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讓我對這個城市有了別樣的記憶。台北是一座充滿活力的現代化都市,但同時又保留著濃厚的傳統文化底蘊,這種新舊交融的特質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都能感受到。
悠遊卡是我在台灣出行最重要的工具,無論是巴士還是捷運,或是在便利店和一些商超購物,只要卡裡有錢就能支付,與香港的八達通非常相似。可能是在大陸習慣了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剛開始總是不自覺地要打開手機掃二維碼。不過很快就適應了,甚至覺得有時候刷卡比掃碼更加便捷。此外,7-11便利店在台灣簡直無處不在,可能走幾步路就有一家。與大陸的7-11不同,台灣的7-11承載更多功能。除了常規購物,還能寄收快遞、暫存物品,甚至能繳水電費等。
來到台灣,怎能不嘗嘗各種令人垂涎的美食?寧夏、饒河、士林夜市……夜幕降臨後,這裡的美食給我帶來了一次次味蕾上的衝擊。滷肉飯、牛肉麵、炸雞排……。
這次台灣之行還讓我遇到一年一度的大稻埕夏日煙火。下過一場暴雨後的夏夜,淡水河畔圍滿了人群,大家都翹首期盼著這一年一度的盛事。雖然煙火表演僅有五分鐘,但那絢爛的焰火把整片夜空點綴得如夢如幻,五彩斑斕的光芒倒映在河水中,讓人屏息。
日常課程外,我抓住一切空暇,企圖多看看這座小島的不同地方。從北部的台北、新北、桃園、新竹,到小學課本裡的日月潭,再到更南端的台南與高雄,甚至到東部宜蘭出海追鯨,我在每一處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記。
七、八月份的台灣濕熱交織,到台南和高雄時都下著大雨。不知是否是下雨緣故,人流本就沒台北多的兩座城市更添幾分清冷。
從台南火車站出來便是這座城市的核心地帶,我和同行夥伴叫了輛計程車去打卡電視劇《想見你》取景地之一的鍋燒意麵店。在車上和司機寒暄,才知那幾天因為颱風,台南很多班次的公交車都已停運,街上的店鋪多大門緊閉,整個城市彷彿按下暫停鍵。萬幸的是那家意麵店還在營業。我點了份別具特色的招牌鍋燒意麵,熱氣騰騰的帶湯意麵口感偏硬,有種很特別的味道。店裡不乏從其他地方慕名而來的遊客,可見這部作品的影響力。吃完後,我沿著早已做好的攻略路線,開始探秘這座「很舊」的城市。
走在有一定年份且久未修繕的石板路上,富有年代感的建築一座一座挨著排列在道路兩旁,我第一次沒有打開導航,而是在巷子裡圈圈繞繞,聽著街邊遠親近鄰時有時無的交談,感受這份帶有古早味的氛圍。台南沒有台北、高雄那樣的城市感,而有一種獨特的煙火氣。這種煙火氣既有閩南廟宇裡的香火文化氣息,又有中華傳統文化裡親切的人情味,瀰漫在整座城市的各個角落。
抵達高雄後我便馬不停蹄趕往旗津島。從鼓山輪渡搭船不到十分鐘便能上島,上島後便往高處的旗津燈塔走,也是沒一會就登頂了。從高處往下,能拍到彩虹色的旗津村屋和遠處的海灣黑沙灘,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雄港對岸的85大樓與亞洲新灣區天際線。
可能因天氣不好,沒有想像中那麼明亮,但現代化的城建與文藝氣息的碰撞,讓人彷彿置身於漫畫中。從鼓山碼頭到旗津島,是「鼓」往「津」來,借用兩年前湖南衛視《聲生不息‧寶島季》節目中的文案可以這樣形容:「古往今來,是島嶼和陸地間的迴聲,是舟楫、港灣、潮汐的文明,是潮平兩岸闊的現在,和風正一帆懸的未來。」 聽賣茶葉蛋的阿伯講,這些年越來越多年輕人離開高雄往北走,以至於這座台灣第二大城市顯得越來越有氣無力。作為過客,我靜靜感受這座城市緩慢舒適的愜意,期待看見這裡產業成功轉型的一天。在高雄沒有過多的停留,從左營駛向台北的高鐵大約要兩個小時。離開的時候天空開始放晴,遠處高雄港依舊耀眼。
這次親身踏足寶島,我彷彿彌補了心中一直以來的缺憾。在台灣,我看到了中華文化在不同土壤中的傳承和發展,感受到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深厚情誼。雖然海峽兩岸在政治制度、社會發展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我們擁有共同的文化根基,說著相同或相近的語言,傳承著相同的價值觀念。這種文化的紐帶是任何力量都無法割斷的。
兩岸一家親,我相信,只要兩岸年輕人能夠像帶著開放的心態去瞭解彼此,用真誠的態度交流溝通,我們就能夠在理解中求同存異,在交流中增進友誼。知識無邊界,文化無隔閡,愛與理解才是連接兩岸最堅實的橋樑。
離開台灣那天早上,飛機從桃園機場起飛,跨過台灣海峽降落至廈門高崎機場,機場廣播聲裡熟悉的普通話和閩南話交替響起,我彷彿只是從一個「家」回到了另一個「家」。飛機上我在手機備忘錄中寫道,「我花了好久還沒從小島的夢裡醒來,我甚至不知道從何開始訴說這份難忘。親愛的小島我一定會再回來的,在下一次到來前我會把這段記憶永遠永遠留在心裡一個很重要的位置。」
此行足夠精彩,但也略有遺憾。沒有去成的台中與阿里山,最南端的墾丁以及東部花蓮,我想以後一定還有機會再來,一定!◆
社論
上合峰會與九三閱兵
中國與世界
太平洋與海峽兩岸
百年滄桑
兩岸青年園地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