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在台灣
中華文化在台灣
不少大陸人對台灣社會存在著一種美好的想像:「台灣社會的中華文化氛圍非常濃郁」,對傳統文化比大陸保留得更完整甚至「更正統」。以前如何,姑且不論,但在現今,對不少台灣人而言,中華之於台灣的含義正處在一個模糊、曖昧狀態,在台灣人心中,中華文化是愛者愛不釋手,恨者視之如仇寇。因此很多台灣人在一般生活場景中不只會避談政治,還會下意識避談中華文化,以迴避可能產生的尷尬甚至衝突。
我是1980年代出生的台北人,小時候,台灣人是中國人這個的身分認同,在一般人間是理所當然的,以「我們中國」、「我們中國人」如何如何開頭的句子是很自然的。到2000年民進黨第一次執政前後,隨著大陸在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大陸人成為代表中國的主角,島內的去中國化這時迅速地成為顯學,許多台灣人為了區別、澄清有別於大陸人,彰顯台灣人比較「文明」、「進步」、「民主」,於是開始從「中國人」身分抽離,做出「你是你,我是我」的切割。
2008到2016年雖然是相對友陸的國民黨執政,但在我印象中,這八年也是解構台灣社會中華文化認同的關鍵時期。以美國為後台,政治上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反中人士,在這個時期集結了台灣全面西化的學界、媒體界、文化界,聲稱島內的國民黨勢力是「中國人欺負台灣人」、「親中賣台」。他們使用西方自冷戰以來持續不斷虛構出來的各式各樣反共反華謠言,將其密集地、狂轟濫炸式地由上而下傳播到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形成一種宰制著台灣的政治正確、文化霸權。他們在政治上延續的是台灣島內反共的「社會共識」,但進一步更徹底地將目標變成從根本上否定中華文化,並美其名曰「進步」思潮,反對他們的都成了落後愚昧的老八股。
於是,封建、專制的帽子牢牢地被這些「進步」的文化界人士扣在中華文化頭上,接著各種天南地北無所不包的負面概念就一股腦地往中華文化身上扔,包括但不限於:大中國沙文主義、中國民族劣根性、中國製品粗製濫造、建築都是豆腐渣工程、毫無數目字管理概念、民粹非理性的政治環境、暮氣沉沉打壓年輕人、官本位醬缸文化……一言以蔽之,中華文化是「落後的」、「無可救藥的」,台灣人必須拋棄中國性即中華文化,才能擁抱「先進的」世界文化(即歐美日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化)。
台灣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中華文化,本應是我們的資產,在台獨操作下,變成什麼垃圾都能往裡面扔的淵藪。兩岸如果不算1945年光復後短暫的四年的統一,乙未割台開始算,台灣與大陸分離已一百二十多年了。台海兩岸的聯結本就依賴雙方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現在這個聯結遭到破壞,導致一般台灣人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不僅無法產生自豪感,反而會有一種「原罪」心理,島內統治整個文化界的台獨人士的無形壓力也造成寒蟬效應,於是台灣人的中國認同處於低谷至今。
台灣人如何能通過回歸中華文化認同,得以重新認識中國的途徑?
首先,漢語是凝聚以全中國14多億人最重要的前提。台灣人是用漢語思考與表情達意的。一代代台灣人受過中華傳統文化薰陶,對包青天、楊家將、關羽、諸葛亮、岳飛、文天祥這些歷史人物的崇敬,是刻進台灣人的DNA裡面的;中國文化的優秀作家和作品,包括古代文學的《詩經》、《楚辭》、李白、杜甫、蘇東坡;大眾文學的《三國演義》、《西遊記》;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歌仔、布袋等傳統戲曲,也都是台灣人無法也不會去切割的部分。
台灣1970年代的校園民歌運動中,以李雙澤為代表人物,標榜「唱自己的歌」,對「中國人唱洋歌」提出疑問。若從反對國族主義看,唱什麼歌,好聽就好嘛。但唱外國歌,無法像唱中文歌那樣真切地反映我們細膩的情思。台灣的音樂以中國人的語言和情思為根基,一度得以引領華語流行音樂,影響了兩岸四地中國人,老一輩的鄧麗君,我這一輩人周杰倫、張惠妹等人,都是台灣人和大陸人共有的記憶。
在政治因素主導及傳媒推波助瀾下,大陸社會是長期被遮蔽的,不過,台灣人若能夠突人為的「信息繭房」,接觸大陸的文化氛圍和各類作品,就能發現大陸的文化品味是與台灣人一點隔膜也沒有的。我還記得當初我讀到毛澤東詩詞時的震撼,怎麼能寫得這麼有氣勢,這麼能反映革命的艱難和壯闊。如果遮住作者名字,不因政治偏見而影響評價,大部分台灣人是能被毛澤東詩詞透出的氣魄感染的。
這些年從陸劇《甄嬛傳》到遊戲《黑神話悟空》,台灣社會慢慢有些人逐漸認識到大陸不像我們從小被灌輸的那樣一無是處。這說明一個普通的台灣人,只要有機會打破偏見,瞭解現在的這個活力充沛、多元並包、能量巨大的中華文化,那麼與生俱來的中華文化基因是能夠讓我們逐漸去思考自己是不是一直被矇蔽,從而對自己的中國人身分重新產生認同。
台灣人看韓國其實是從一個大國的角度去看的,這個台灣人自我代入的「大國」,當然是長期是朝鮮半島宗主國的中國。此外,在世界範圍的尺度來說並不小的日本,台灣人看成是心胸狹窄、格局不大的「小日本」,在這類民族偏見中,從中國視角出發的俯視心態相當有意思。這與中華文化一直以來位居東亞地區甚至世界文明的中心有關,表露了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台灣人,站在文明中心的制高點上,對周遭「小國」的氣概。
當然,自1949年以來依附美國的台灣,不少人可能更認同世界文明的中心在西方。美國總統川普在今(2025)年4月對全世界各國宣佈加徵關稅時,世界各國對這種流氓關稅政策大多敢怒不敢言,甚至忍氣吞聲,想換取川普手下留情,唯有中國不卑不亢,對等反制。在當時,台灣不少人對大陸的反擊刮目相看,台人對大陸的好感直線上升。這或許顯示,當中國與偏離「文明」的西方競爭,中華文明重回文明中心時,重新去認同中華文化對台灣人是沒有太大障礙的。
台灣人在民俗中展現的中華文化基因仍舊十分顯著。過春節、清明、端午與中秋,遇婚喪喜慶也多中式傳統置辦,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媽祖繞境香火興旺……即使不認同中國的台獨分子,生活中也不可能脫離這些中國元素。搞笑的是,一些台灣人偶見大陸擁有同樣或者更多元的語言文化及中式傳統習俗時,居然不過腦子就問出「你們中國怎麼也說台語?」「你們中國也跟我們台灣一樣燒香拜佛哦?」反應了台灣人對中國大陸「與自己不同」的根深柢固的刻板印象,但反過來說,當大陸的生活通過網路新聞、長視頻短視頻、電視劇、電影等出現在台灣人眼裡,台灣人自然會認識到這些民俗是兩岸共通的。
台灣的中華文化底蘊是很深厚的,本來台灣人的主體就是於不同時間、從大陸的不同地域來台的中國人,對中國歷史、地理、文化的教育是一個世代一個世代的台灣人代代相傳而來的。只是現在台灣中華文化認同的「版本」主要是兩蔣時代打下的基礎。由於依靠美國,加上反共的意識型態,台灣的中華文化變成了一個要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中國大陸的台灣式「中華文化」。有人還很喜歡說大陸沒有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在台灣。
中華文化在大陸的蓬勃發展,不少台灣人認識的是長期被汙名化的大陸中華文化,補上近現代中國革命和民族復興的歷史課,解除親美反共的二重枷鎖。在當代中國重回世界文明中心的歷史機遇下,台灣人必將與大陸各省的人同樣立於世界文明的中心。◆
社論
上合峰會與九三閱兵
中國與世界
太平洋與海峽兩岸
百年滄桑
兩岸青年園地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