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自民黨右派抬頭
評自民黨右派抬頭
日本參議院選後,朝野兩大政黨自民黨與立憲民主黨皆出現逼宮聲浪。自民黨9月2日召開眾、參兩院議員全體會議,討論參議院敗選總結報告。自民黨歸結敗選為「全黨的責任」,而非日本首相石破茂的個人責任。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亦未因自民黨大敗而在參議院中擴大席次,僅勉力維持改選前的22席,黨內究責黨魁野田佳彥,要求承認「大慘敗」,改組黨的人事,但野田無意承認「慘敗」,只以「事實上敗北」形容。
形勢比人強,石破茂在是否提前舉行自民黨總裁選舉的結果揭曉前,9月7日掛冠求去,待新任總裁出爐交出首相的職務。自民黨決定10月4日以自民黨所屬國會議員、全國黨員及黨友參與的投票方式選出下屆總裁。該黨幹事長森山裕在記者會上解釋以「黨員參加型」方式票選總裁,意在從零開始重整旗鼓。
石破領導自民黨年餘,至今無法帶領全黨走出派閥以餐券收受回扣牽扯出的「政治與金錢」問題,重新獲得選民的信任,但立憲民主黨亦未順勢成為積蓄不滿自民黨金權政治復辟的民意托盤,在參議院大選中攻城掠地。日本選民視立憲民主黨為「陳舊的政黨」,了無新意,政黨支持率僅10.4%。
冷戰結束後,日本眾議院選制捨「中選舉區制」,採「小選舉區與比例代表並立制」,試圖打破自民黨「一黨優勢」的目標落空。自民黨在政治中的基盤弱化,但未形成足以與之鼎足而立的另一大黨,自民黨常態性與關鍵少數公明黨聯合執政,延續「55年體制」。
「餐券回扣弊案」成壓垮自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日本國民民主黨黨魁玉木雄一郎認為,日本進入多黨制時代,無一政黨在國會中過半將成常態,聯合內閣的組成上操作難度增加,政治穩定隨之弱化,民粹抬頭造就參政黨等右翼政黨,為日本的政治秩序投下變數,普羅大眾的想法與現實如何妥協,執政者難以拿捏。
石破雖在國會大戰及東京都議會選舉連續吞敗,但直白的政治性格與過人的抗壓性搏得同情,內閣支持率從敗選後的二成奇蹟式倍增。
《日本經濟新聞》最新民調顯示,石破內閣支持率為42%,較7月調查上升近10%,此為半年來首度回復到四成以上,但自民黨內仍不買帳,執意召開兩院議員全體會議,決定石破去留。高市早苗為首的「舊安倍派」試圖「倒石破」,奪回黨權,阻斷石破「去安倍」的政治路線及對「舊安倍派」的人事清洗。
自民黨提交的「參院選舉總結報告」,矢言「像解散政黨般重新出發」,展現大破大立的決心,以期重獲選民的政治信任。石破瞭解自民黨須置諸死地而後生,「安倍路線」的復活不是自民黨的救贖,難以贏得民意的支持。石破內閣的42%支持率遠高於自民黨的28%支持率,此兩數字間的差距稱為「首相溢價」,向來被視為內閣續航力的具體指標。石破以民意為後盾,在自民黨的兩院議員全體會議後不改續任總裁的決定,稱「將在恰當的時候判斷責任,當前先全力以赴,做國民所欲之事」。
然而,自民黨總裁選舉管理委員會9月2日仍就是否贊成提前舉行總裁選舉,發出確認意見的通知,要求在9月8日前以記名方式回覆黨中央,形同啟動對石破的「罷免投票」。若同意提前舉行總裁選舉者眾,石破將去職,無異自民黨自行發動倒閣,不僅自民黨陷入分裂危機,國會「首相指名」亦可能出現變數,「自公聯合內閣」瓦解的可能性不低。
石破不輕言下台,以避免國政空窗期,錯失即將登場的聯合國大會及「亞太經濟合作經濟領袖會議」(AELM)等重要國際政治舞台,損及日本國家利益。何況降低川普關稅的衝擊迫在眉睫,石破9月2日仍表示,將優先應對物價高漲及日美關稅談判等政策課題。此意味箭在弦上的2025年度追加預算案須在石破任內通過,但最終難抵黨內要求其為敗選負責的聲浪,在黨內投票揭曉前夕,決定請辭。
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挫敗,繼去年10月改選的眾議院失去過半席次,參議院亦無法掌握過半,石破內閣淪為戰後日本實施新憲後,在國會雙少數下,最弱勢的政權。惟在野陣營左右紛雜,難以整合,在國會中居少數的自民黨與聯合執政的夥伴公明黨與在野勢力巧妙的維繫平衡。
參議院敗選後,自民黨即揚起逼宮聲浪,要求石破茂下台負責,但石破茂不為所動,堅持至最後仍不敵黨內的「罷免」。黨魁為敗選負責為責任政治常規,石破為何打破常規,拒絕下台,其底氣何來?在參議院選後,日本各家民調顯示,石破內閣的支持率一路走揚,奇蹟式的脫離支持率低於三成的「危險水域」,最新的「日經」民調透露,認為不應該提前舉行黨總裁選舉者52%,主張「應該提前」的僅佔39%。自民黨內「拉下石破」的政治操作顯然不符民意的期待。
參議院選舉後,在野陣營未趁勢發動倒閣,迫使石破茂首相解散眾議院,一舉推倒「自公聯合政權」,實現政黨輪替,乃因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在參議院選舉中表現差強人意,未展現在野共主的氣勢,主導在野勢力的合縱連橫,共組新的執政聯盟。立憲民主黨代表(黨魁)野田佳彥在黨內的處境相似於自民黨中的石破茂,在選後的總結報告中,要求野田為「大慘敗」負責,重建黨的領導階層。此時解散眾議院徒令右派旗幟鮮明的國民民主黨及參政黨得利,立憲民主黨意外的成為「自公聯合政權」的閣外隱性支持力量。
在支持石破內閣的民意中以「人品值得信賴」為由居多,石破在自民黨內不與派閥為伍的孤鳥性格成為選民青睞的主因,此亦表現在多數民意認為自民黨在選戰的接連挫敗,不該由石破一人負起全責,選民不滿自民黨在「安倍一強」結構下,「派閥政治」復活,重燃「政治與金錢」的弊端實為關鍵。參議院的敗選意味民意對自民黨「派閥政治」的審判尚未結束,無涉派閥的石破茂無須代為受過。
然而,自民黨「拉下石破」最力者,是以高市早苗為首的「舊安倍派」及至今堅拒解散派系的「麻生派」掌門麻生太郎,他們結合當選五屆以下政治基盤尚未穩固,擔心在此波審判自民黨「派閥政治」的海嘯下遭滅頂的少壯派國會議員,形成倒石破的勢力。石破盱衡黨內形勢,為避免自民黨在「罷免」總裁投票中分裂,掛冠求去,為岌岌可危的「自公聯合內閣」投下不可測的變數。
「拉下石破」日本會更好?答案應是否定的,因為此僅是與多數民意背道而馳的「舊安倍派」及「麻生派」為自身政治利益的盤算,而非自民黨浴火重生之道。「拉下石破」不必然是「安倍政治」歸位及麻生太郎登上「闇將軍」的結局。
石破繼菅義偉,成為後安倍時期任期僅一年的首相,此意味「安倍一強」終結,自民黨權力弱化,日本政治重回首相頻頻更迭的局面,「自公聯立政權」出現末期化現象,不論繼任者為誰,難挽少數執政頹勢。新任總裁若無法帶領自民黨走出「餐券回扣弊案」陰霾,重獲日本國民的政治信賴,恐又是另一個短命首相,或將在下屆眾議院大選後,交出政權,再度政權輪替。自民黨總務會長鈴木俊一直言,「此為攸關自民黨命運的總裁選舉」,繼任者須扛起自民黨的死活問題。
石破領軍的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雖吞下敗績,但民意審判的對象並非是石破內閣,而是「餐券回扣弊案」背後的「政治與金錢」不當勾聯,其中涉案最深者正是「舊安倍派」,此亦反映在日本各大媒體的民調結果。石破雖具民意基礎,但源自於「舊安倍派」的黨內逼宮不斷擴大,為避免黨走上分裂,石破辭去總裁,平息爭端。
目前浮上檯面競爭總裁大位者皆為前次總裁選舉的老面孔,除首先表態的茂木敏充外,林芳正亦積極尋求同屬「宏池會」的前首相岸田文雄相挺,出馬角逐,但民調領先者為高市早苗與小泉進次郎,此二人的支持率在伯仲之間。前次在第二輪投票中飲恨敗給石破的高市人氣雖旺,若未能在第一輪投票壓倒群雄,獲過半支持,進入第二輪投票時,在黨內各大山頭的合縱連橫及考量公明黨的態度下,高市未必佔優勢,恐重演前次總裁選舉的結果。
其實,自民黨的頹勢源自於「舊安倍派」的政治資金醜聞,但以安倍繼承人自居的高市卻是「拉下石破」最力者。黨內的政治孤鳥石破終究是「非主流」,無法打造「石破政治」,革新自民黨。然而,高市若繼任首相,不僅石破難釋心結,「舊安倍派」歸位的自民黨亦須面對民意在眾議院大選中的再次審判,不利贏回眾議院過半席次。小泉則相對無派系包袱,如以44歲登上首相,將是戰後最年輕的首相,有助自民黨開拓青壯世代的選票,並降低「派閥政治」色彩,爭取在野勢力的法案合作。
石破的下台肇因於自民黨內部的結構與內政問題,不在「歷史認識問題」揚棄前首相安倍晉三的「歷史修正主義」,未站穩保守派支持者所喜的民族主義立場。石破任內不僅力抗「川普2.0」的關稅,守住日本的經貿利益,更展現面對歷史問題的勇氣,主張承認「戰敗」,反省日本做為戰爭「加害者」的責任,有別於戰後的歷代首相。石破雖顯著改善與中、韓兩大鄰邦關係,但時不我予,未能如願發表「戰後80年談話」,固化中日韓友好,為東亞和平打下基樁。
目前競爭自民黨總裁者中,高市與小泉最受關注。高市被定位為「經濟右派」,在經濟政策上與「安倍經濟學」相去不遠,但異於「安倍外交」的現實主義路線。高市矢言將日本帶回「大國主義」,更為二戰的「侵略」翻案,堅稱參拜靖國神社是個人自由。若高市接任首相不僅日本與東亞鄰國關係將齟齬不斷,美日關係亦恐生變,因美國不容許日本重新詮釋太平洋戰爭。研究日本的前白宮官員葛林去年批露,美國擔心高市成為首相將負面影響美日韓合作機制。
相對於右派色彩鮮明的高市,小泉的政治立場較為溫和、中庸,但因繼承其父小泉純一郎前首相的政治地盤,亦不掩「參拜靖國」的態度,8月15日率閣員先至靖國神社參拜。小泉若主政日本仍不改其路線,日本與中、韓關係雖不致於結構性惡化,但難免再現小泉內閣時期的倒退,首腦對話戛然而止。
紛亂的自民黨缺乏足堪信任的「後石破」首相備位人選,孤鳥性格的石破暫時留任或許是民意不得以的選擇,但缺乏國會的穩定過半,石破難以大破大立改革自民黨,帶領日本在「川普2.0」的逆襲中突圍,他的黯然下台,將使虛弱的日本經濟益形困難。
擇期解散眾議院,重新取信於民應是突破僵局的解方,但「後石破」的日本政治在左、右間如何擺盪,攸關日本與中、韓等周邊國家的關係。若承認「戰敗」隨石破下台而息,將再燃「歷史認識問題」,中日韓的合縱連橫又是另番局面,亦牽動台海局勢,此待日本民意做出符合日本國家利益的裁判。◆
社論
上合峰會與九三閱兵
中國與世界
太平洋與海峽兩岸
百年滄桑
兩岸青年園地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