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國、台灣三角關係新解

蔡瑋
(政大國關中心副研究員)


今年1月中旬,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院長奈伊( Joseph Nye)訪問台北,由於其在1996年的台海危機期間曾贊成美國政府應當採取「戰略明確、戰術模糊」的政策,再加上其對美國學界、政界擁有龐大的影響力量,未來可能出掌更重要的職務,他的到訪以及有關言論值得所有關心兩岸三邊關係人士進一步加以分析。

過去,筆者曾經多次指出,雖然華府一再表示,一個改革、開放、理性、甚至強大的中國合乎美國的國家利益,但美國所希望的其實是一個衰弱但不崩潰,或是改革而不強大,或強大但絕對不能威脅美國國家利益的中國。美國確實希望將中國的改革、開放時程拖的越長越好,美國可以藉此獲得龐大的政治、經濟利益。

但是,由奈伊在台期間於不同場合的談話內容看來,美國目前應已充分體認,中國的崛起、成長、茁壯已經不是美國獨力所能阻擋。由於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牽涉既深且廣,華府既不能退出亞洲,也不能只單純的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在可預見的將來亞太地區也不可能建立類如北約的安全機制,因此目前美國的最佳亞太政策其實就是採取廣泛介入,深入交往。

根據奈伊的論點,美國固然不應毫無原則的對中國採取孤息、妥協政策,但是如果美國「把中國當成敵人,中國終將將變成(美國)可怕的敵人」。因此孤立、圍堵中國都絕對不合乎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必須透過和中國的積極交往,和深入接觸,透過建立對話機制(mechanism)的方式,把雙方可以預見的磨擦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華府、北京必須以積極、建設行的態度來進行交往。

其實,去年底的中美高峰會的真正精神正在於此。雖然中美雙方對於如何落實所謂的「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目前仍然沒有具體的作法,但是北京、華府已經原則同意,雙方採取非對抗性的溝通、合作措施,以制度化(institutionalization)的方式來解決彼此之間的歧見。華府的全盤戰略設計者相信,唯有如此,美國才能繼續維持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優勢,當然中國也自有盤算,大陸需要一個相對安定的國際環境以追求發展。

簡單的說,中美高鋒會議的真正意涵在於建立機制,表達善意,避免對抗。如果一切安排能夠落實,將對朝鮮半島、台海安全、中東局勢都發生正面影響,畢竟中美關係本身的健全發展就對亞太、世局的安定與否發生重大的影響。由於所謂的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最具爆炸性的重要議題,如果處理不當後果將極其嚴重,目前看來中美雙方應該有意採取具體措施,共同努力將其可能影響予以局部化、邊緣化。

在對台政策方面,奈伊一再強調,台灣的任何政黨執政都不應該宣佈台灣獨立,美國的政策是奠基在「不獨立、不用武」(no independence, no force)的基礎上,兩岸雙方都不得擅自採取行動破壞當前的動態平衡(dynamic status quo)關係。美國確實希望兩岸政府盡早採取行動恢復對話、會談,以降低台海緊張情勢。根據奈伊的談話,筆者仍然相信,美國雖然鼓勵雙方對話,但未必真會迫使台北與大陸進行政治談判。

不過這裡特別值得留意的是,「不獨立、不動武」兩者之間似有某種程度的關聯性(linkage),美方顯然有意將兩者聯動處理,就字面上看來對台北並非全然不利,只要台北不宣佈法理獨立,美國就不會同意中共動武。不過如果按照奈伊的邏輯繼續推理下去,反過來說,不知是否意味著中共動武就可能逼使台灣獨立,或台灣獨立也可能導致北京動武,奈伊很技巧的迴避了筆者所提屆時美國將如何處理的問題。此事值得進一步探討。

另外,奈伊也一再表示,即使台灣宣佈獨立,美國也不予承認,在美國(與國際社會)不會加以承認的情況下,台灣獨立自然不會成為一個事實,既然台灣獨立並非事實,中國當然也就不應反應過當,所以美國仍然不贊成北京對台使用武力。美國的這套邏輯或許旨在取信於中國大陸,華府急於向中國表明,美國絕非反華陰謀(scheme)的一部分,華府甚至願意與北京合作壓抑台獨勢力的進一步發展,不過中國是否相信恐怕仍待觀察。

首先,就好的一方面來說,如果中美雙方確有互信,北京相信美國絕非鼓勵台灣獨立的幕後黑手,雙方或許能夠聯手合作,打壓台灣的激情獨立活動,但是若就壞的一方面來看,如果雙方仍然缺乏互信,北京或許會認為,在台灣未宣佈獨立的情況下堅持不同意北京對台動武還能夠理解,但在台灣已經宣佈獨立,獨立已成事實的情況下仍然要北京不採取激烈行動,這才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之事。美國簡直就是得了便宜還賣乖,存心把自己擺在一個進退自如的戰略優勢,繼續玩弄中國。

其實,根據筆者的理解,美國的對華政策還是有三個不同的層次。首先,美國目前的整體對華政策確實是廣泛接觸、深入交往,華府要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透過和平演變來改變中國的行為模式、價值觀念,影響中國的未來發展方向。其次,如果前述政策失敗,則採取下一階段的軟圍堵(軟遏制,soft containment)的方法來約束大陸的行為能力。如果再不成功,華府才會採取最後的對抗性措施。在後兩個政策選項之中,台灣都可能自覺、或被動的伴演某種角色。

換句話說,美國一方面希望透過積極交往,建設性的影響北京發展方向,誘導其行為思考模式,一方面也適度的防範中國,已免其不受國際(西方)行為準則的約束。根據美國的政策設計,在軟圍堵的計畫中,台灣可以和日本、韓國、美國合作,構成一道防線,把中國逼向內陸,然後美國再以中國威脅論來激起東協國家的不安;在對抗的過程中,台灣還可再度扮演不沉航空母艦的角色。美國當前的所做所為其實仍是軟硬兼施的兩手策略,誘使中國就範。

至於台灣究竟應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和立場來面對這個局面,究竟是一西方的馬前卒自居,或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是採取對抗性的措施,或是以合作的態度來面對中國,這自然是一個值得嚴肅思考的戰略問題,日後我們再以專文加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