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近日紀念蔣經國的言論來認識李登輝

蔣永敬
(政大歷史系教授)


一、是「亡國昏君」?

今年1月13日是前故總統蔣經國逝世10週年紀念日。各方追念蔣經國的集會,此起彼落;發表的言論也是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在這許多言論中,很容易的就把現任總統李登輝加以比較,不過由於各方的政治立場或各人的感受不同,也常有不同的評價。大致而言,有揚蔣而貶李者,或揚蔣而暗寓貶李者;有揚李而貶蔣者,或揚李而暗寓貶蔣者;也有就事論事不具褒貶之意者。這些不同評價的言論,正是代表一般社會人士不同的感受。對於我們認識李登輝十年來執政的得失,也是很有幫助的。

講到揚蔣而貶李者,或許有人認為這僅是新黨方面的言論;實際並不盡然。例如在國民黨青工會召開的一次「經國先生與台灣經驗」的座談會中,有位台大農經系教授許文富就直言不諱的指出現在的李登輝總統只會用沒有聲音的人,讓愛拍馬屁的人當官,而且有仇必報,處處挑人小毛病,根本不能與經國先生相比。許教授對蔣經國則是十分推崇,他認為經國先生是一位不隨便講話的人,不與財團掛勾、自奉甚儉,也不打高爾夫球,心胸寬大,不會記仇。這些都是現在的李總統根本不能相比的。(見民國87年1月12日《聯合報》)另一位台大政治系教授盧瑞鍾在一項座談會中把蔣經國與李登輝的比較更為乾脆,盧教授比較中國歷史上歷代君主的功過,蔣經國可說是明君,可比清雍正皇帝;李登輝則是昏君,好比明崇禎皇帝。(1月13日《聯合晚報》)將李氏比為明末亡國昏君崇禎帝者,尚有史學家許倬雲。這幾位學者並不完全是新黨。其言論看似新黨則無不可,而新黨之揚蔣而貶李者,可以陳癸淼的言論為代表,陳說:

「李總統沒有利用蔣經國開放民主過程中建立真正民主政治的文化。軍隊國家化、媒體公平、行政中立、司法獨立,這是民主文化的四根柱子。但李登輝都沒有做到,他只開放選舉,有民主制度,沒有建構成熟的民主文化。」(民國87年1月12日《聯合報》)

二、是「日本的英雄」?

與揚蔣而貶李的言論完全相反者,則為民進黨方面的人士,他們大都可以說是貶蔣而揚李者。例如民進黨主席許信良即指出:「如果不是李登輝擔任兩蔣之後的台灣領導人,台灣可能無法如此平順且快速邁向民主」。許認為蔣經國在美麗島事件後,才完全度過「鎮壓者與特務首腦」的角色,轉型為「台灣的蔣經國」。(1月13日《聯合報》)他更稱讚李登輝「對於台灣的民主化有其個人的貢獻,不但破除國民黨的舊束縛,更大步將台灣完全過渡到民主國家」。民進黨另一要員張俊宏更讚揚李登輝是台灣近代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甚至是東亞地區首屈一指的政治家,可媲美戈巴契夫,張且引司馬遼太郎所云:「日本的英雄不在日本,而是在台灣」,張說此話足以形容李登輝。(1月12日《聯合報》)

李是不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在新黨趙少康看來:李登輝是一個沒有能力的領袖,反而以意識形態來掩飾他的無能。此外,經常撰文捧李的監察院長王作榮認為李「有高智慧,會用謀略,權術」,但不是大政治家,因為「雄才大略,深謀遠慮」才是大格局,李則無之。王認為作為一個領袖,能容比能忍要重要多了,但李氏「能忍而難容」。他也認為李的堅持修憲和凍省,引起外省人和部分本省人的反彈;而修憲更是違反民主政治的制衡原則,引起大批知識份子的反對,他得罪了知識份子,這是蔣介石和毛澤東深以為戒的,但李似乎無視於此種影響力量,讓學者專家輕視與敵視國民黨。(1月12日《聯合報》)王氏之言,不失為客觀之論。對於民進黨人士的「捧李」之論,不失為「糾謬」之舉。

民進黨人士之「捧李」,頗有「教猱升木」的作用,將李和國民黨分開,助李搞國民黨內鬥,目的在整垮國民黨,以達民進黨執政之路。而李氏亦利用民進黨來壓制黨內的異己勢力。這種「挾外制內」的手段,正如同民國十四、五年間國民黨「接班人」汪精衛利用共產黨來壓制黨內的異己者的一樣情況。而共產黨亦助汪搞內鬥,使國民黨分裂,來達成其奪權的目的。目前民進黨對李的拉攏策略,亦正如當年共產黨對汪的拉搞策略如出一轍。誠如許信良近日坦承與李兩次合作的原因:第一次合作是「支持李登輝對抗郝柏村」;第二次合作是國發會及修憲,「支持李登輝在修憲時硬幹」。怎樣「硬幹」?許氏說出了內幕。他說:由於國發會後國民黨內包括連戰、宋楚瑜對許多國發會的結論都不願讓步,李登輝也一度準備放棄「改革」,但他(許)最後通過管道確告李登輝:「民進黨跑票決不會超過五票」。李登輝才決定修憲時「硬幹」。(1月14日《聯合報》)

三、隨時改變如同雙面

汪氏當年「挾外制內」不惜隨共產黨的政策和口號而起舞,對內則毫不留情的整肅異己,引起黨內的反彈,遂致造成黨內劇烈的鬥爭和黨的分裂。近年李登輝所作所為,正是當年汪氏的翻版。黨內反彈之聲勢,雖不如當年之劇烈,但亦有愈演愈烈之勢。其較為顯著者,就是國民黨的一些大老或要員,甚至是李的追隨者,在這次紀念蔣經國逝世10週年發表的言論,頗多揚蔣而暗寓貶李者。在大老中如一向謹言慎行的孫運璇在紀念蔣的談話中,很明顯地就有貶李之意。孫說:「經國先生愛才如命,也能接受不同意見。現在情況不同,有話沒有地方講:那時候是什麼話都可以講,想到這裡,我非常想唸經國先生」。(1月10日《聯合報》)另一大老趙耀東在其讚揚蔣經國過去的成就和貢獻外,提到蔣去世後的10年情況,雖未指明孰令致之,一看便知是在貶李。趙說:

「10年來,台灣的民氣與民力,被政客及政黨導向了一個錯誤的方向,民粹取代了民主,黑金趕走了廉政,政治權謀凌駕了競爭倫理,偏執的意識形態封殺了一切的理性思考。台灣的政治,於是陷入了沒完沒了的內鬥;台灣的經濟,也進行無止境的內耗」。(1月13日《聯合報》)

在所謂「中生代」中,或一向是李的追隨者,如錢復、宋楚瑜、連戰等人的言論,最可反應這一代人的心聲,錢復在一項盛大的紀念會中說道:「經國先生最值得我們傚法有三:一是無私無我,愛國愛民;生活儉樸,自奉甚儉。二是言行一致,表裡一致。三是克難精神,團隊精神。」錢氏所舉蔣經國的三項優點,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正是李登輝的缺點。宋楚瑜的養蝦論,正足顯示寓有貶李之意。宋隨李參觀水產試驗時曾發表其感言,說「好人才未獲重視及珍惜,沒有發揮長才的環境,就好像目前養蝦業者因為市場萎縮,故意弄壞養殖的環境,讓蝦子活不下去」。(1月8日《聯合晚報》)對於李登輝為台北縣長的輔選,開出每月五千元的老人年金事,宋也不時加以諷刺,有如台北縣中和鄉慈民安養中心失火燒死11名老人事,宋又提出「全國老人如果每人每月發五千元,一年就要一千多億元,縣市政府如果有能力發老人年金,為何沒有經費增設老人安養中心,或改善硬體設備」。(1月16日《聯合報》)

連戰紀念蔣經國的談話,或是無意貶李,但其所指,正是李登輝所犯的毛病,連說:

「經國先生一離開,整個政治風氣都改了,開始唱歌、作秀、表演,演變至今,我也不敢說是好是壞,總是整個政治文化有了很大的改變,有些人的言行,可以隨時極端地改變,如同雙面的」。(1月13日《聯合報》)

連氏最後的三句話,正足形容李登輝在蔣經國去世後的改變。連氏為李氏培養的「接班人」,但一般認為李、連的性格和文化背景頗不相同,特別是連之寬厚性格,適與李之刻薄寡恩形成強烈對比。連如依靠李氏提拔而與之亦步亦趨,必無前途。即如黨之大老李煥所說的:「李登輝先生應該知道自己聲望下跌」;「連戰現在不一定要反對李登輝,但是可以提出一些和李總統不同看法的政策,走出自己的路。否則,將來聲望有問題」。(1月9日《聯合報》)說得明白一點,連如果不脫離李的掌握,將會同歸於盡。其實,今之國民黨已被李氏帶入絕境。國民黨人頗有「同歸於盡」的危機感,所以有人主張「鞏固領導中心」;有人要求李主席「下台」。但前者既難「鞏固」,而後者也「下不了台」。

四、李的「英明」中共很怕

國民黨內還有揚李而寓有貶蔣的聲音,在政府的高官方面,可以許水德的言論為代表,許云:「台灣的聲望是李總統走出來的」;「李總統走向國際,中共很怕,所以才有文攻武嚇」。在「學者」中,也有一位政大教授李英明以《國家民族主義的重建──李登輝重建台灣的主體意識》為題,來讚揚李登輝的成就,大意是說:

「在李登輝總統的主導下,台灣默默進行了國家民族主義的重建工程。所謂國家民族主義的重建,在不觸動改變『中華民國』的前提下,凸顯了台灣人的意識,同時也必須允許不同族群去想自己如何做為台灣人,就像在美國,允許黑人如何做為美國人一樣」。(1月12日《聯合報》)

這位「學者」的言論如果是反映李登輝的成就,那李氏與蔣經國的不同之點,就是要將「台灣人」重建為「非中國人」了。這對中共來說,他認為「目前北京不只害怕大陸內部地方主義意識,更害怕台灣人主體意識的昂揚」。(1月12日《聯合報》)此與許水德所云「中共很怕」李總統走向國際,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李氏亦曾言凡是中共所害怕的,他都要去做。這是「義和團」式的「無知之勇」。另一中研院「學者」彭錦鵬為文揚李而寓有貶蔣之意,則云:

「李登輝總統是二次世界大戰後所有開發中國家,主導民主轉型最成功的政治領袖。透過修憲及政治運作,李登輝在10年之中將我國由一黨絕對優勢的威權體制,轉化為多黨自由競爭的民主政治體制」。(1月13日《聯合報》)

這位「學者」曾被視為連戰的人馬。其言論與民進黨人士頗類似。但連戰的言論,如與彭文對照,則彭君之言,就顯得言過其實了,連云:「如非經國先生在生前決定解嚴、取消黨禁與報禁,台灣政治的轉變,不會如此平順」。(1月13日《聯合報》)

五、與蔣經國漸行漸遠

在紀念蔣經國逝世10週年的諸多言論中,最難使人瞭解的是李登輝的治國理念,是否與蔣經國一致?是延續?還是相反?在李登輝的紀念言論中,好像是在延續並發揚光大之。他說:

「延續經國先生的理念與志業,進一步貫徹推動,發揚光大。

「堅持經國先生的改革遺志,逐步重建民主體制,奉行經國先生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獨立的立場,彰顯國家主權地位,在兩岸關係上開放更廣泛的交流。」(1月13日《聯合報》)

李之上項言論,表面觀之,冠冕堂皇,實際則詭吊玄機,饃糊不清,使人難以捉摸。至於蔣經國的理念與志業是什麼?倒不如宋楚瑜說得具體而明確。宋說:

「由於經國先生的前瞻與識見,他終身奉行確保台灣安全的兩大法寶──反共與反台獨。

「面對中共,只有融合族群,堅決反共,才能為台灣的生存奠立堅實的基礎;反台獨才能有效消除12億中國人對分離主義的疑慮。這才是愛台灣,確保台灣的根本之道。經國先生主張,反共不反中國,因為我們都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愛台灣,不害台灣,所以堅決反對台獨」。(1月13日《聯合報》)

上項言論,決難出諸李登輝之口。所以他聲稱「延續經國先生的理念與志業」,一經過他「發揚光大」及「重建」等等,便完全走了樣。究竟李登輝的理念和目標是什麼?在逢甲大學教授鄭梓紀念蔣經國的一篇論文中,對於李登輝「一代建國」的理念與藍圖,有所描述。鄭文指出李登輝總統整整十年總攬大權以來,對其「一代建國」的理念與藍圖,有逐步的佈局和營造,可從以下三條線索探尋:(一)從「說夢」引出「一代建國」之理念,在其《經營大台灣》自序中明白指出必須在這一代完成一個現代的文明國家。(二)不斷揭櫫的「主權在民」原則,一再強調「中華民國在台灣」,宣達就在台澎金馬建構一個完整的現代化國家之規模。「國發會」後的再修憲和凍省,皆在邁向「一代建國」必經之路。(三)提出「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的完整藍圖,以所謂「生命共同體」為出發點,強調台灣歷史發展的特殊性。鄭文更指出:李氏如此逐步實踐其「一代建國」的方案,又固守其「出埃及記」的堅定信念,似與蔣經國的保衛中華民國完成統一復國大業的治台方針,漸行漸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