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華力挽狂瀾

新黨還能再振作嗎?

陳堯彬
(名政論家)


新黨也出現與台獨結合的聲音

自從去年「三合一」選舉嚴重挫敗之後,新黨的動向一直是台北政壇矚目的焦點,是會變成泡沫政黨?抑或浴火重生?各界更是付高度的關注。

由於新黨多位創黨元老在去年「三合一」的選舉,紛紛中箭落馬,整個黨顯得群龍無首,全黨土氣低到極點,新黨可說面臨建黨以來最大的危機。2月初的「全國競選暨發展委員會」召集人,即一般理解的黨主席改選,立委李慶華當選為召集人,未來李慶華會把新黨帶往什麼地方,名方自然是拭目以待。又因為新黨目前可說是奄奄一息, 不僅僅是創黨元老心灰意懶, 基層群眾亦是信心不在,過去無私無我的支持奉獻更早已看不到,在道樣的情況之下,李慶華可以說是任重道遠。

新黨在創黨之初,無法看出內部有什麼路線之爭,整個黨比較明顯的路線,大概就是「反李(登輝)」,1995年的台海危機應該是個分界點,當時中共導彈演習震撼台灣人民,整個社會對於中共的感觀有了質的改變,普遍認為中共到台極不友善,新黨內部因此出現比較明顯的路線之爭。一派認為,新黨應和台灣主流民意接軌,強化反共色彩,降低「中國味」,突顯本土性,必要時甚至應該和台獨主里張者結合,共同對抗中共,當中共武力攻台時,就是團結一致到外的時候;另一派則認為,台灣的安全維繫在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與大陸敵對只是將問題愈弄愈糟,所以應該全面和大陸交往,增進彼此的了解,進行政治上的談判對話,經貿上簽定投資保障協定。只要台灣不搞台獨,就不會有中共武力攻台的問題,所以沒有和台獨人士結合,以保障台灣安全的道理。

前者的主張以王建煊、郁慕明、陳癸淼、郝龍斌等人為代表,後者則以許歷農、李慶華·趙少康等人為代表。過去一、二年來新黨內訌頻傳,與個人之間或許多所關聯,不過和這條路線之爭,其實是脱不了關係的。一個政黨內部有矛盾本來是件很可喜的事,尤其是路線之争而非「沒有原則」的紛爭,因為有矛盾偶會有進步,才有統一的可能。可惜的是,新黨核心分子不願面對矛盾,也不曉得如何解決矛盾;而新黨的群眾又不願見到新黨内部出現矛盾,認為唯有團結才能夠一致對外,結果當然是一發不可收拾,新黨因而分崩離析,而社會也搞不清楚新黨高層在爭什慶東西?

去年「三合一」選舉正要展開之際,趙少康辭去「飛碟電台」主持人的工作,回窩重執新黨兵符,外界已明顯發覺到,趙少康有意將新黨和國民、民進兩黨作一個清楚的區隔,而與這兩黨的區隔,最有效的辦法當然是在大陸政策上,但是從選學的結果來看,趙少康顯然沒有成功,甚至可以說是嚴重的挫敗,人們是否可以因此斷定與大陸為善的政策,是無法得到台灣人民的支持?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只是台灣現在的民意很矛盾,每一個人都怕戰爭,主張台灣獨立的人口比例卻是越來越高,弔詭的是,大家又都理解到,只要台灣獨立兩岸很難不兵戎相見;換言之·台灣若想獨立,南岸關係就不會有和平發展的機會,不管台灣人民接不接受,這是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是以,一個主張和平統一、 两岸關係穩定發展、台灣和大陸相輔相成的政黨,在台灣不可能沒有市場,問題只在怎麼作,要如何清楚明白镶一般人民理解,新黨目前極需要做的,就是道個部分。

新黨選出李慶華為全全委會召集人,嚴格說來就是新黨轉型的機會,因為以他過去兩任立委問政走向來看。趙少康有去年「三合一」選舉時所突顯的「統派」色彩,非常有可能被李慶華繼續執行下去。或許用一種比較理性的角度來分析,新黨若想不「被」泡沫化,其就必須和國民、民進兩黨有所區隔,目前要區隔朝野兩大黨,最可以作的是「兩岸政策」和「階級問題」,其實就是將新黨自己的黨綱「小市民代言人」與「兩岸和平」的勇政策落實而已。

現階段國、民兩黨已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差別在於一個在朝,另一個在野,稱其為「國」「民」黨一點都不過分,兩黨無力解決兩岸問題、無心解決階級問題,而這兩個問題將是決定台灣未來的生存發展的核心,台灣人民不可能不關心,只要把理念說清楚,以新黨現有的基礎,相信是可以壯大本身的實力;同時,更重要的是,新黨可以藉此改變體質,擴大支持群眾的層面,會有更多的本省籍的民眾投入新黨的陣營。

政黨立場當然要鮮明

坦白說,新黨一直被「外省黨」、「統派」、「中共代言人」等字眼所困擾,而這三者讓外界感覺是一體的,這個要「解套」並不困難,只看新黨的主事者有沒有心而已。國民黨主流派和民進黨常用的邏輯是--因為你是外省人,所以你不愛台灣,心向大陸,才會主張中國統一;而兩岸目前的實力根本不成對比,中國統一,當然是大陸「統」台灣,因此主張統的人,必定是中共代言人……新黨從建黨以來,就一直在這樣的圈圈打轉,搞得自己昏頭轉向,始終找不到方向感,才會想到向所謂主流價值觀靠攏的想法,而且更離譜的是,這樣的想法竟然成為新黨的主流想法。

問題真的有這麼難解嗎?當然不是,問題完全出在新黨創黨的前三年走的太順了,完全沒遇到重大的打撃,讓主事者「偷懶」。試想如果新黨從創黨開始,就堅持走兩條路線,一方面為小市民出頭,另一方面積極推動兩岸交流,根本不會出現上述的困擾。道理很簡單,為小市民說話,就是從事階級運動、環保運動、婦女運動、學生運動,在這些運動當中,所面對的群眾是不分省籍的,而且以台灣目前的人口結構來看,本省籍的比率一定遠遠多過外省籍,只要贏得他們支持,還怕什麼外省黨、統派、中共代言人的「帽子」。政治是很現實的,當台灣社會大部分的人都認同你時,當時的帽子很可能一轉眼變成「皇冠」,大家爭著戴呢。

李慶華的「統派」理念在新黨算是少數,在接下全委會召集人之前,還刻意辭去「新同盟會」副會長一職,為的就是要祛除黨內對他「統派」色彩的疑慮。李慶華的協調能力在1996年的國發會中,表現得令人激賞,相信他有能力處理黨內的意識形態之爭,同時又可以推展他自己的理想,將新黨帶入一個新的境界,也為中國統一帶來新的希望。新黨未來能否大開大闔,一切就看李慶華的表現了。◆